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奇怪的剧目安排

2022-05-19

最近,两家对京剧开放的剧院在京城同时开张,一家是主要以京剧演出为主的梅兰芳大剧院,另一家是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场。中国固有戏曲好像一下子要火了。但是,看看两个剧场的开幕大戏,戏曲的前景难说是美好的。

先看国家大剧院戏剧场的演出剧目,计有新编历史剧《曹操杨修》、《大唐贵妃》、《泸水彝山》、《下鲁城》,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新编本戏《狸猫换太子》。当然,也有一些传统戏,《铡判官》、《红鬃烈马》、《龙凤呈祥》、《四郎探母》、《凤还巢》。

再来看看梅兰芳大剧院,传统戏少不了《龙凤呈祥》,再加上《三打祝家庄》、《穆桂英挂帅》,剩下的就都是当年红极一时的样板京剧了。

笔者也算看过一些戏的,看了这个剧目安排,大失所望。以弘扬“国粹”的名义隆重登场的剧场,并没有安排几出真正的国粹,也即经过历史淘洗、经过几代艺人千锤百炼的经典老戏。

所谓的“国粹”,既需要是本国的,也即传统的,体现中国固有戏曲的传统;也需要是精粹,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被公众、被艺术家普遍认可。中国戏曲数百年发展,积累了不少经典老戏,现在还有一些艺人能演这类戏,让这些戏在这两家剧场登场,是合乎逻辑的。但现在上演的剧目,不过是剧团和剧场自命的精粹。它们没有真正经过时间的考验,也没有多少传统的韵味。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剧目?可能是因为,各个剧团真的不会演多少经典老戏了。梅兰芳先生曾经报告说,上个世纪上半叶,体面一些的京剧班社不会一年重复上演同样的剧目,有很多老艺人能够演出上百出戏。但今天,一个演员能够演出一二十出戏,就已经是大能人了。一些名演员在舞台上也只演出四五出戏,比如,程派的演员就翻来覆去地唱《锁麟囊》、《春闺梦》,梅派的就年复一年地唱《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至于合作戏,就只有《四郎探母》了。

当然,这不可能是因为现在的艺人比前代艺人更笨。他们之所以唱不了几出老戏,之所以戏路越来越窄,基本上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去唱真正的好戏。他们必须拿出很多精力去创作、去演出今人新创作的新编历史戏和时装戏,就像这两个剧场排出的那些新戏。

真正可怕的倒不在于排这些新戏要占用多少时间,而是这种新戏背后所体现的畸形的创新观。老一辈艺人并不反对创新,但他们做的是梅兰芳先生所说的“移步不换形”,是在传统的边缘上创新。而后来的创新,则是全盘推倒重来。大部分新编排的大制作,都是戏迷们所说的“京歌”,丧失了京剧的主要审美特征。

这样的畸形创新观支配了整个戏剧界,支配了剧团的制度安排和艺人的心灵。因而,剧团和艺人的行为都高度扭曲。戏剧界惟新是尚,且都普遍与流行的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据此而编排的新戏几乎没有多少生命力,观众根本不买账。这些戏所享有的高级别待遇,对艺人产生了负面作用。没有人去认真学老戏,老戏的传统就基本断裂了,中国固有戏曲传统,也就在表面的繁荣下濒于断裂了。

这两个剧场的隆重开场,彰显的恰恰是中国戏曲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