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马国俊:书法有它的时代表情
马国俊(资料图片)
“书境——马国俊书法学术交流展”正在深圳鹏宝轩艺术馆展出,将持续展至10月25日,这也是马国俊上周在深圳大学美术馆展出一周后的第二站,70幅书法精品刮起了一股艺术旋风。
甘肃是中国书画发源地之一,敦煌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马国俊身兼甘肃画院院长、甘肃书法院院长、甘肃美术馆馆长,长期从事书法创作及书学研究,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内大奖。就如何看待当代书法艺术的固守与创新的问题,10月19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书法作品需要融入时代气息
《文化广场》:甘肃有悠久的书画传统,出过“草圣”张芝、书家索靖等名家,还有碑刻《西峡颂》等影响深远的著作。这样的一种书画艺术氛围对你的创造有什么影响?
马国俊:我的父亲是小学教师,非常喜欢写字。受他的影响,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写字,写作业、写对联、写标语、写报告,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对写字的痴迷始终没有变过。当然,书法绝不是简单的写字问题,即使写字也要学习经典。1992年,我到中国书协专门学习一年写字,开始对书法理论有所思考,1996年到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书法硕士课程,这使我对书法的认识升华了。应该说,王羲之是我长期学习的对象,王羲之直接影响下的书家如米芾、王铎也是我追慕的对象,而楷书则在褚遂良与欧阳询之间反复用功。我个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中国古典书法,依据的主要是以王羲之这一书法体系的经典书法作品样式作为参照系,这是书法创作的主流,这决定了书法有传承性和借鉴性。如果只是将传统的经典作品再现出来,这还不够,还需要融入时代气息,时代气息与审美观念紧密相关。现代的很多书画创作缺乏一种厚重感,主要是现在的书画作者自身缺乏必要的文化积累,只是在技巧上下工夫,从而使作品缺少了一种底蕴,看上去有些肤浅,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书画艺术的发展缺乏后劲。
借鉴古代敦煌书法意义特殊
《文化广场》:自新世纪以来,你开始有大量的书法理论文章面世,始终贯穿一条主线: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你在敦煌书法方面也非常有研究,能否谈谈你的体会?
马国俊:我写的《书境》由“学术篇”、“教育篇”、“评论篇”等部分组成,这是我多年来着力钻研的方面,也是中国当代书法研究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实际上,著作的内容都是有感而发,有的是钻研书法典籍的学术成果,有的是书法创作、书法教育实践中的切身体会,有的是参加国内外各种书法活动的理论总结,有的是对书法现象的学理分析。《书境》最主要的意义还在于通过上述这些方面的研究,从学理与实践的结合上也许可以为当前中国书法艺术创作及批评提供一些启示。我创作的底线是争取每写一篇文章,每思考一个题目,都不要落于俗套,力争给同道送去哪怕是一点小小亮光,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争议或共鸣。
另外敦煌书法也是我的一个研究方向,“敦煌遗书”形成的时代,正是中国汉字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书法书体变化最复杂的历史阶段。从汉字发展的角度分析,篆、隶、楷三种官方正体和行、草两种文人书写等五种字体在这个时期全面形成,它最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在敦煌书法的作品样式中,我们完全可以分析并推测到书写者书写的原始形态,特别是毛笔运行的角度和感受,书法所具有的书写情怀完全可以从遗书的字迹中寻根究底、吸收借鉴,所以对敦煌书法的研究意义特殊。
书法是表达情感的文化样式
《文化广场》:书法艺术在中国是普遍被大众接受并参与的艺术形式,当代社会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热情有增无减,你怎么评价当代书法艺术?
马国俊:当前书法已经成为一种多元的表达方式,基本上分以传统经典作品为主要学仿对象的、以美术视觉为主要追求以及以现代艺术观念为主导的三条套路,各种因素融合,构成了当代的书法艺术观,而我自己则坚持师法经典。我的看法是,书法的大成离不开深厚的文化积淀,必须在自身积累达到一个相当高度后,才能达到任意驰骋、无度以为度的境界,在艺术的领域才会有充足的后劲。而在书写的过程中,节奏也是很重要的东西,必须保证流畅而又不轻浮,精致而又不能做作,所谓“自然为度”。古人落笔前只想到诗要怎么写,很少虑及字的问题,他们的积累达到了一定地步,自然可以一气呵成,几千年来,书法只是一个文人在书写文字的过程中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文化样式。
《文化广场》:你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书居多,细观你的书法结构,能清楚地看出你不是那种用习惯写字的书法家,创作时用心良苦,追求每个字型都具有滋味和情趣。能否谈谈你的创作心得?
马国俊:文人书法的精妙处在笔墨自然而个性强烈,而不在笔墨规矩和精致。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书法开始大量地借鉴文学艺术等其他元素,“创作”成为书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创意是好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值得鼓励。目前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倘使只是将古代典范作品再现出来,这还不够,还必要融入时代气味。我们常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元人尚意,明人尚质,清人尚朴”,这主要说的是时代对书法艺术提出的不同条件。我以为对前代创作精髓要继承,对现代的审美风气和倾向更要尊重,偏执于哪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部的。
《文化广场》:书法不同于文学作品、绘画等其他各类艺术,不能直接借鉴和移植国外的理论和艺术经验,当代书法如何创新呢?
马国俊:鉴于此,温故而知新就显得极有当代意义。当代出现了书法热,但同时,对书法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却存在偏差。一方面学书法的人很多,另一方面,则缺乏书法大师,书法与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弘扬传统文化还不能很好结合起来。我在《书法创作中功利行为的解读与评价》、《书法创作语言体系分析》等对此作了探讨,书法的功利性是客观存在的,应倡导健康进步的书法功利观,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构建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平台;提升书法评论话语水准和理论水平,书法艺术才有可能创新,其中最根本的是,当代书法必须要适应当代审美方式。(深圳商报记者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