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古代刑场刽子手为什么听到刀下留人之后马上就会停手?刀下留人停手的几率会有多大?

2022-05-19

在影视剧中能够看到菜市口问斩的画面,但就在即将行刑的时候就会有人喊出刀下留人四个字,“刀下留人”这几个字刽子手听到这几个字后,他们自然也会放下自己手中的大刀,而不会直接去杀这个人。在古代的时候听到这四个字一定要听吗?还有这种几率有多大?

刽子手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万一杀错了人自己也会惹上大麻烦。那么为什么刽子手一听到刀下留人就开始停手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当时有一条13个字的规定,哪怕是换你也不敢轻易的去下刀,这13个字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上即将上刑的犯人有了生存的机会?

其实,在古代人们如果犯了罪,首先会经过审判然而再定罪被关押进监牢。监牢的日子可不是好过的,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也会有看到过,如果男主或者女主不幸去监牢里走了一趟,这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在监牢里,那些犯人都在在伸着手喊着我是冤枉的,我是我是冤枉的。但是却没有人理会他们,也没有管他们是不是被冤枉或者是那些犯人故意喊的。到后来可能也是落得个杀头的下场。没有人回去管他们是不是被冤枉的。

因为在古代很多的老百姓都不能享受社会的公平,有时候有冤情也不不知道找谁去申报。但是也不是当时所有的朝代都是这个情况的,在宋朝的时候当时这个朝代的治安还是挺不错的,我们都知道看电视剧时,大名鼎鼎的包拯,就是这个朝代的,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宋朝的法律这么的完善,而且百姓的冤屈那么的少,因为在宋朝有这样一个规矩,就是如果犯人被押到了刑场上,在被行刑的最后一秒,如果他喊出来冤枉,这时候刽子手就会手下留情,因为在那时有十三个字,当时很多的人都非常的敬重这十几个字,我们来看一下。

其实这十三个字就是“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们在行刑的时候,如果有犯人在喊冤,那么这个时候官员需要再一次的审核这个案件,绝不能冤枉一个人,也不能因此而杀死任何一个无辜的人,同时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做过坏事的坏人。当时的刽子手就谨记这十三个字,毕竟人命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人的一生就只有一次是非常的珍贵的,这也是宋朝当权者尊重百姓生命的一种表达形式。

而这样的情况经常会出现在犯人有冤情的时候,他们会上诉,申诉自己的冤屈。而一旦发现案情有什么疑点证明犯人确实存在冤屈,那么犯人所承受的刑罚就会停止。根据记载,在宋朝的庸熙时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寡妇去衙门哭诉,状告她的继子,说她的继子想要谋杀她。而衙门在接到这个案子的时候,并没有仔细调查,而是听信了寡妇的话,把她的继子抓了起来,并且逼供,她的继子不堪重刑,被迫认了罪。

然而后来将这个案子移交上一层机构的时候,上层机构发现这个案子不大对,觉得案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继子要谋害继母。这样一来,这个人的死刑就被去除了。在这种法制严格的情况下,“刀下留人”的场景是有发生的可能的。而在宋朝的法律上面也有明文规定说,只要犯人在被执行死刑之前还是一直喊冤的话,为官者应该给犯人一个机会,让犯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因为宋朝法律规定,凡是被判斩首的人,只要行刑之前喊冤,就得立刻停止。而且,立马换其他官员重审此案,原来的主审官必须回避。然而为了防止无限喊冤以求苟活,每人最多只能喊3次,虽然法律如此,但是执行情况还得看行刑主审官,假装听不见就彻底凉了。

另外,在清朝也存在,比之前更为先进了,顺治年间,吏部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精骑许尔安活的不耐烦了,竟然上书歌颂颂多尔衮之功,恳求康复其爵号并修建陵墓,顺治瞬间就恼了,二话不说就判斩立决,这哥俩就被拖走准备一刀砍了,还好顺治人不错而且脑子转的快,很快就反悔了,在二人早已吓得准备上路的时候,刀下留人,改判为流放,自此之后,多有刀下留人的现象出现。

当刽子手一听到刀下留人或者是犯人在将要行刑时喊冤的时候,他就会停下来,因为这个犯人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在宋朝每个人都是非常尊重他人的生命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宋朝在历史上是个发展很繁荣的朝代,有段时期甚至比唐朝还要繁荣,这和宋朝百信的这种认知以及当朝者对于法律的重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