项羽麾下的第一谋士,同时也是楚汉时期最厉害的谋士,最终却与他分道扬镳
秦朝末期楚汉争霸时期的战争可以说是非常精彩,这不仅是将领的对阵,更是谋士之间计谋的对抗,可是你知道么项羽麾下的第一谋士,同时也是楚汉时期最厉害的谋士,最终却与他分道扬镳。这是为何呢?
《史记·项羽本纪》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索居家,好奇计。”由此可见范增从隐居到出已年逾七旬了。但他仍然“洞若观火”、“壮心不已”。在秦末大乱毅然选择了出山,并把自己的主子选择了项梁、项羽。
那么,范增为什么不选择追随陈胜吴广呢?这与范增的“识人”人关。众观陈胜吴广和项梁项羽之间的差异:一个是戍边的农民出身自大自傲容不下人,只因颜面的问题,连亲戚朋友也可以乱杀,这也是陈胜政治生命短命的根本原因。而项梁项羽是名将项燕之后,饱读诗书,能文能武。范增不投靠陈胜吴广而投靠项梁项羽的原因,可能就在此。
范增自己也说:“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这句话,一方面道出了陈胜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指导了项梁该怎么做,这可以称之为汉朝“隆中对”,可见范增的雄才并不比诸葛孔明逊色。
事实也证明了范增的话和选择是英明的,他的主张和策略都被项梁被采纳了,说明范增这个良禽择对了高木。接下来,范增把多谋两字展示的淋漓尽致。
关于范增的功绩,有目共睹。在农民起义低潮时期,正是范增建议立楚王后裔为楚王获采纳,故楚民众蜂拥争附,义军势力才得以大长。范增不仅帮助项梁组建训练出无敌之军,而且策杀李由、计除李斯。
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项梁死后,范增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表示对范增仅次于对自己的父亲。对此范增也给予回报,他在巨鹿之战中,辅助项羽定下了“破釜沉舟,速战速决”的妙计,和项羽一道。亲率大军,绕过劲敌章邯,在三天里以少胜多,九战九捷,打败了围攻巨鹿的秦王朝王离、苏角大军,然后回头收复章邯,取得了推翻强泰的决定性战役的胜利。”
强秦被推翻后,他精心策划了“尊楚怀王为义帝,尊项羽为霸王,画天下为十九王地,封十八王”的划时代格局。诸侯在戏下大会,(公元前206年)一月(夏历),范增以自己的卓越功勋,坚辞不王,为争功欲王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再辞不过,被封为历阳侯。
而在鸿门宴上,范增力劝项羽快刀斩乱麻除掉刘邦,是他高瞻远瞩,为避免内战,防人民生灵涂炭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结果心太软的项羽没有采纳。事后,张良送“玉斗一双”向范增谢辞,范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项羽将来要面临的“苦果”。事实证明,范增说的没错,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
甚至连张良都曾说过:“范增智谋三倍于我。”张良这话的意思是说范增的智谋是自己的三倍。既然范增比张良厉害,那为何最后得天下的是刘邦而不是项羽呢?这就不得不说项羽和刘邦的差距了。如果论带兵打仗,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但是在用人上面刘邦就甩了项羽几条街,不然萧何,韩信,张良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为刘邦所用。
那么他最后与项羽分道扬镳呢?
在项羽和刘邦争夺世界的斗争中,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君臣与楚国大臣的关系因使用刀剑而分裂,他被项羽怀疑,范增辞官回乡,而在途中病逝,汉高祖刘邦打败并建立了西汉王朝以后,他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因此,对于项羽来说,赶走或强迫范增离开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项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造成项羽和范增分道扬镳的是就是刘邦手下陈平所采用的反间计。
公元前204年,项羽打败了曾被困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的刘邦,于是他向项羽祈求和平,项羽本来想同意刘邦对和平的追求,但范增主张利用这次进攻,一举歼灭刘邦,针对这一情况,刘邦的谋臣陈平抓住了项羽多疑、自大的特点,利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同范增的君臣关系,让项羽误认为范增和刘邦存在私下的交情,在此之后,项羽逐渐剥夺了范增的权力,这无异于间接地将其赶下台。
范增已经80多岁了,他恼凶成怒,选择离开项羽,然而他并未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而是他背上生毒疮在路上发作而死,对项羽来说,之所以赶走范增陈平只是一种导火索,这是因为项羽对自己的勇气感到骄傲,在成功之后,他逐渐对范增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也是项羽最后失败的原因,正如刘邦所说的,虽然项羽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但最后江山还是落到了自己的手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项羽不会用人。
- 上一篇:咸丰帝真的因为迷恋女子而早逝
- 下一篇:历史上真实的女儿国,女人的地位远远高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