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谥号古往今来无人敢用,三百多帝王唯一的“大皇帝”
三国时期孙权是东吴的霸主,他不仅仅是当时在位最久,活的最久,连死后的谥号都是最霸气的,是中国古代史上三百多位帝王中死后唯一被谥为“大皇帝”的人,被誉为“千古大帝唯一人”,那么他只是把东吴治理的比较好,为什么有这种谥号呢?
谥号,是过去给地位较高的死者的一种称谓,用极精简的文字来描述一个人的一生,是对其生前功绩与品行的盖棺定论。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生前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谥号带有评判性,故而,古人对身后的谥号极为看重。
古代为皇帝选择谥号是一件严肃的事,是非常谨慎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位皇帝的谥号可谓是天下无双,他就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说起“大帝”这个称号,人们印象中最为深刻的不过是汉武大帝、康熙大帝等皇帝,但这只不过是后人对他们的尊称而不是谥号,强如他们都得不到“大帝”作为谥号,三国时期仅仅占据部分江南的东吴孙权有什么资格呢?
孙权的这个“大帝”,其实跟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有着一定的差别。《谥法》有说:“则天法尧曰大”,也就是说能够遵循上天的准则且效法尧的行事就能称为“大”。尧是上古的首领,他有三项功绩,即:颁布历法,方便百姓耕种;大禹治水,使人们免受灾害;虚心纳谏,让百姓指出他的过错,这三点成了后人效仿的方向,只要能做到这三点,孙权就能配得上“大”这个字,那么他是不是能够“则天法尧”呢?
孙权十八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父亲和哥哥在江东的基业,成为了一方的领袖。即使是面对像曹操和刘备这样的人物,孙权仍然能够左右逢源,让江东地区得到了稳定发展。孙权最大的功绩就是开发江南。秦汉的江南一直人烟稀少,经济落后,春秋时期,虽然有吴、越等国家,但是真正意义上在江南地区大力治理的,无疑是孙权。
他善谋大局,是个很有作为的军事战略家;他善于用人,文武大臣愿为其用,甘为其死,豪俊之士均愿与之共成大业;他善于用威,专断大政,在政治、军事思想、用人、拓疆土、开发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很有作为。孙权在称帝后,不仅修筑各种水利工程、灌溉农田,还设立了农官、屯田,设置了郡县等,这些措施,其实很大程度上让整个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公元230年,孙权派人率军队跨海到达台湾,是我国大陆人民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
孙权领导下的孙吴政权之所以能够雄踞江东,与魏、蜀鼎足而立,固然有其“地利”,即北控大江、西扼三峡之险,然而更重要的是凭借“人和”,即孙氏父子在开创吴国基业时善于笼络人才、使用人才,内部团结一致,从而“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举贤任能是孙氏父子割据称雄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在孙权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善于用人是孙权的制胜武器。孙权用人不拘一格,不分亲疏,且能用人不疑。吕蒙原是一名小校,一次孙权阅兵,看到吕蒙为数不多的军卒步伐整齐、精神振奋,便破格提拔吕蒙。后来吕蒙英勇善战,曾助孙权打败关羽,夺取荆州。公元221年,当刘备举倾国之兵进攻东吴时,孙权派诸葛瑾前去说和。有人认为诸葛瑾必将一去不返,孙权却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果然,诸葛瑾公私分明,不久便回吴复命。而陆逊本是一介书生,未有战功。在孙刘大军开战后,经吕蒙推荐,孙权对陆逊赋以大权,大胆提拔。陆逊不负所托,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但是晚年的孙权没了年轻时那么贤明,逼死陆逊、废太子、赐死鲁王,骄奢淫逸,误国误民,他又怎么配得上“大”这个谥号呢?谥号最早一般都是只有一两个字,也只是对一个人生前的所作所为做一个大概评价。虽然晚年的孙权做了不少错事,但其功还是远远大于过的,再加上古人都讲究“为尊者讳”,所以东吴给孙权“大皇帝”这个谥号也是实至名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