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屠城极不人道而且容易引发民变,为什么古代会出现很多的屠城事件?

2022-05-19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十分残酷的,而且古代生产力低下,一旦爆发战争,人口就会大量损失,这对交战双方都是百害无一利的。所以古代也崇尚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能做到这样谈何容易,反而在战争结束后,屠杀无辜百姓的情况更多。

在生产工具严重落后的古代,人口就是决定国家实力的象征,国与国、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多数是为了掠夺人口和土地,有地无人国家一样是得不到发展。众所周知古代战争没有枪炮,只有冷冰冰的刀剑,面对面地互砍,医疗条件落后,往往在战争中受伤了,由于没有抗生素,很多伤员都会伤口发炎而死亡,交通运输落后,后勤运输都得需要大量的人力,古代战争中动不动就是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战争,其中战斗人员并不多,大部分是后勤保障人员,所以人口对于古代战争的重要性不亚于粮食。

战国时期的秦赵两国的生死之战----长平之战,由于赵军主力被围,而国内已无兵可用、无人可征,北部军队又调不回来,相反,秦国还有15岁左右的男孩可征,最终秦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人口如此重要,但在古代战争史上,却时常发生屠城的惨烈事件。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发生屠城的行为。古代屠杀平民,不仅会引起民愤,失去占领区的民心,还可能使战争形势反转。

屠城,既残忍,又不人道。古代战争中人们为何热衷于此道呢?占领后,直接统治不是更好吗?对于征服者而言,屠城有理性的一面,也是一个必选题。

首先,屠城可以就地获取资源补给。古代战争影响输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后勤供给。古代战争中,征服者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想到的就是补充给养,当然自己补充不可能,于是屠城抢劫便成了最好的选择。明末的李自成一生屠城不下十二次,其中以崇祯七年屠陕西七州县最为甚,而他屠城的目的,既是为了获得给养,又是为了裹挟更多的百姓。

其次,在补充给养的同时,屠城也能有效地摧毁敌方的经济和战争能力。这种行为在政权割据时期最为突出。南北朝的瓜步之战,北魏官兵见男人就杀,见女人就抢,见财物就破坏,其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摧毁刘宋的战争能力。

再次,屠城可以有效地起到心理震慑作用。我们知道,杀一可以儆百,征服者通过屠一城而震慑对方军民的考虑确实存在。所谓屠一城降十城,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情形多发生在少数征服多数的战争上。如蒙古伐金、攻宋时的屠城,满清南下时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最后,对不能彻底征服的地区,屠城可以斩草除根,彻底灭绝反对者。当然,历史上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综上分析,屠城可以说是以非占领为目的发动战争的最佳方法。当然,这是理性考虑的一面,但屠城有时也会因残暴嗜血或泄私愤所起。曾国藩攻陷天京后,湘军屠城多是为了泄愤。

以上对屠城原因的分析都是最直接、最表象的。很多人也注意到,屠城多发生在农业社会,进入近现代,更确切地说是工业社会后,类似的屠城案例却少之又少,这是因为其背后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在发生了改变。人们不必再为有限的资源挣个你死我活,甚至大开杀戒。

屠城,无论是理性的选择,还是个人的私愤使然,都是不道德的,也是违人性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屠城这类行为除了会被订到历史的耻辱柱上,还将绝迹在人类文明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