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时学子为了查成绩可以疯狂到什么地步?知道成绩之后又该做什么?
在古代的时候一旦临近科举各地的学子们都会纷纷的赶赴考点,一些比较远的都会提前几个月上路,在科举中一旦考中那真算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科举在隋唐设立时,并非占据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直到宋朝时,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亲自选拔人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皇帝至高无上的年代里,这代表了极高的荣耀和肯定。一时间,过去想走捷径的王公子弟,也想通过科举证明自己。
整个社会都被动员起来。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连越南、日本、朝鲜,也采用科举选拔。
而且,这套制度在明、清时,越加完善。当时一个读书人要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道程序。每经历一道程序,都异常艰难。一个人如果能在科举上熬到殿试这一层,无论结果如何,都已经非常了不起。
而殿试这道程序,也可以说是科举的终点。因为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会机会直接获得官职。
对于考生来说,他们知道自己科举成绩后,首先要做的,肯定是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做出不同情况的安排。跟科举前几项考试选拔不同。
科举录取名额的公布几乎都是用榜单的形式,称之为“放榜”。唐代进士榜的榜头竖贴四张黄纸,因此进士榜又被称为“金榜”。唐太宗贞观年间,进士放榜很可能是在宫城附近的端门。据史料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放榜的当天到端门去视察,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榜下鱼贯而出,喜不自禁地对大臣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中”是指箭能射及的范围。这也就是说,在唐太宗看来,通过科举制度,把天下的英才都选拔上来,为自己所用。
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朝廷在礼部南院设立贡院,也就是科举专用考场之后,进士科每次放榜就在礼部南院的东墙上。据五代的王定保描述,贡院的这堵墙也只有一丈多高,没有什么特别起眼之处。但是,没到放榜时,这堵墙就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了,甚至有的考生一看到上面写有录取名单的榜单,就非常激动,恨不得马上撕下来,拿到手里来先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被录取。
这种事情在唐代的元和六年(811)还就真发生过:这次金榜刚一张贴出来,“监生郭东里决破棘篱圻裂文榜”,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看到金榜,监生郭东里就像发了疯一样,不顾一切地爬过布满荆棘的围墙,直接冲到金榜前面,把金榜撕了下来。这件事发生之后,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一方面对郭东里如此冲动非常不满;另一方面也理解考生急于看到自己名字的心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想了一个办法,他们怎么做呢?先拿出一份“虚榜”,也就是没有真正写上录取者姓名的金榜来,让考生先激动会儿,等考生的情绪大致平定下来之后,再把真正的金榜公布出来,据说这么做的效果很好,以后再也没有人像郭东里那么冲动了。
从考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很急于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录取了,公布虚榜,只是吊了他们的胃口,更加刺激了他们想知道结果的心情。当他们只能看到虚榜,而迟迟看不到真正的金榜时,我估计他们会更激动,想冲进去拿到真正录取名单的人可能不止郭东里一个人了,会有若干个郭东里,那看守金榜的人能不能挡得住都是个未知数。不过,不管怎么样,反正唐朝中后期就在采用这种方式来公布的录取名单。
唐代进士录取名单的最上头,贴四张黄纸,上面用淡墨书写“礼部贡院”四个大字。这与榜中的用浓墨书的录取名单写形成鲜明的对比,金榜上就有两种墨色,浓淡相间的奇观,即所谓的“淡墨题名”。
殿试并不实行淘汰,只是作为排名。这是从北宋开始推行的制度。所以,只要考生参加殿试,就可以获得进士身份。
进士当中,如果按照明、清时科举制度成熟后的规定,参加殿试后的进士会被分为“三甲”。一甲是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名额固定。二甲是赐“进士出身”。三甲是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出身的进士,就有资格直接入翰林院,担任修撰、编修的职位。一般情况下,只有状元可以担任修撰,这个职位主要是负责编修本朝的历史,记载皇帝言行实录,给皇帝讲课,草拟相当典礼的草稿。翰林院编修,主要是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讲课、编修史书等日常事务。
这两个官职虽然级别不高,编修正七品,修撰从六品,但是一甲出身的官员,可以直接获得,无需其他程序。而且,翰林院素来是朝廷养材储望的地方。很多中枢大臣、封疆大吏,都是从翰林院培养出来。
而且,翰林院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跟皇帝打交道的机会很多。在过去皇帝一言九鼎的年代,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就有机会获得快速升迁重用。所以,得到一甲出身考试成绩的考生来说。他们也不用安排什么,只需要到翰林院报道就可以了。
后面的这些进士中,获得“传胪”身份,也可直接入翰林院。在不同时期,传胪的录取资格不同。明朝把二甲、三甲第一名,都列为“传胪”。清朝只把二甲第一名列为“传胪”。不过,传胪只能获得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相比一甲,还是低了一些。
至于其他进士,他们如果想入翰林院,就要参加朝考。这个时候,他们把需要资料向礼部呈交,由礼部集结完毕后,交到翰林院掌院学士手中,然后到保和殿参加考试。
这个考试虽然只是小测,但还是非常严格的。主要担心考生之前发挥不好,导致名次较低。尽量把那些真正优质的人才,可以挑选上来。
这个时候,如果通过朝考的考核要求,就可以被选入翰林院。他们这些人,还不能直接获得翰林院职位,而是以庶吉士的身份,继续学习。
等到学习情况差不多的话,再考核一次。名次较低的,学习不通过,就会被送到六部、地方基层任职磨砺。其余通过考核,获得翰林院官职的人,就继续深造,等待将来朝廷重用。
所以,对于一甲、二甲的考生来说,虽然获得进士身份,但仍然不可松懈,而要继续学习,努力奋斗,将来才会机会走得更远。
而且即便考得不好,也不要灰心气馁。毕竟在过去历史上,状元也未必最后能取得多大成就。他们只是成功机会的概率大一些,但并不代表最终的结果。只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奋斗,不要让自己后悔,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