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来了不纳粮,那李自成靠什么养活军队?
不当差,不纳粮,这是当时李自成打败明朝的口号,虽然明朝是被清朝取代,但是真正灭掉明朝的人还是李自成军队,上面的口号就是当时李自成常用的,那么我们都知道,李自成军队有上百万,不纳粮,这么多人吃什么呢?
其实,从一开始这句口号的提出,就注定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难以获得成功。“闯王来了不纳粮”,只是宣传口号而已。李自成的大顺军总兵力接近百万,每天吃喝拉撒是巨大的消耗,不纳粮难道吃土?李自成起兵初期,确实是不纳粮,因为起义军人数不多,每到一处,就打土豪抢大户维持生计,敢抵抗就杀掉。
但是这个方法到中后期就不行了,手下越来越多了,而土豪大户有数的就那些,所以李自成为了维持军队,必须到处抢劫,还美其名曰“追赃助饷”,李自成也因此被称为“流寇”。明末时期,别看崇祯皇帝那么穷,可是那些皇室宗亲、各地藩王、乡绅士族可是富得流油。李自成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会对贫苦百姓免赋,对富人开刀。
1644年3月,李自成手下大将刘芳亮占领河北大名府,“布州县伪官,毒掠缙绅”,到广平府,又“拷掠乡绅,以官职大小定银数之寡多,惨不可言”,不管你是清官还是贪官,一律得交钱。李自成的这些举动,符合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确实给百姓带来了实惠,但是却产生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官绅们对大顺政权持有敌对态度,他们私下抱怨:“是岂兴朝之新政哉,依然流贼而已矣。”
李自成之所以能由一介流寇,蜕变为推翻明朝的强大势力,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在于他能发动无数的底层民众为其效力,而之所以如此,在于其适时地提出了使百姓“不当差,不纳粮”的政策。不仅如此,李自成还让谋士李岩将这项政策谱成民谣,在中原一带广为传唱。
这首民谣一旦传唱开来,很快便呈“病毒式”扩散的态势,不仅为大顺军赢得了大把民心,也间接瓦解了朝廷军队的斗志,为李自成顺利进京创造了极强的舆论条件。然而,李自成虽然颁布“不当差、不纳粮”的政策,但实际上却根本没有施行过相应的举措。不仅如此,李自成“打江山”时固然可以慨明朝之慷,以后者的积储作为军粮物资的来源,可一旦推翻明朝,就全换了一副面孔。
大顺军进入北京后,迅速堕落为扰民害民的匪兵,不仅大肆抢劫勒索官员和富户,而且也对普通百姓下手,其为害之深,甚至超过了当年的赤眉军和黄巢的乱军。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史学家计六奇在其编著的《明季北略》中,曾引述东村老人对大顺军深恶痛绝的评价,其中讲到:“自成入京,大类赤眉、黄巢,盖盗贼之性,本无霸王之略。”
等到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各地民众纷纷起来反抗,攻击大顺军。比如,德州诸生谢陛聚众起事,杀死大顺政权的防御使关杰、州牧吴征文,短短时间里“入来附者四十余州县”;在泰安、安丘等地,明朝遗臣和乡绅们聚众起兵,,“倡义内诛伪官,外拒土寇”,一时间“河北、山东郡县,各杀伪官起义”。正因以上两点原因,李自成在北京只待了42天时间,便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在山海关溃败,随即仓皇地逃出北京,并重新做起了流寇。次年,李自成逃窜至湖北九宫山,被当地民团击杀,终年40岁。随着李自成的被杀,大顺政权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