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蜀汉名将战败依然坚持为蜀汉复兴,最终竟遭人剖腹取胆!

2022-05-19

三国后期,自从诸葛亮死后,姜维挑起重任,蜀汉也开始走下坡路,继诸葛六出祁山后,姜维九伐中原,最终蜀汉还是覆灭。即使在刘禅都投降了的情况下,姜维依然坚持要为蜀国复兴,后来甚至出现被人剖腹取胆的故事。

263年8月,曹魏发兵18万进攻蜀汉,蜀汉大将军姜维在沓中被邓艾击溃后,和前来救援的廖化、董厥、张翼等人退守剑阁关。钟会的十多万人马进攻一个多月毫无结果,意欲退兵。不料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刘禅投降。不久刘禅的诏书传来,要求姜维投降曹魏。姜维和众将士感到悲愤不已,纷纷拔出宝剑劈砍石头,发泄怒火。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姜维向钟会投降。264年元宵节刚过,钟会和姜维在成都密谋叛乱,但被卫瓘识破,曹魏士兵发生火拼,钟会、姜维死于乱军之中。而姜维则被愤怒的曹魏士兵剖腹取胆,碎尸万段,可见曹魏士兵对姜维恨之入骨。为何曹魏士兵如此痛恨姜维呢?

首先姜维是“曹魏”叛徒,并多次北伐曹魏,造成大量曹魏士兵死伤。姜维本是天水郡冀县人,姜氏是当地望族,228年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俘。之后,姜维受到诸葛亮和刘禅的重用,从俘虏一路做到了蜀汉大将军,成为蜀汉后期的栋梁之才。诸葛亮死后,姜维秉承丞相遗志,多次北伐,给曹魏造成了极大困扰。特别是狄道一战,姜维大破雍州刺史王经,曹魏士兵死伤数万人之多。姜维的叛国行为为曹魏士兵不齿,而且姜维多次北伐,造成曹魏军民死伤无数,所以曹魏士兵对姜维早已恨之入骨,人人得而诛之。

其次姜维是谋害邓艾的主谋之一,当时蜀汉灭亡,邓艾是头功,但邓艾的下场却是被下狱收监,邓艾所部许多士兵因此受到牵连。他们认为,是姜维和钟会两人合谋陷害了邓艾,所以借此机会为邓艾伸冤报仇。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姜维是否参与谋害邓艾,但钟会应该和姜维商议过此事,而且得到了姜维的支持。

最后姜维挑拨钟会叛乱,借刀杀人,意欲光复蜀汉。投降后的姜维得到了钟会的厚待,两人“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而且称姜维的才能与夏侯玄诸葛诞不分伯仲。姜维看出钟会的野心不小,于是便想利用钟会的野心来光复蜀汉。姜维的计划是借钟会之手诛杀曹魏骨干将领,然后伺机杀掉钟会,坑杀曹魏士兵。所以他给刘禅写了一封密书“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263年冬,姜维随钟会一同进入成都,将邓艾收监。此时钟会已经得意忘形,自以为扳倒了邓艾,就没有人能够制衡他了。264年正月,司马昭写信给钟会,说贾充将带兵数万下汉中,自己将屯兵十万于长安。钟会一看,司马昭要来收拾他了,于是计划立即谋反。姜维建议钟会择日召集军中牙门骑都以上军官、护军、郡守和蜀汉旧官,将他们牢牢控制,并用亲信接替他们的位置,再将不配合的士兵予以坑杀。

正月十六,钟会按照姜维的计划将上述官员牢牢控制,但许多士兵则归乡心切,不想为钟会卖命,钟会便挖好了大坑,做好了坑杀准备。但消息走漏,引起了巨大骚动,姜维建议钟会尽快杀掉牙门骑都以上的军官,以绝后患,但钟会迟疑不决。十八日,士兵发生变乱,矛头直指钟会姜维。钟会死于乱军之中。姜维在徒手杀掉5、6名敌兵后被乱刀砍翻在地,愤怒的曹魏士兵想看看姜维到底有多大的胆子,于是剖开了姜维的腹部,其“胆如升大”。随后,将姜维的家属一并虐杀。姜维的计划就此破灭。

其实姜维是一个极难理解的人物,他为什么就一定要明知蜀汉必亡,也要坚持将局势撑下去?他为什么在明知自己队友都是一群猪,还要帮他们?他为什么在蜀汉已亡,还要努力复国?他并非是蜀人,作为一个降将,他做的太多太多了,难道是知遇之恩?更多的可能是无愧于心吧。

姜维坚持了十年。等到魏国双雄邓艾钟会三路进军成都时,终于坚持不住了,姜维先是和钟会在沓中僵持住,接着听说剑阁危急后赶紧虚晃一枪,又躲过诸葛绪,在剑阁拦住了钟会,但是邓艾出奇谋奇度子阴平关,直接到了成都城下,而姜维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惊失色,赶紧往回赶,不曾想,后主居然不战而降,以至姜维悲愤大喊,我未曾投降,君王为何投降?但是哪怕这样,姜维依旧没有放弃,撺掇钟会杀掉邓艾,然后自立为王,虽然失败了,但是却干掉了魏国最优秀的两位统帅。

所以姜维表现的尤为品德高洁,甚至可以说这个人就是无欲无求,他既不爱财,也不好色,平时的俸禄都随意的花出去,诸葛亮死后,蜀国政权先是由蒋琬把持,这期间魏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件,蜀国都可以选择出兵北伐,例如司马昭杀死曹髦,淮南三反,但是蒋琬是个老实人,所以姜维虽然年年作战,但是兵力不过万,一直等到费祎被魏国降将刺杀,姜维才有权利率领过万大军。但是蜀国毕竟弱小,没办法打过实力远超他的魏国,魏国多次有几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情况,但是蜀国要是发生一次,那就国力大损,但是如果不打的话,等到魏国恢复完,那等待蜀国的就是必输的情况。

历史总是见仁见智的,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收获所有的掌声和骂声,姜维也是一样,褒贬不一。赞赏声和批评声总是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