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戏曲?戏迷?戏曲人

2022-05-19
是戏曲之乡,河南是一片戏曲的沃土。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艺的春天来到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恢复上演,观众百姓欣喜若狂,争相观看。作为电视人,我们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大好机会,录制了一批精彩纷呈的舞台戏曲。我也由此结识了仰慕已久的戏曲大家: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申凤梅、李斯忠、唐喜成、王善朴、高洁、杨华瑞、柳兰芳……久而久之,他(她)们既是我的老师,也成了我的好朋友。我不仅对他们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也对他们“艺不惊人死不休”的刻苦精神由衷地赞叹,从他们身上我了解了戏曲。戏曲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那一招一式,一声一腔为什么能引起观众情不自禁的喝彩?令人眼花缭乱的水袖,活灵活现的眼神,行云流水般的台步,为什么能让观众如痴如醉?一句话,戏曲不仅有精深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有那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还有一代代、一批批为戏曲艺术而做出贡献的、观众爱戴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早在十三世纪初,我国就出现了伟大的戏曲家王实甫,他在《西厢记》里所描写的张生与崔莺莺那动人的爱情故事,已成为千古绝唱。而晚于王实甫几百年之后的十六世纪中叶,英国才出现戏剧家莎士比亚。由此可见,我国戏曲源远流长,在世界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现代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博采众长,大胆创新,把京剧旦角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阶段,他是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著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对梅兰芳都曾有过高度评价。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之林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河南人酷爱戏曲,田间地头,麦场庭院,常能听到几声戏曲唱段。农村有电视以后我的体会就更深了。记得80年代初期,农村电视机还不普及,当时个别乡政府有一台30cm黑白电视机就算是“发达”地区了,每当电视台播出戏曲录像,十里八乡的农民朋友像赶集一样拥向有电视机的地方。记得当时我们河南电视台逢周五播出戏曲录像,有一次预告播出常香玉演出的豫剧《红娘》,可当天晚上有一场精彩的足球赛,球迷强烈要求转播,怎么办?台长决定转播球赛。这一下可惹“大祸”了,第二天,戏迷的“抗议”信雪片般飞向电视台,电话也成了“抗议”热线,其中有一封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信中这样写道:“吃过午饭,我们兄弟仨带着干粮,用架子车拉着年迈的二老,走了几十里山路,赶到乡政府大院,早早地占领了‘有利地形’,从下午等到晚上,从晚上等到深夜,我们忍着气看完了没进一个球的比赛,一直等到荧屏上出现‘再见’两个字,也没有见红娘出来。红娘不出来,可老娘不死心,她说电视台不会哄人,再耐心等一会儿就见红娘了……”朴实的话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戏曲的厚爱,对电视台的信任。从此,台长下令:周五播出戏曲录像???雷打不动!前几年我们播出了一出戏曲《打碗记》,该戏是说婆媳矛盾的故事,媳妇如何不孝敬公婆。经教育,媳妇转变了,孝敬婆婆了。这出戏播出的第二天,我们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他们一家人流着眼泪看完了这出戏,戏中的每一个人物他们家里人都能对上号,看到戏中的“恶”媳妇如何不孝敬公婆,我们就联想到家中“坏”媳妇那凶狠的面孔,使他们家里人胆战心惊、痛恨欲绝。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看完播出以后,家里的“坏”媳妇“扑通”一声跪在了公婆面前,泣不成声地说:“爹,娘,你们二老放心吧,从今以后,我要像戏中的媳妇一样痛改前非,孝敬你们二老……”之后,我们又接山东、山西等地观众的来电、来信,要求重播这出戏。可见,戏曲与观众,观众与电视的关系是何等密切。多少年来,中国戏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戏迷,他们从戏曲中不仅得到享受、乐趣,也从中学到了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在河南农村,不识字的老农可以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给你讲前三皇后五帝的故事;张家长李家短的矛盾也会找他去理论一番,他可以振振有词地用戏中的实例去说服你化干戈为玉帛。我们台办了一个戏曲栏目《梨园春》,其中有戏迷擂台赛的小板块,节目播出后一发而不可收。不仅河南的戏迷,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甚至黑龙江、新疆的戏迷都千里迢迢自费前来打擂。第一个总擂主获得者是山东省的孙红艳,她得了总擂主以后“衣锦还乡”,县里四大班子联席为她“接驾”。之后,孙红艳又拜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为师,拜师会上,郑州市的领导也亲自去给她祝贺。戏迷不仅爱看戏,对戏曲工作者也非常厚爱。《倒霉大叔的婚事》一剧的作者齐飞同志,在一次交通违章中,警察先给他打了个敬礼,然后按程序要收他的驾驶执照,性急中,他问警察是否看过《倒霉大叔的婚事》,警察说看过,那是一出好戏。他说这戏就是他写的。警察听后扑哧笑了,说你的戏写得好,车开得不怎么样。好了,算你写戏有功,不罚你了,以后开车可要多加小心啊!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三九寒天下乡演出,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台下观众一个个棉衣紧裹,台上演员一个个身着单装,台下看戏的老大娘心疼地对着台上正在演唱的虎美玲大声喊:“闺女,天太冷,别冻着了,穿上大衣唱吧!”听到这亲切的话语虎美玲顿觉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河南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也是一位深受观众爱戴的艺术家。河南观众有一句口头禅,“宁肯不吃盐,也要看看毛爱莲!”这句话是说因为穷,宁肯不吃盐,也要省下钱,去看看毛爱莲的戏。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更是受人喜爱,她以演三国戏而著称。周恩来总理看过她演出的《收姜维》后曾给予高度评价,说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她的人品、戏品、艺品在河南文艺界都是有目共睹的。一次她在大街上买烤红薯,老大爷说,大梅(观众对申凤梅的爱称),唱一段吧,中,唱就唱。“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一句没唱完,就引来了数百人观看。难怪她病逝时河南周口市万人空巷前去参加她的追悼会。这就是戏曲,这就是戏迷,这就是戏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