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斌:写意画情境高于物境
《夜雨》
《鱼戏》
孙晓斌的花鸟画作品同他的人一样,清雅温润,在行家看来有很高的格调。这离不开他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与探索。孙晓斌告诉记者,他原来在一所艺术学校担任副校长,虽然待遇非常不错,但对艺术的热爱让他不得不选择放弃这一职位,重新去做一名职业的花鸟画家。
写意画离不开笔墨
孙晓斌对于水墨画有着天生的敏感。说起与绘画结缘,他说,第一次看到水墨落在宣纸上产生的湿润效果,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为此,他拜师戴晓峰和娄师白学习书法、绘画。在老师的指点下,他最终选择了写意画。“写意画构图简约、敷彩淡雅。这一传统式样大胆破格、笔简意赅,有很高的抒情状物的表达能力。”
中国的绘画包含了山水、花鸟等不同的样式,但在表现上,花鸟画相对山水画要难很多。“花鸟画与山水画有很大的差别。山水画分远景、中景、近景,有南北方地域上的特色,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花鸟画表现的是中景的东西,素材的选择相对局限,注重细节的描绘。”孙晓斌告诉记者,花鸟画由于题材的限制,对于笔墨的要求很高。
“与西画相比,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笔墨。传统写意画的作品构成、意境表达都是由笔墨来完成的。”孙晓斌认为,中国画一定是从笔墨开始的。“历代的花鸟画大家在题材的选择上变化不大,但因笔墨的变化而树立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孙晓斌表示,笔墨干湿浓淡的搭配,有很多技巧,并不是单纯地继承临摹。“刚开始,我是临摹某一家的花鸟画技法。学了几年后,我发现,它不能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
为了找到自己的笔墨风格,孙晓斌上追古人,从近现代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到明清的扬州八家、八大山人、徐渭,熟悉了历代大家的笔墨技巧。“笔墨个性的形成是一个由专到博,再由博到专的过程,大约需要七八年的积累才能成熟。”
墨与色相融相生
中国画并不要求画得丰富,但一定要有精神,让人回味。孙晓斌的花鸟画以水墨为主。“中国画墨色最为耐看。如果没有墨,画面会显得不够深厚,缺少中国文化的特性。”
对墨的使用,并不妨碍他在用色上的讲究。“中国画的颜色从袋里挤出来,它是一种纯色。在画面使用时,我一定会调点别的颜色。它可能偏黄、偏绿,也可能含有一点墨色。”他表示,经过调和的颜色会显得比较中和、比较含蓄,能与墨色很好地相融。在画的落款上,孙晓斌也很在意。“画与书法的水平要一致,题款要跟自己的画配上。每一个画家的绘画作品,所表现的物象不一样,表现的方式也各有区别。书法的功底不仅与画面表现紧密相关,而且还能让整个作品更为协调。”
孙晓斌强调说,自古以来,书法与绘画有很紧密的联系。“历代的名家讲究以书入画。他们不仅是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很多做收藏的人,从艺术家的书法就能看出其绘画作品的风格与水平。”
花鸟画符合自己性情
“西画是讲究写实的,理性的东西多。中国画则不同,它的出发点就是写意的,讲究状物抒情,表达一种感情、一种情绪、一种理念。这是中国画高深的地方。”孙晓斌表示,中国画的情境必须高于物境。
写意画一定是主观的表现而不是再现。“好的作品能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要引人入胜。如果你自己都没有感情,别人也不会喜欢。”孙晓斌认为,艺术家一定要强调自己的个性。“画画的人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如果你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却一定要去追逐细腻温润的风格,那它不是你,追也追不到。”
对于现在画家盲目出新的现象,孙晓斌并不赞同。他说,画画是很自然的一种表达,只要能反映生活感受的作品就是个人的风格。“艺术中的创新是当你看到非常美的东西,有种表达的欲望,借助于传统的笔墨来表达美的情境,而不仅是在笔墨形式的追求上。”他强调说,新一定要建立在传统和写生的基础上,如果为了创新就在形式上回避前辈大师,最后只能走入死胡同。
经过多年习画,孙晓斌由最初兴趣所至到如今已变为一种执着的探求。“最近想找几个特别能打动自己的题材,深入地研究一下。”他说,艺术的创作要是10年一以贯之,这等于说是没有追求。每一段时期都要有变化。“我的变化不是为了弄一个新的东西,让别人看了新奇,而是因为生活在变化,有了新的感受再去追求。”
(记者隋永刚)
孙晓斌
生于北京,自幼喜爱书画,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原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