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皇帝吃饭为什么有“菜不过三口”这个规矩?古代皇帝吃饭为什么要这么苦自己?

2022-05-19

在古代的时候皇宫内规矩众多,做皇帝也是被诸多的规矩束缚着,其中吃饭的就有一项规矩,这个规矩叫做菜不过三口,啥意思呢?就是一顿饭里,面对着满桌珍馐,不管皇帝喜欢吃哪一道,就单道菜而言,都不得超过三口。

皇帝吃饭,一旁有太监监督着。哪道菜,皇帝吃了几口,太监心里都跟明镜似得。要是有某一道菜,皇帝吃了三口,太监马上就会将该道菜撤下去。接着,连着十天半个月的,这道菜都不会出现在饭桌上了。

为啥呢?就是要让底下的人,揣摩不透皇帝的喜好。古代的皇帝,治理天下历来是“外圣而内王”,就是对外宣传儒家的仁爱那一套,骨子里其实是奉行法家的准则。法家所推崇的,一是严刑峻法,二是权势。所谓的“权势”,就是要让人无法猜透皇帝,使皇帝变得令人捉摸不透。因为摸不透,愈加神秘,所以也就有了光环。

而“菜不过三口”,正是法家权术的体现。身为一国之尊,最怕让底下的人知道弱点。所谓的弱点,可以指皇帝性格或能力上的缺陷,也可以是皇帝的兴趣爱好。底下的人知道了皇帝的爱好,让人有机可乘,趁机邀宠,导致小人当道,吏治败坏。时日一久,皇帝带头贪污腐化,上梁不正下梁歪,国家也就江河日下了。

在这个方面,明武宗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众所周知,明武宗十分好玩乐,最著名的就是“豹房”,可以连续很久都不上朝。于是奸臣刘瑾就会趁着这个机会,将一些重要的文件拿去找皇帝批复。这时间一长,喜欢玩乐的明武宗就非常烦躁了,并且还警告刘瑾,以后不许拿这种事情来打扰他,让他自己定主意就行。皇帝都如此发话了,刘瑾便开始了兴风作浪的举动,将整个朝堂搞得是乌烟瘴气。

鉴于这样的一个状况也能看到,让别人知道皇帝的一些爱好,实在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不过历史上也有不少奸臣像刘瑾一样,利用帝王的爱好和缺点独揽大权。不过也有正面跟皇帝打成一片的,比如说宋朝的高俅,皇帝喜欢踢球,自己就勤学苦练,然后练出一身的好球技,最终是获得了领导的赏识,于是这地位也是在节节攀升。

可见,法家所谓的“权术”,也并非全无道理。当然,菜不过三口,还有一个深意,就是防止人下毒。满桌子的菜,起码有上百道,皇帝对什么菜都是浅尝辄止,不过一两口,就让人猜不出皇帝喜欢吃什么菜?这么一来,每次用膳,皇帝会吃什么菜,就成了个迷。若是有人想毒害皇帝,上百道菜一一都下毒,那这工程也未免太庞大了。

当然,历史上多的是被毒杀的皇帝。这些皇帝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让周边的人知道了自己的喜好,从而有了下手之处。这么一来,哪怕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喜欢吃哪道菜,皇帝也就等于让自个儿身处险境了。

而对于“菜不过三口”最好的解释还是在于皇权与皇家礼仪。古代尤其是贵族吃饭,讲究细嚼慢咽、不发出声音、不能张口咀嚼、不能太大口、不能将食物塞满嘴巴等等,许许多多的“不能”,皇家礼仪繁琐。另一方面,清朝时代,御膳房为皇帝准备的正餐基本就是象征性、礼仪性的,皇帝只是面子上尝几口,剩下的几乎都用来赏赐而不是自己吃,皇帝的主要膳食来自于私下的加餐,所以表面上就觉得“菜不过三口”。

清朝皇帝的御膳非常奢侈,每顿饭上百道菜,每味菜吃三口就不少了。试想想,如果每味菜保证能吃上三口,一百味菜就是三百口,多大的饭量也得撑着。所以皇帝吃饭,浅尝辄止即可,不用吃那么多。其实御膳大部分不是皇帝吃了,而是赏赐给下人吃了。他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只不过为了显示特权,皇帝先享用罢了。

对于皇帝们来说,老祖宗传下“菜不过三口”的规矩,其实是大有深意。只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帝们能否体会个中深意,并身体力行,因人而异。

可转念一想,哪怕是坚持执行老祖宗规矩的贤明皇帝,日子也不好过呀!试想,连一日三餐这样本应放松享受的时刻,都得想着权术,提防着身边的人,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乐趣可言?看来,当皇帝也不是什么好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