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太平天国的崛起与落寞,清朝为了击败它,究竟有多大的损失?

2022-05-19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起义运动,但是说到晚清时期的起义,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太平天国运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太平天国的崛起与落寞,清朝为了击败它,究竟有多大的损失?

洪秀全本来是个读书人,但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眼看这条路走不通,毕竟读书多,洪秀全接触到了基督教,深受启发:耶稣也是凡人,他能被后人顶礼膜拜,我为什么就不能呢?于是自行创立了“拜上帝教”,同样传播圣经,号称信奉基督,有点类似于波斯明教传到中土的意思。洪秀全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洪教主。

教主是幌子,当帝王才是目的。金田起义后两个月,农民军攻占武宣县东乡镇,洪秀全迫不及待的自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这就是“东乡称王”。

有三尺布就敢开染坊,说的就是洪秀全这样的人。但这个染坊开得还挺顺利。

随后,太平军攻占广西永安,虽然只是一个县城,相对金田村来说,这已经是大城市了。大城市当然要有大手笔,于是,洪秀全在永安大封功臣,当时拜上帝教的五位高层,光明左右使者,护教法王之类的,全部封王,他们就是太平天国初期的五王。护教法王们摇身一变,成了太平天国常委。这就是“永安建制”。

虽说都是王,但五常委是有明确排序的:万岁当然是天王洪教主,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节制诸王,类似于宰相,是明确的二号人物。西王萧朝贵称八千岁,南王冯云山称七千岁,北王韦昌辉称六千岁,翼王石达开,听封号就稍微差那么点意思。

朱元璋当年闹革命的时候,智囊团的核心建议有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传位千古美谈。乱世中群雄争霸,称王过早,树大招风,就会成为朝廷的头号敌人,枪打出头鸟。而最后胜出者,往往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朱元璋之前,徐寿辉陈友谅、韩林儿先后称帝,结果都被元朝给灭了,只有朱元璋保存了实力,最后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红军时期,动不动就是方面军、军团、军的编制,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其实并没有多少兵力,却成为老蒋的心腹之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一度亏损超过九成,濒临绝境。待成为八路后,只有三个师,目标小了反而好办事,最后发展成为百万大军,奇迹般逆袭成功。道理其实都一样。

洪教主好歹考过秀才,应该是熟读历史的。但称王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无法抗拒,哪怕过把瘾就死也值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1852年,刚当上王没几个月,瘾都还没过够的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先后战死。如果没有封王,历史上最多落一笔“反贼冯云山、萧朝贵”。反正是要挂,不如有个威风的称号,能够青史留名,不枉来人世走一遭。如果可以采访二人,想必他们不会后悔当这个王。

这样一来,太平天国还有四个王。

太平天国初期非常顺利,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清政府不得民心,只要太平天国达到的地方,老百姓们都非常欢迎,然而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初期太顺利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定都天京之后的太平天国,并没有顺势追击,而是沉寂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虽然统治时期长达10多年,但是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反而因为内部矛盾的原因,最终走向了灭亡的结局。那么这场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的成功和失败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太平天国起义偶然的成功,就注定了它会必定失败。因为,在太平天国最初起义的时候,清军大部分主力都在北方,并且由于鸦片战争赔款数额巨大的原因,老百姓对清政府非常不满。然而,太平天国的出现,无疑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丝希望,而且在加上重新分配土地的原因,所以太平天国这场起义很容易就成功了。

那么,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性,就要说统治者们的无能了,洪秀全其实就是一个落榜书生,仅仅也只是多看了几本外国宗教书而已,如果仅凭这几本书就能推翻清政府的话,那么估计清政府也轮不到洪秀全造反了。然而,洪秀全还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那就是在文化方面的独裁,凡是和拜上帝教无关的文化,全部都被毁灭殆尽。

太平天国起义历经十四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它必然有其存在的依据。而在征讨太平军的战争中,清军内部也损失巨大。为了对付天平军,咸丰、同治皇帝也是做了很大的努力,清军自巡抚以下,十四年来死伤官吏不计其数,今天就来看一下那些死于天平天国战争中清军名将。

清军自巡抚以上,阵亡官吏高达十位,这里面既有地方统帅,也有骁勇善战的名将。单以总督论,就有四位。镇压太平天国战争中,清军内部死伤的总督官吏共有四位,他们分别是李星沅、陆建瀛、何桂清和吴文镕,其中,李星沅、陆建瀛和何桂清曾担任过两江总督,吴文镕为湖广总督。

李星沅是湖南湘阴人,他和左宗棠的关系非同一般。李星沅本人并非死于对太平天国的战场上,而是疾病突发,当然,这和太平天国起义有一定的原因。李星沅在担任两江总督的时候,太平天国起义就爆发了,当时,清朝内部陷入了无将可用的地步,为了对付太平军,道光皇帝只好调用李星沅负责剿寇。李星沅对于太平军的镇压非常卖力,可惜的是,其手下向荣和周天爵却不听调令。1851年,太平军突破清军防线,李星沅忧愤成疾,不就便气绝而亡。

两江总督陆建瀛是第一位战死的清朝总督级官吏,李星沅奔赴两广的时候,陆建瀛就接替了他的职位。可惜的是,这位封疆大吏却没有李星沅那样幸运,南京一役中,清军大败,陆建瀛在逃亡途中为太平军追上,当场就被太平军砍死。

湖广总督吴文镕是湘军名将,他是曾国藩的恩师,一生效力于清室。吴文镕本来有大好的机会调回忠言,可惜的是,他偏偏赶上了太平天国起义。自太平军攻破天京后,吴文镕所镇守的武昌便成为了主要战场。太平军将武昌视为了西征的主要镇所,在这场生死之战中,清军打得也是非常顽强。可惜的是,吴文镕最终还是没能守住武昌,因为湖北巡抚崇纶的掣肘,清军遭到了大败,吴文镕不愿投降太平军,遂投水自杀。吴文镕是清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战争中唯一自杀的总督级官员,他的死,对清军内部震动很大。

两江总督何桂清是唯一一个临阵脱逃的总督级官吏,他自1857年担任两江总督,就一直与太平军作战。可惜的是,这位封疆大吏却并没有指挥作战的能力,在围攻太平军的战役中,何桂清在关键时候临阵脱逃,最终造成了清军江南大营为太平军攻破。常州、杭州的失陷,何桂清犯有不可饶恕的罪过。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在洞察了他的罪名之后,遂将其逮捕处死。故而,何桂清也成为了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战役中唯一一个被自己人处死的总督级官吏。

总督之下,清军阵亡巡抚有六位,他们分别是湖北巡抚常大淳、罗尊殿、安徽巡抚江忠源、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徐有壬和浙江巡抚王有龄。这六位巡抚官吏中,尤以安徽巡抚江忠源最为出名。

江忠源和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人,此人在湘军兵勇刚刚组建的时候就与清军作战。在蓑衣渡战役中,江忠源指挥湘军一炮击杀了太平军的南王冯云山,因为蓑衣渡之战,江忠源后来也受到了咸丰皇帝的嘉奖。1854年,江忠源受命镇守庐州,当时,他正担任安徽巡抚。这一年,由杨秀清指挥的太平天国西征军包围庐州,江忠源在孤立无援下投水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