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君士坦丁堡战役背后的秘密:西欧为什么没有援助?

2022-05-19

西欧对于拜占庭是有援助的,有自发的,也有国家援助。威尼斯支援船只和武器,热那亚还允许拜占庭将铁链绑在其塔楼城墙上。

两位威尼斯船长:加步里·特莱维森、阿维索·狄多,6艘威尼斯船与3艘克里特船改装为战舰加入了拜占庭舰队。还有部分热那亚人自发招募军队,增援君士坦丁堡,其中著名的人士有毛里西奥·卡塔内奥、格罗尼姆与莱昂纳多·迪·兰加斯科(两兄弟)、保罗、安东尼奥及特罗伊洛,他们并称博基阿尔多三兄弟。热那亚名将,年轻的杰奥瓦尼·朱斯提尼亚尼·隆哥,他还带来了700名装备精良的士兵。还有部分战士来自更遥远的国度:加泰罗尼亚租界在其领事佩雷·朱里奥的动员下也组建了一支军队,甚至一些加泰罗尼亚水手也加入其中。卡斯蒂亚王国的志愿者中包括著名贵族唐·弗朗西斯科。在朱思提尼亚尼的队伍里包括一名德意志工程师约翰内斯·格兰特,不远万里加入了保卫拜占庭的队伍。而自幼在君士坦丁堡长大的奥斯曼流亡王子奥尔汗,连同整个家族,也表示愿意为守城尽一份绵薄之力。还有冲破苏丹围攻的4艘救援船,这是教皇尼古拉五世自费的。当然,也有小部分人没那么英勇,彼得罗·达万佐乘着夜色乘船逃离了君士坦丁堡,船上搭载着700名意大利人人= =

一、东西方教会的长期分裂和交恶

11世纪,宗教分歧加剧了东西方基督教国家的矛盾。两教的分歧主要在礼拜方式、神学理念等方面,最尖锐的矛盾是关于圣灵如何产生以及对“和子说”的态度,这也是1054年双方革除对方教籍的神学原因之一。到12世纪,天主教会与东正教会已经明显地处于分裂状态。而1204年,十字军攻占并洗劫君士坦丁堡事件,导致拜占庭人永远无法完全原谅天主教西欧。特别是普通民众,极其仇视天主教会,习惯将教皇称为“恶狼、毁灭世界者”,他们还给自己的狗取名叫“罗马教会”。对于东西方教会联合协议,非常反对。历代皇帝曾多次改变信仰方式,但平民一直予以阻挠,死守自己的古老信仰,这种执拗和固执已见已经成为拜占庭历史这块马赛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尼科堡战役的失败,导致西方无力再发动十字军东征

尼科堡战役是十字军所能召集的当时西欧国家中最好的军事力量,结果却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战役的失败。尼科堡战役中的十字军可以说是“最后一次跨国骑士精神的联合”。这之后欧洲四分五裂,非常贫困,内斗争斗不休,再加上黑死病的肆虐,大大削弱了战力。

三、西欧人没想到君士坦丁堡这么快沦陷

1)拜占庭帝国能够生存那么久,都城固若金汤一直是个主要原因。

城市周界总长度为12英里,其中8英里面向大海。城市南面被马尔马拉海偎依,此处海流极其迅猛,风暴常常骤然降临,因此从海上登录进攻的风险极大。1000年中,没有一个侵略者认真地尝试从这个地段进攻。

城市的西边(也就是三角形的底边)得到长4英里陆墙的保护,也就是所谓的“狄奥多西城墙”。这道城墙横亘从马尔马拉海到金角湾的狭窄陆地,保护君士坦丁堡,使它免受任何传统的陆路攻击。这座城市的历史中很多最重大的事件就发生在这座非同寻常的城墙沿线。它的历史几乎和城市本身一样悠久,在地中海世界一直是个亘古不变的传奇。关于城墙,《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有这样一段描述

穿过色雷斯平原前往君士坦丁堡的商人或朝圣者、从巴尔干某个宫廷前来的使节,或者有着征服野心、四处劫掠的军队,从远方看到巅峰时期的君士坦丁堡的第一个迹象就是那阴森森的巨大陆墙。它横越轻微起伏的大地,从一道地平线到另一道地平线,壁垒和塔楼连绵不绝。在阳光照耀下,石灰岩打造的城墙的表面化为一片灿烂的雪白,罗马红砖的接缝构成连续不断的水平线条,城墙上还有外形形似、带有穹顶的射箭孔。众多塔楼有的呈方形,有的是六边形,还有的是八边形,偶尔也有圆形。它们互相簇拥,间距极近,据一位十字军战士说:“一个七岁男孩能够把一个苹果从一座塔楼投掷到另一座。它们分成若干层,崛起到内墙最顶端的高度,皇帝的鹰旗就在那里骄傲地迎风招展。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重兵把守、阴森森的城门。和平时期,人畜就从这些城门出入。在城市西端,靠近马尔马拉海的地方,一座饰有金板和大理石与青铜雕像的大门在阳光中熠熠生辉。这就是”黄金们“,一座庞大而华丽的拱门,两侧各建有一座磨光大理石打造的恢弘塔楼。在拜占庭的鼎盛时期,得胜归来的皇帝们会带着胜利的象征物——身披枷锁的被征服的外族国王、重新夺回的圣物遗迹、大象、身着奇装异服的蛮族奴隶、堆满战利品的马车,以及威武雄壮的帝国军队——从这里盛装经过。到1453年,黄金门的黄金和很多装饰物都已经没了踪影,但城门作为一座伟大的纪念碑,仍然昭示着罗马人的光荣。

君士坦丁堡城市西部的防御体系包括了192座塔楼,分为5个独立防区,纵深200英尺,从壕沟底部到塔楼底端的高度为100英尺。构建成熟的狄奥多西城墙凝聚了火药时代之前希腊-罗马世界关于城防的军事工程学的全部智慧。防御体系的核心仍然是安特米乌斯建造的内墙:内墙的内心是混凝土,然后在内外两面都覆上附近采石场出产的大块石灰岩,并插入砖块,以便让整个结构更加巩固。城墙顶端的作战平台得到城垛的防护,从下面有阶梯通往顶端平台。按照罗马人的习惯,塔楼并不是与城墙连为一体的,这就可以保证塔楼与城墙可以各自稳固沉积下来,而不至于破裂。内墙高度是40英尺,外墙要低一些,只有大约27英尺,所以外墙上的塔楼要比内墙塔楼要低。内外两道城墙之间有宽60英尺的平台,防守外墙的士兵就集结在那里,随时准备与敌人短兵相接。在外墙脚下,还有一道宽60英尺的平台,任何越过壕沟的侵略者都将在这里惨遭屠戮。砖砌的壕沟又是一道宽60英尺的屏障,内侧沟边有一道护墙;防御体系的纵深之大和复杂程度、城墙的坚固以及居高临下的优势使得狄奥多西城墙几乎坚不可摧,中世纪的只拥有传统攻城武器的军队奈何它不得。除了圣索菲亚大教堂之外,没有任何一座建筑能比城墙更强烈地体现君士坦丁堡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说教堂是拜占庭人对天堂的憧憬,城墙则是他们抵御敌对力量攻击的盾牌,并且得到圣母的亲自佑助。或许没有任何防御工事比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更能总结出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攻城战的真相。但是,恰恰在15世纪,火药技术得到突破,改变了攻城战术

2)火炮的发展带来攻城战术的演变

防御工事在5世纪就已经很成熟,后来的变化很小,归因于攻城战术处于停滞状态,基本就是这么一套:封锁、挖地道和爬城、攻城锤、投石机、攻城塔、地道和云梯。所以守城一方永远占据优势,君士坦丁堡靠近海岸的地理位置更是一大优势。现有的攻城器械是无法突破君士坦丁堡的防御。但是到了14世纪末,欧洲全境已经开始制造火炮。虽然早期火药武器由于笨重、瞄准精度差等缺点,更多是给人一种震撼的心理效果。到1420年,除了攻城战之外,火炮对作战的贡献还是极小的,但是奥斯曼人开始对这种火药武器感兴趣。于是兴办了铸炮厂,开采铜矿,建立火药厂,还广泛吸收各种技术人才。也是在这个时候,欧洲的火药制造技术得到突破,火药的威力和稳定性增强。拜占庭人也认识到火药武器的潜力,开始储备相应资源。在此时,一个将在未来影响战局的人物来到君士坦丁堡,他是一名匈牙利的铸炮工程师,希望能在这里飞黄腾达。无奈此时的君士坦丁实在太穷了,这位叫乌尔班的匈牙利人生活越来越拮据,最后跑到了苏丹那边,受到穆罕默德二世的接见,并为他打造一门史上最大的巨炮还有其他小点的巨炮。正是凭借这些巨炮,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不再成为护佑拜占庭人的“圣盾”,改变了攻城战术,缩短了攻城时间。

3)兵力的差距。14英里城墙的城市,只有不到7000人,而苏丹的军队超过十万大军(其中超过8万正规军)。到君士坦丁堡被占领的消息传到西欧后,西欧还不相信君士坦丁堡这么快被攻破。

四、穆罕默德二世“无能”的印象麻痹了西方

苏丹对穆罕默德二世早年的失败大加渲染,以至于人们认为这位“无能”的苏丹,不会成为西方基督教诸国的重大威胁。而穆罕默德二世也爽快地承认先皇与西方国家签署的条约,更加深了人们的错觉,甚至教皇国也认为新苏丹不足为虑。

五、西方诸国受国内局势拖累,缺乏出兵干预的准备

在中欧,哈布斯堡王朝的腓特烈三世忙于筹备即将在罗马举行的加冕礼。法王查理七世则忙于重建百年战争后满目疮痍的国土,同时还要防备国内诸侯。英格兰同样受到百年战争的拖累,此时的国王虽然道德高尚,精神状况却不稳定,也就无心派出军队参与冒险。斯堪的纳维亚诸国语苏格拉国王同样难以指望,而葡萄牙与卡斯蒂亚王国正忙于对方境内的异教徒,也无暇他顾。唯一表现出对东方事务兴趣的西方君主是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他在1443年还继承了那不勒斯王位。此人的确醉心于发动对东方异教徒的远征,然而,他要求以获得拜占庭皇帝头衔作为酬劳,这一漫天要价的行为自然得不到拜占庭支持,于是西方的援助就更加渺茫了。而且各国不再单纯为了宗教信仰而出战,更多的是考虑经济利益。特别是以商业著称的威尼斯,若与土耳其全面开展必然迫使威尼斯将部分商船改装为战舰,这意味着经济上的额外损失,而且威尼斯正陷于伦巴第的战事,与教皇的关系也不和睦(教皇还一直拖欠着1444年发动十字军时雇佣威尼斯舰队的费用)。拉古萨与土耳其保持着贸易关系,除非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西方联盟,否则他们也不会以自身弱小的舰队独自与苏丹对抗。

最后正如历史书中所说的,“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时恰好是一场革命的巅峰时刻——在西方,科学探索这列失控的火车开始加速,而宗教却日益衰落。其中一些力量已经在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中表现了出来:火药的威力、帆船的优势、中世纪攻城战的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