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 为什么会没人支持曹氏?曹氏宗亲为什么坐视不管?

2022-05-19

公元249年,司马懿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为什么会没人支持曹氏?为何曹氏宗亲坐视不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云起,逐鹿中原。经过一番龙争虎斗之后,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北方曹氏雄踞中原,东南孙氏独霸江东,西南刘氏盘踞巴蜀,以曹丕篡汉称帝魏标志,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季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却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反而促使司马懿逐渐掌控住了魏国实权。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东汉颍川太守司马儁之子,河内司马氏虽居于河内温县,但却是颍川名门,司马懿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早在曹操时期就入朝为官,并曾支持曹操称帝。后先后获得曹丕、曹叡等君主重用和防范,最终在曹芳时期发动高平陵事变,一举剪除曹爽党羽,掌控中原权柄。那么,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芳的生父曹楷等众多其他曹氏宗亲为何坐视不管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从曹魏代汉之初开始说起。自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禅让,代汉建魏之后,曹丕实际上就成为了魏国的开国君主,并为了拉拢豪族世家和勋贵宗亲而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比如九品中正制、宦官不得干政、外戚不得专权等,保证了曹魏政治的稳定。

然而曹丕的地位从一开始就不稳固,虽然他是开朝皇帝,但整个曹氏集团真正的鼻祖是他的父亲曹操。曹丕在夺取世子之位的时候曾经与自己的亲兄弟曹植有过激烈的争斗,故而即位之后对亲兄弟防范非常严格,只给予爵位和荣华富贵,而并让他们掌控军政大权,与后世明朝皇帝对待藩王的政策颇为类似。

不过曹丕并非对曹氏宗亲一概而论,他在疏远近亲宗族的同时,也在重用关系较远的曹氏宗亲。曹植、曹彰两位亲兄弟被曹丕刻意打压,同时却远房同族的曹休,甚至是曹操养子曹真等人刻意培植,这当然是处于朝局稳定的精妙考量,所以当曹叡即位之后,沿用了这项策略。

在曹叡病故之前,最初想要选定曹宇、曹爽、曹肇、夏侯献、秦朗五人为托孤大臣。这五人中,除了缺乏能力和野心的曹宇之外,其余皆是曹叡的远房宗亲。也就是说,曹魏通过打击与皇帝血缘亲近的直系宗亲,重用提拔没有继承权或势力弱小的远房宗亲,以此确保朝局的稳定。这种模式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确实不失为一种精妙的架构安排,在世家豪族势大的情况下,远房亲族即可以成为掣肘皇权竞争者的工具、也能构成拱卫中枢君王的篱藩,然而两个因素导致事情转向了另一种可能。

曹丕和曹叡的早夭是第一个要素,曹丕40岁就去世了,曹叡更是36岁就病故了,曹魏接连两代君主英年早逝,这使得曹氏在中原的统治基础缺乏一个长期稳固的环境。皇位更迭之后,司马懿总能凭借自身的才能获得更高的重用和殊荣,而他自己更是享年73岁。年岁上的优势让司马家积累了比曹芳、曹爽更多的人脉、资源和眼光。另一个要素却是曹叡执政后期的一则谗言,诸葛亮去世以后,曹叡性情大变,从前期颇有建树的贤明形象迅速腐化为大兴土木、广采众女的荒诞模样。在孙姿和刘放的谗言下,曹叡放弃了最初的五人托孤方案,转而将辅政大臣的人选缩小到曹爽和司马懿两个人身上,这是一个糟糕的决定。

年仅8岁的曹芳从一开始就受制于曹爽和司马懿两位辅政大臣之手,魏国中枢权力的斗争由此在两人之间展开。作为当时曹氏宗亲最具势力的人物,曹爽也是他们当中唯一拥有军政大权的,这本是曹丕、曹叡为防范宗亲而一手营造的“妙棋”,此时却显得相当危险。曹爽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最为从曹操时代留存下来的人物,司马懿不论从权谋还是资历都远非曹爽可以比拟。

司马懿对付曹爽的方法很简单,背靠世家、欲擒故纵。作为世家集团中的一员,司马氏加强了与其他豪族世家的关系,同时有意退却、赋闲在家,给予曹爽已经击败司马懿的假象。信以为真的曹爽独揽大权、排挤世家子弟、任用亲信,导致不仅是司马家和世家集团,就连曹氏宗亲中也有很多人对其不满。在这场权力斗争中,魏国幼帝曹芳并不站在曹爽一边。

正因如此,到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爽的支持者所剩无几,即便是反对司马懿的人也没有多少会支持他。他欺凌太后、霸占先皇后宫殿的做法,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蒋济、高柔、王观等皆为曹操时期的名臣,曾对曹氏忠心耿耿,却也纷纷参与政变。陈泰乃曹丕重臣陈群之子,颍川陈氏,同样在高平陵事变中主动劝降曹爽,可见当时曹爽在朝中是多么不得人心。

曹爽投降之后,司马懿随即大开杀戒,不过却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肆意杀戮。曹爽及其兄弟曹羲、曹训被灭三族。他的绝对亲信,诸如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人同样如此,其中桓范逃脱这次劫难的遗存血脉流落南方,在东晋时期北伐中原的桓温就是他的后人。司马懿前后诛杀了5000多人,但由于曹真只是曹操养子,没有血缘,所以严格来说,司马懿并未屠戮曹操的嫡系血亲,只能算作是清洗政敌。

当然,司马懿顶替曹爽之后,不论是太后还是曹芳都发现他不过是另一个擅权的野心家。作为曹芳的生父,曹楷和其他曹氏子孙一样,长期受到皇帝或权臣防范,只能眼看着木已成舟而无能为力了。更何况当时司马懿是在得到太后和朝臣支持的情况下,打出清君侧的名号行动的,而且确实没有针对皇族,从道义上并无不妥。

高平陵事变的给了曹氏以惨痛的打击,司马懿后来将权力转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为最终司马炎篡魏立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也正是因为高平陵事变,促使司马氏家族警醒不已,西晋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势力愈发庞大的世家集团效仿自己,司马炎广封藩王,以吸取曹氏宗亲无力拱卫皇权的境地,却未曾想又陷入了藩王内乱的局面,让人唏嘘不已。

由于司马懿一直被曹爽排挤,手中没有兵权,因此他只能豢养死士为己所用。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他手中只有三千死士,为什么当时忠于曹魏的旧部没有反抗,反而让司马懿的政变成功了呢?

司马懿当时之所以只用三千死士就能取得政变的胜利,首先得归功于他精密的布局。司马懿在曹叡时期,出兵与北伐的诸葛亮对峙时,就不断的靠自己手中的权力发展亲信,以至于在司马懿发动政变时,他能很快控制皇宫的关键位置,最终让他政变成功。

其次,司马懿发动的政变并非出师无名,事实上,他是先将被软禁的郭太后放出来,随后以郭太后的懿旨发动了政变。可以说,司马懿一举从一个谋逆的臣子,摇身一变成了清君侧的忠臣,再加上有数位曹魏老臣的支持,他迅速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基本上将洛阳城完全掌握在手中,这个时候的司马懿,自然有资格与曹爽叫板,而在这个时候,即便有忠于曹爽的臣子,也不见得敢跳出来与司马懿叫板,否则控制了洛阳城的司马懿当场就能剿灭他们。

最为关键的是,当时曹魏军政大权在握的曹爽本身就有问题,虽然曹爽此时无法进入洛阳城,但他手中有恒范偷出来的大司徒印,身边还有依旧是魏帝的曹芳,曹爽完全可以以曹芳的名义号令天下诸侯勤王,到时候数万大军围攻洛阳城,司马懿必败无疑。然而曹爽却因为司马懿的威逼利诱而服软,最终交出了手中的权力。这个时候,城中忠于他的旧部即便有心反抗,也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