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大将死前说的话,为什么能让曹操读一次哭一次?
蒙恬是秦朝的大将,据说秦始皇扫平六国大一统后,派蒙恬北上抵御匈奴,修筑长城保家护国,而在秦二世继位后,蒙恬却被赵高及李斯陷害死了,蒙恬世代为秦国尽忠,到头来,却落一个这么下场,不禁万念俱灰,死前仰天大吼,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提到秦朝将领,蒙恬的功劳排在第二,仅次于王翦,率领秦兵北击匈奴,然后又奉命修筑长城,只要有蒙恬在,匈奴不敢对中原有非分之想。蒙恬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但他祖籍却在齐地,他爷爷蒙骜在齐国不被重用,听说秦国广招人才,立即举家迁到秦国,然后递上简历,不久后就通过应聘为朝为官。
当时虽然天下已定,北方的匈奴却很不老实,经常侵袭大秦的边关,不是一般的嚣张,若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简直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为此,秦始皇单独召见了蒙恬,交给他一项艰巨的任务,让他带着30万大秦铁骑,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匈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秦始皇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交给蒙恬,还把最具才华的儿子扶苏交给他培养,纵观当时文武大臣,受宠程度皆不能与蒙恬相比,包括丞相李斯。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性格耿直的蒙恬,曾建议秦始皇把宦官赵高杀掉,可惜秦始皇没有这么做。从此以后,赵高表面上对蒙恬毕恭毕敬,内心却恨之入骨,只是不敢乱来。
既然老大发话了,蒙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甚至来不及回趟家,披上铠甲,骑着跟随他多年的战马,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久经沙场的秦军,战斗力十分强悍,士兵见到敌军全都眼冒金光,仿佛是看见了金山银山,二话不说就是一顿猛打,匈奴被打的仓皇而逃。
匈奴属于游牧民族,以当时的客观条件,想把他们彻底击败并非易事,秦始皇心里也非常秦楚这一点。为了防患于未然,秦始皇又让蒙恬带人修筑了长城和秦直道等旷世工程,考虑到匈奴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蒙恬奉命镇守边关十余年,直至自杀的那一刻,匈奴听到他的名字都瑟瑟发抖。
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始终未能如愿,于公元前210年驾崩于巡游途中,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篡改了始皇遗照,拥立只懂吃喝玩乐的胡亥称帝。赵高最畏惧的不是扶苏,而是手握几十万大军的蒙恬,这可是秦朝最精锐的军队。
蒙恬虽然耿直,但他并不傻,认为此事有蹊跷,劝扶苏别冲动,先回咸阳了解情况,到时候再自我了断也不迟。只可惜,扶苏直接抹脖子了,蒙恬心灰意冷,也追逐扶苏而去,并在临死前说道:“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第一句话,蒙恬阐述祖孙三人效忠秦国的事实;第二句话,是说自己手握三十万精兵,如果想要谋反,带兵杀回咸阳,几乎易如反掌,但他没有这么做,是因为铭记祖训,宁可冤死也不谋反。历史上名将那么多,遗言必然也不少,为何曹操每次都蒙恬的这两句遗言,就到“未尝不怆然流涕也”的地步呢?
原来,曹操的情况跟蒙恬有点像,他和祖父、父亲都是东汉的大臣,且高居要职,曹操本人始终以臣子自居,没有觊觎过皇位,世人却骂他为篡汉之奸臣,尤其是刘备,一直把曹操视作奸臣。曹操的眼泪,不仅是为蒙恬而流,更是为自己而流,或许是感觉自己太委屈。
他们都是数代人效忠于自己的国家。蒙恬说他祖父三代效忠秦国,曹操则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引用了蒙恬的话,然后“怆然流涕地说:“孤祖,父以至孤身……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而且他们都曾经手握重兵,对外抵御强敌,对内平定叛乱。蒙恬曾经驱逐匈奴,曹操则曾经出征乌桓。最后他们都是国之柱石——没有蒙恬坐镇,匈奴南下不说,照秦二世,赵高等人的作死节奏,陈胜吴广可能早就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了。而曹操虽然顶着”名托汉室,实为汉贼“的骂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所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蒙恬临终前的一番话,确实能够引起曹操的共鸣,只不过更多的人相信蒙恬说的是真心话——他有反叛的能力而没有反叛;曹操说的是违心的话——也许他不是不想称帝,只是时机未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