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认的名族英雄,忽必烈说他不能杀也不能留
南宋末年,天下大乱,原本认为能够得到苟安的南宋朝廷,面对蒙古的崛起毫无招架之力,而朝堂当中也已经无人能堪当大任,然而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往往在危急存亡之秋会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无论身居何种位置,都想着报效祖国。
提到救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武将,诚然无论是打江山还是守天下,一个王朝的军事实力是重中之重,只有武力强大了才能自保,历史上战死沙场,保家卫国的武将不在少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尽忠,但是一些文臣也有这样的觉悟,尤其是在武备废弛的宋朝,原本“文弱”的书生,也拿起了身边的武器,走上战场,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牺牲。
当时宋朝软弱无能,军队毫无斗志。许多高官都纷纷叛逃,然而文天祥接受的教育不允许他这样做,国家危难正是用人的时候,怎么能轻易退缩,后来在宰相江万里的举荐下,文天祥得以返回朝廷任职,随后长江告急,文天祥接到朝廷勤王诏书,痛哭流涕,招募义军拱卫京师,起兵之日,文天祥对部下说,国家养育百姓三百多年,如今生死存亡就在一夕之间,我们以死殉国,希望天下忠臣能就此奋起。
文天祥生性豁达,唯独谈到国事时就会痛哭流涕,后来抗元形势不容乐观,文天祥辞别皇帝,前往东南继续抵抗,临行前曾上奏:“朝廷当中,企图求和的大臣众多,能果断应敌的人却十分少,希望皇帝能斩首吕师孟等求和派,稳定军心。”同时文天祥认为我朝吸取前人教训,废黜藩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国家武备废弛,以至于北方少数民族长驱直入,当今天下理应划分为四镇,集中力量足以抵抗援军。
结果不言而喻,文天祥的建议没有得到丝毫回应,1275年元朝大军进入常州,宋军溃败,文天祥等向南逃奔,没过多久宋朝则投降了,文天祥作为使者前往敌营谈判,文天祥与伯颜针锋相对,结果被扣押,但是他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坚决不向元朝低头,文天祥被俘以后,火速被押往大都,忽必烈对他十分重视,希望能让他为元朝效忠。
在他眼中文天祥与那些早早投靠自己的宋臣一样,早晚都会屈服,于是命人好生招待,自己则亲自去狱中探望,趁机许诺高官厚禄,企图拉拢文天祥,结果他却失算了,对此文天祥根本不为所动。作为游牧民族,忽必烈的文化程度并不高,根本无法认同文天祥一直坚持的“忠诚”是什么,也无法理解国家都灭亡了,还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其实在文天祥的心里,一直有一种道义在支撑着他,这种民族大义让他不畏强权,直面生死,忽必烈想不通,却为他表现出来的精神所打动。
经过几次交谈之后,忽必烈认为文天祥是不可多得人才,自己正是用人之际,下定决心要诏安,不过文天祥始终不改初心,这也让忽必烈没有办法,渐渐失去了耐心,不过有考虑到文天祥的影响力,不敢动手除掉他,就在此时有人又打着文天祥的名号发动起义,忽必烈猛然震惊,眼前的这个人身陷囹圄却有着如此大的能量,将来一定是个祸患。忽必烈对众人说:这个人我不能杀,也不能留。忽必烈对文天祥是十分敬畏的,但留下又确实怕是个祸患。
文天祥直言坦白,自己是宋朝臣子,不可能转头侍奉元朝,请求忽必烈能杀了自己,好为大宋尽忠,临刑之前,文天祥向南跪拜,从容赴死,几天之后妻子前来收尸,只看他的衣服上写着:“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南宋末年,面对历史的必然,面对无力回天的大宋王朝,面对忽必烈的利诱,文天祥做出了最决绝的选择,让所有人都胆战心惊的选择,在旁人仰视的目光中,完成自己生来的使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他此生最准确的注解。假设文天祥若变节,覆巢完卵,大可自保,在“时务”面前,他视而不见,正因如此,中国的历史才多了几分慷慨淋漓,多了几分浩然正气,多了几分不朽的尊严。
蒙古人征战南宋初始时是侵略者和屠杀者,后来才融合成为统治者。古人在当时是看不到后世的发展的,处于文天祥的角度奋起抗战,保家卫国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在现代人眼里这是改朝换代,但在他们眼里却是民族战争,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强求文天祥的民族理念。现代社会的政治环境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根本就是两回事,所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正是有了很多个像文天祥这样的英烈先贤,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