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取得镇南关大捷后,为什么还要与法国人签订不平等契约?
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自己不断的落后,最终被外国的坚船利炮划开国门,在晚清对外战斗当中,中法战争明明已经获得了胜利,为何还要和法国人签订不平等契约呢?
在晚清对外战争中,中法战争争议颇大。因为,从战争结果来看,清朝取得了完全胜利,而法国内阁直接因此倒台。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清朝居然还与法国签订了所谓的《中法新约》,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那么,清朝为什么在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要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呢?
事实上,中法战争爆发后,各方围绕“和战”问题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打仗这东西,耗钱费力,毋庸多说,道光皇帝当年吃了败仗,很大原因其实也是因为不想多花钱。譬如这中法战争,这一仗下来,白花花的银子就花了一亿多两,可谓惊人。一百多年前也有愤青,他们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当然可以一路高喊奋战到底,不计成本,但这白花花的银子从哪里来,怎么花,作为大清帝国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就不得不仔细斟酌了。
在中法之战中,清廷没有中断过和法国的谈判,这与其说是妥协投降,倒不如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进步,一种大大的进步。只是,清廷还没有从国际政治学习中完全毕业,也没能拿到一个相对高的分数,这虽然让人觉得遗憾,但决不能说谈判就很丢脸。
首先,在19世纪50年代,法国入侵的是当时的清朝藩属国—越南。后来,法国人野心勃勃,顺势入侵我国的广西、云南等地。晚清政府显得很被动,于是起用老将冯子材,并招抚刘永福的黑旗军协助作战。中法战争最终爆发。战事刚起,慈禧为首的掌权派迅速召开军事会议进行应对。
当时的清朝重量级人物李鸿章主张与法国议和,法国则要求清军撤离驻防地,并赔偿法国的损失,但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战事再度升级,法国海军将领孤拔率一支舰队在福建发动马尾海战,福建水师一战折损,法国海军准备攻占澎湖时,孤拔突然病死。
此后,老将冯子材乘机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大败法国陆军,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清朝掌握了主动权。但清朝害怕继续作战会引发法国的全面报复,因此鸣金收兵,让法国得以喘息。就是说,在整个战争的过程中,清朝当权派缺乏必胜的信念,一直抱着议和侥幸的心态,清朝也不会预料到会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
其次,法国乘机提出谈判。清朝取得镇南关大捷之后,法国则抓住了慈溪等人的议和心态,乘机要求同清朝签订《中法新约》。清朝为了及早结束战争,不得不签订条约。尽管这个条约没有割地赔款,但条约中规定的“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法国可在中国修筑铁路”等条款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程度。所以,这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除此之外,清朝之所以能够取得中法战争胜利,与冯子材和刘永福等爱国将领以及当地军民同仇敌忾的决心有很大关系。但是,腐朽的晚清政府考虑的只是如何自保,如何维护统治利益,他们担心战争会引发内部反抗,重演太平天国事变。毕竟,太平天国发源于西南地区,慈禧等人心有余悸。慈禧太后担心的是,法国人会因失败而愤怒,因愤怒而继续扩大战争。事实上,对于越南未来的战局,不要说慈禧太后没有十分的把握,恐怕前线将士心里也未必有底。冷静的说,镇南关大捷和临洮大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清军在人数上的压倒性优势所取得的,而双方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弥补的。
钱显然是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