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堂:用泰山情画山山水水
由北京荣宝斋主办、山东大厦承办的“张登堂新作展”将于2011年12月13日——15日在山东大厦多媒体厅举办。此次展览中,将展出张登堂先生“海疆万里行”活动以及在俄罗斯、英国采风过程中创作的60余幅写生作品,给我们带来生动的艺术享受,亦反映了他“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观念。五十年的创作生涯,张登堂先生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不拘陈规、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page]黄山松云
泰岱旭日
初沐师恩
张登堂出身贫寒,自幼喜爱绘画。小学的时候,邻居中有一位老先生擅画传统山水,常常教他临摹些“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的作品,这成为他最早接触笔墨的经历。后来,张登堂考入济南育英中学,幸运的遇到了享誉画坛的黑伯龙先生,那时候学校的课程并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只是简单的学习些美术基础,但张登堂没有浅尝辄止,一有时间就临摹些古画给黑伯龙看,黑伯龙也十分喜爱这个勤奋的学生,每次都认真辅导,哪里画的好,毫不吝啬的表扬,但遇到画的不到位的地方,也是直接点出,不留情面,也正是如此,张登堂在中学阶段就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
除了绘画,黑伯龙先生淡泊名利、坦率耿直的为人也深深的影响着张登堂。多年后,回忆起启蒙恩师,他仍旧激动不已:“黑老一生都执着于绘画,除此之外也就爱捉个蛐蛐儿,听个小曲儿……他那时已经是享誉画坛的名家,但他的画室却真的可称为陋室,身居斗室心胸却十分豁达,能做到这点实属不易。不仅仅是黑老,还有曾在北京一起进行大画创作的大师李可染、李苦禅、黄胄、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关山月等,都可称之为恩师,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仿佛置身于一座特殊的美术学院,跟着大师们领悟艺术真谛,感受他们崇高的艺德。”
寓“有法”于“无法”
研究传统,消化传统,永远是艺术创作的起点。张登堂一直秉承着恩师黑伯龙“先师古人,后师造化”的观念,沉浸于浩瀚的传统画卷之中,临习了大量宋、元、明、清山水画。但另一方面,张登堂又重新定位了“传统”之意,在他看来,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追求传统的高境必须是通过对前人笔墨技巧的临摹、学习和掌控,进而形成有自己独特面貌的笔墨语言。
石涛曰:“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无法”,其实就是“我用我法”,借鉴前人而又标新立异,不泥于古人、今人乃至画家本人的既成之法,从自身特点出发,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这才是真正的好方法。张登堂拥有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重视法度却没有落入俗套,他强调笔墨本身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从而使身心、笔墨渐入高境。张登堂这样理解“传统”:“拿各种皴法来说,表现山石的就有披麻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这是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你用的时候不能‘为了用而用’,画到兴致,各种技法应展纸挥笔即来。这一点傅抱石先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他在艺术创作中,不仅灵活运用各种皴法,还发明了‘抱石皴’,把传统发挥到了极致。”
功夫在画外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笔墨都是从生活中抽取而来,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就没有生动感人的笔墨。对于山水画来讲,大自然永远是灵感的源泉、创作的母体,所以画家亲身的体验和写生必不可少。五十多年来,张登堂勤于写生,在大自然的造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发现大自然之美,从故土泰山到雪山大漠,从长白山脚下到江南水乡,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上个世纪60年代,张登堂深入工厂写生,画了一大批像《工厂写生》的系列作品,情景真实生动,让现代人看到仍旧能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里,欣欣向荣的建设场景;上个世纪70年代,张登堂转而投向湖海江河的写生创作,海港码头、大江大河都留下了他的脚步,沧海之惊涛拍岸,江河之奔流不息,他都捕捉的十分到位,技艺娴熟,笔力厚重;到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张登堂的脚步更是遍布祖国各地,创作了《雪山胡杨》、《大漠金秋》、《天山放牧》、《湘西人家》等一系列体现各地风情的倾力之作;去年,已过耳顺之年的张登堂和山东其他13位老艺术家共同发起了“海疆万里行”活动,经过近7个月的跋山涉水,先后奔赴日照、青岛、烟台、威海、东营等地采风,创作了大批饱含激情的写生新作。张登堂坦言:“虽然上了岁数,腿脚也不再灵便,可是这次活动,却让我发现了不一样的海滨,产生了新的艺术感悟。之后,我们还要奔赴湖北、浙江、台湾等地,继续完成‘海疆万里行’的目标。”
[page]云涌神农架
泰山情·民族魂
说起写生过程中最留恋的景色,张登堂说:“咱们齐鲁大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山一水一圣人’,我生于山东,长于山东,对泰山拥有独特的情感。从1959年第一次登泰山,到今天已经去过30多次了,最近身体不错,内心又‘蠢蠢欲动’,想再去趟泰山,系统的画一下那里的山石云雾。”五十多年中,张登堂创作了一大批以泰山为主题的画作,其中《雄峙》、《泰岱旭日》等巨幅精品被悬挂在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重要场合,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水平的肯定,更是对齐鲁文化、泰山文化的认可与弘扬。
泰山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稳如泰山”点出了泰山的特点,泰山如座,奇峰怪石少,所以历代描绘黄山、华山之人众多,而描绘泰山之人相对较少。张登堂却在多年的登泰山、画泰山的过程中,与泰山对话,将真山真水与胸中山水融合,探寻独具特色的泰山美韵,他通过描绘一种大气势、大空间、大节奏的壮观场景,利用和谐有致的构图,清新自然的笔墨,以及恢弘阔远的意境,展示了泰山的稳重、厚积和深沉。张登堂笔下的泰山不仅仅是一幅幅巍峨旖旎的风景图卷,还寄托着他远离尘嚣、身融造化的追求。
(刘莹莹)
画家简介:
张登堂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市。现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务委员、山东省政协联谊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圣邦美术院副院长、济南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