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要罢黜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李严被罢官流放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李严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负责统管内外军事,并镇守永安。成为唯一可与诸葛亮抗衡的人物。然而,李严后来被诸葛亮扳倒,最终落得被罢官流放的下场。
李严和诸葛亮是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仅有的两个大臣。刘备把政务交给了诸葛亮,把军队交给了李严。可是后来,李严在诸葛亮的弹劾下,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那么,究竟是李严自己作死被废掉,还是被诸葛亮给挤掉的呢?史料上记载的,是李严自己作死被废掉。他作死的事情主要有三点:
一是建兴四年,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调李严到汉中去防守,李严不去,还要求诸葛亮把五个郡合成一个巴州,让他当巴州刺史。二是建兴八年,当曹魏大将军曹真三路大军进攻汉川的时候,诸葛亮再调李严前往驰援,他不去,说走了曹魏司马懿会趁虚而入。后来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并升他为骠骑将军,他才去了。
三是建兴九年,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道路泥泞,他怕误期受处罚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退兵后,他又在刘禅面前说,粮草很充足,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会退兵?诸葛亮把李严的信给刘禅看,并趁机弹劾他。结果刘禅把他废为庶人。
史料虽然记载李严是自己作死被废掉的。不过,有一件事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刘备是把军队交给李严的,为什么最后成为诸葛亮统兵了呢?
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退守永安后,由于身体每况愈下,因此他开始考虑安排后事的问题。在这些考虑中,有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把李严从犍为太守的职位上,调到永安,担任尚书令。尚书令在东汉及三国时期,还不完全是宰相,但因为直接执行皇帝的命令,因此和宰相也差不多。刘备让李严担任尚书令,就是考虑将来托孤诸葛亮的同时,再托孤给李严,用李严来制衡诸葛亮,避免诸葛亮一枝独大,成为权臣。
我们再来看,刘备去世后,本来被刘备安排掌管军队的李严,是如何失去军队指挥权的。李严掌管军队,刘备给他的职位是中都护。“都”是全部的意思,“护”是带兵监护的意思,因此“中都护”就是掌管内外所有的军队。但是,刘备去世以后,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按《三国志》的记载:“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於吴,据郡不宾,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也就是说,蜀汉差不多有一半的国土都已经造反了。
这样一来,就必须要动用军队平乱。虽然李严是中都护,但当时刘备又安排他镇守永安。诸葛亮也给刘禅建议,让李严继续镇守永安。确实也不能不镇守,因为永安是对抗东吴的门户,夷陵之战已经败了,如果再不镇守,那么东吴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可以说,李严虽然是一个中都护,但是他不能回到成都,因此就不能行使中都护的权力。指挥军队平乱这些事,就只能交给宰相诸葛亮。
诸葛亮指挥军队平乱以后,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继承刘备遗志,誓师北伐的打算。在北伐之前,先要南征,安定南方。南征之事,当然只能交给诸葛亮。于是刘禅在建兴三年把军队交给诸葛亮,让他率军南征。这样一来,实际上李严的中都护,就有名无实了。诸葛亮南征回来后,立刻着手北伐。这时候,诸葛亮做出一个决定,也就是前面说过的,建兴四年,诸葛亮下令调李严到汉中,负责镇守汉中及后勤保障事宜,诸葛亮自己要统兵北伐。
可能这时候,李严的心中已经非常不满。在他看来,诸葛亮轻轻松松把蜀汉整个军队的指挥权给他夺去了,现在又把他调到汉中,相当于也要把他的根据地一并夺去。所以他坚决不去,还让诸葛亮把五个郡合起来组成巴州,他除当江州刺史外,再当巴州刺史。他这样做,无非就是想扩大地盘,建立更大的根据地。当然,诸葛亮没有听他的。
此后,诸葛亮于建兴六年第一次北伐到他去世,军队就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李严只是作为一个将领。而且,建兴八年,诸葛亮再次调他到汉中,这次他再也推不掉。建兴九年,因为前面讲过的“粮草事件”,李严在刘禅面前诬告诸葛亮,其实还是在进行最后的挣扎,希望把诸葛亮拿下。没想到他手段太低劣,诸葛亮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他是在诬告。结果李严宣告失败,被废为庶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在排挤李严,把李严对军队的指挥权变成他自己的。但是,诸葛亮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事情,处处为公,处处从国家的大局出发。而李严则处处为私,处处考虑自己的小利益。所以,最后他不得不败在诸葛亮手里。
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同年六月因粮草供应不济,被迫撤军。由于督运粮草的是李严,因粮草运输困难要求撤军的也是李严,但等到诸葛亮真的撤军后,李严却“倒打一耙”,声称诸葛亮在粮草充裕的情况下撤军,犯下延误战机的过错。对此,诸葛亮在后主刘禅面前戳穿李严的鬼话,导致后者被罢官流放。
由此可见,李严之所以被废黜,不仅是督运粮草不力,而且还大肆诬陷诸葛亮,纯属咎由自取。但依照常理分析,李严作为一个身居高位、聪明绝顶的人物,断不会犯下如此拙劣的错误,因此这段史料的可信度基本上为零。那么,李严既然不是因为粮草问题被废,他被罢官流放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综合各种零散的史料来分析,原因大约有以下三点:
其一,李严自视甚高、性情孤傲,不仅很难和他人相处,而且睚眦必报,凡与己不合者必欲除之。早在李严在南阳郡担任郡吏时,这种性格便展露无疑,以至于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难可狎,李鳞甲”,极言其性格之坏。在蜀汉任职后,李严的坏脾气丝毫没见改正,反而有愈发严重的趋势。担任犍为太守期间,李严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功曹杨洪发生争执,迫使后者辞职;都督江州后,李严不仅跟护军辅匡等人不相来往,而且还极力排挤牙门将王冲,逼使后者叛逃曹魏。李严的种种作为,严重影响到蜀汉政权的内部团结,如不采取措施纠正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其二,李严心术不正,并且在各大势力之间挑拨离间。据正史记载,诸葛亮以权相身份执政后,李严曾经劝说他应该向后主刘禅讨要“九锡”,并进爵称王,结果遭到诸葛亮的斥责。李严为何要这样做,正史当中并无记载,但自此以后,诸葛、李二人关系开始不睦。
当时的蜀汉,由三大集团组成,即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其中,荆州集团入川最晚,因此又称“新人”,而东州集团、益州集团融合时间较长,故又称“旧人”。有很多证据表明,作为东州集团首领的李严,经常在“旧人”与“新人”之间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其真实目的令人生疑。
其三,李严拥兵自重,并且违抗诸葛亮的命令,有分裂国家的危险。刘禅即位之初,李严按照刘备的遗命镇守永安,4年后又移镇江州,手下不仅握有重兵,而且还统领着王牌军-“白毦兵”,军事实力很强。建兴八年,曹魏大司马曹真率军伐蜀,诸葛亮急调李严率军进驻汉中,结果后者却以各种借口推辞。
李严非但违抗诸葛亮的命令,而且紧接着向朝廷提出申请,要求将巴、巴西、巴东等5郡从益州分离出来,另组巴州,由他本人担任州牧。要知道,蜀汉的全部疆域也就益州一地而已,而且州牧由诸葛亮兼任,如今李严提出这项建议,难免会让人怀疑他想跟诸葛亮分庭抗礼,若不采取措施制止的话,恐将导致国家分裂。
因为以上三点原因,诸葛亮将李严废黜,从而避免国家陷入内乱。李严被罢官流放后,在梓潼郡废居3年时间,原本以为诸葛亮会因为爱惜他的才能,不久后会重新起用他,所以并未有意志消沉的表现。然而当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来后,李严自知再不会有人赏识、重用他,遂心怀激愤而死,时在建兴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