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战:第三章 洒热血,平壤之战
2022-05-19
历史上中国共参加过三次“平壤之战”,是三个不同朝代的三次战争,第一次是唐军与高句丽、百济军的作战;后两次是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正面交锋的两次大战。
唐朝攻高句丽之平壤之战
显庆五年(660年),唐军击灭百济,高宗李治欲乘胜进军高句丽,遂于十二月十六日命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坝江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与萧嗣业及诸胡兵共35军,水陆分道并进。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领兵分道进击高句丽。
龙朔元年正月十九日,唐招募黄河南北、淮南67州兵,共4.4万余人,到平壤、镂方行营。二十二日,以鸿胪卿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总管,率回纥等诸部兵趋平壤。四月十六日,唐高宗又任命任雅相为坝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与萧嗣业及诸胡兵共35军,水陆分道并进。
七月,苏定方在坝江(今朝鲜大同江)击败高句丽,其后屡战屡胜,进围平壤。九月,盖苏文遣其子男生率精兵数万守鸭绿水,唐军不得渡。契苾何力到达时,正遇天寒江水结冰封冻,契苾何力遂率部履冰过河,鼓噪而进,高句丽军溃奔数十里,被斩3万人,余众皆降,唯男生只身逃归。恰巧此时高宗诏令班师,契苾何力引军退还。二年二月十八日,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与高句丽战于蛇水,大败,庞孝泰和他的13个儿子皆战死。苏定方包围平壤久攻不下,又值大雪,遂解围而还。
明万历朝之平壤之战
1592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动二十万大军,渡过朝鲜海峡,于四月十三日在朝鲜釜山登陆,开始了侵朝战争。日军一路所向披靡,连克汉城、开城、平壤。朝鲜军民望风皆溃,国王李昖放弃京城,逃到义州,接二连三地派使臣赴明朝求援。
明廷应朝鲜国王李昖请求,命李如松为提督,率兵4万余援朝。次年一月初六,中、朝联军5万余人进围平壤。日本将领小西行长率兵2.4万余凭坚据守。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攻城。初八拂晓,乔装朝军助攻城南门的副将祖承训部卸装露明军衣甲,日军大惊,急速调兵堵截。主攻城西门的副将杨元、李如柏乘机攻入西门。激战至中午,三面城破,小西行长率残部连夜过大同江东逃,沿途又遭联军伏兵击杀。此战毙日军万余人,迫使日军退缩东南沿海一隅。
平壤之战以明朝联军的全胜告捷,三都之一光复。等日军再次有机会踏进平壤,已是整整300年后的事了。
这场战争日本第一军团受到重创,黄海道、开城、咸镜道等地的日军相继撤往汉城,朝鲜的半壁河山因为此役的胜利而迅速光复,日军试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大明帝国的战略设想完全失败。
甲午战争之平壤之战
这也是这本书介绍的战争。1894年9月初,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为15000余人。日军至9月15日完成部署,随即展开进攻,经过一整日激战,清军在船桥里击退日军,日军则攻下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其后清军抛弃辎重仓皇撤退,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又没有可以依托的防御支撑点,伤亡惨重。至9月24日,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日军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