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明末名帅孙承宗,能挽救明朝吗?为什么最后被全家灭门

2022-05-19

了解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晓,明末时期名帅孙承宗最后全家被灭门,那么如果他没死能挽救明朝吗?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孙承宗全家灭门始末

孙承宗是一位被崇祯皇帝“屈才”的帅才级别的军事战略家,孙承宗虽然是文官出身(他是万历年间的榜眼),但是相传他铁面剑眉,须髯张开如戟,声如鼓钟,震动墙壁,这般奇伟的形象却仿佛是一位武将,不过这倒与他后来的职业生涯作风很是般配。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十二日,辽西广宁县沦陷,王在晋代替熊廷弼任辽东经略,他请求在山海关的八里铺修筑险要的关塞。他认为这样一来,即便外关被攻破,内关还可以固守,而外关的士兵无处可逃。于是在他的主持下,调用了二万多个工人,花费百万。孙承宗说:“把守关门是为了把守宁远县,如果退处于关内,则永平会被动摇,京师会被震动,势必天下大乱。八里铺距离关门不到一舍之地,这是把山海关作为孤注啊!”所以王在晋的方案被否定,而孙承宗的这番话就是他日后修筑关宁锦防线的理论基础。

孙承宗请求巡视边防,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亲临京城大门为他送行,并赐给他剑和蟒袍。他到任后,开垦荒地,修筑堡垒,招募了百万流民,又操练军队得到五万精兵。在他规划治理的四年里,开辟土地四百里。魏忠贤和奸佞小人都害怕忌惮他,就诬陷他袒护东林党人,天启五年勒令他辞官回乡。崇祯二年,清军大举进攻,直逼都城,在朝中大臣的奏请之下,崇祯皇帝朱由检下诏孙承宗以原来的官职兼任兵部尚书去驻守通州。崇祯四年,孙承宗以病请辞,回到自己的家乡高阳(今河北保定高阳县)居住。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十二日,大清兵逼近高阳城,孙承宗率领地方上的绅士,登城死守,但是高阳城的土城墙又低矮又脆弱,而且又没有援军。经过大清兵的昼夜围攻,最终城内石尽矢竭,力不能支。孙承宗坚守北门,他对家人说:“我要死在这里了,你们各自逃生去吧。”

高阳城被攻破以后,大清兵拉他到城南老营中。他用苇席垫在地上,望着京城叩头。随后,他自缢而死,享年80岁。子孙一共19人,都力战而死。事迹传到京中,朱由检闻讯后震惊哀悼,但是却被一些大臣阻挠。几年之后,崇祯皇帝死后,继位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忠”。到了乾隆年间,为了安抚人心,乾隆命人编撰了《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孙承宗被追谥为“忠定”,可见英雄不管是自己人还是敌人,英雄永远都会受到尊重。

那么如果他不死能挽救明朝吗?

孙承宗以天启老师、大学士身份出任督师的时候,辽东、辽西已经败坏不堪,几百万辽民落入敌手,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他是守着山海关开始恢复辽地,形势不可谓不恶劣。

经过他的整顿,复地数百里,练兵近20万,由以辽西将门为核心建立了防御体系,另调客兵填充,又建立车营、铁骑营等,构成了看起来不错的辽西防线。

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巨大的财政支出的基础上,明朝一年岁入800万两,在辽地消耗最多的时候扔进去500万两,后来通过加征,搞到了1000万两,已经是民怨沸腾,但是哪怕裁撤客军,每年也需要耗费300万两之多。

这个成本带来了什么呢?带来的是养肥的辽西将门,明显出现了军阀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袁崇焕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下愈演愈烈,在袁被杀后,祖大寿甚至带兵一路奔逃,这在大明朝之前纲纪仍在的时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结果,孙承宗一封信招抚了祖大寿,祖大寿也终生不复入山海关一步,这群人,或许还没有降清,但也很难说还是明臣了。

这是结果之一。

结果之二,明朝重金打造的辽西防线,实际上根本没有抵御后金大军的能力,与其说是他们的坚城、火炮挡住了后金兵,不如说是从沈阳到辽西漫长的补给线和彻底残破的辽地挡住了后金兵的步伐。

因为无论是孙承宗的铁骑营还是车营,还是祖家的家丁,在真正的大规模野战中,对后金军完全没有胜利的能力,所谓守城,没有援兵,最后就成了守死。

军队不能胜利,仍旧需要海量的银子养着,也就不能裁军,那么明朝脆弱的财政,就只能长期的拆东墙补西墙,之所以那么多西北边军加入农民起义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兵也得卖儿卖女才能避免饿死,那么当流寇总还有一口饭吃吧?

说孙承宗能救明朝,他怎么救?

这老爷子作为资深文官的能力不容置疑,比如协调关系,震慑下属,甚至战略谋划,都不差,最牛的是他的个人气节和天子的关系,尤其是天子的信任,让他不至于重蹈熊廷弼的覆辙。

但是,资深文官也没有具体练兵带兵的能力,还是得依靠下面的人,事实上,下面的人在这个系统里,多数养成了“油子”,目的也不是救国家危亡,而是捞钱。因为天启二年的时候恐怕没谁觉得大明会亡。

孙承宗如果说挽救明朝,唯一的机会就是编练一支精锐兵力,用银子堆出来,能够在野战中打败清朝的白甲兵,而不是撒胡椒面似的建立一个镇的架子。

这支精兵存在,则可以逐步扩充,甚至裁汰无用的辽兵,最终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但是他恰恰是反其道行之。

所以,孙承宗不可能挽救明朝,他的路子就是错的。

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