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为什么诸葛瞻死前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

2022-05-19

三国末年,蜀汉由姜维统兵,诸葛瞻修政,在经历了多次以弱伐强,蜀汉已成强弩之末,灭蜀先锋邓艾奇袭成都,蜀汉灭亡。诸葛亮后人诸葛瞻死前却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这是为什么?

绵竹之战,蜀汉与魏国的最后一战,可以想见的结局,无法忘怀的悲壮。诸葛瞻,这位诸葛世家的公子,诸葛亮的亲儿子,身死殉国。他的英勇忠义,后人缅怀。

诸葛瞻和姜维的身份使得他们的立场对立,看两人的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们在怎样的立场上。诸葛瞻的身份,如《三国志》卷四十五所言:“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朝事”,他主要处理蜀国中央的相关工作,负责内政。而姜维,根据《三国志》卷四十四中姜维有关传记所言,先是“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后“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两个人一个负责内政,一个负责军事。

诸葛瞻更多的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看待蜀国的命运,没有诸葛亮的非凡才华,但是依然继承了父亲忧心百姓的情怀,他深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走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结局。他的行为更像是一个知识分子,不必穷兵黩武,至少安稳百姓,更愿舍身许国。《三国志》魏书和蜀书中所记载诸葛瞻的事迹不多,但绝大多数都是与战死绵竹有关。诸葛瞻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父亲教诲,母亲也是知书达理的才女,在他心中,蜀汉就是他                                                   存在的意义,就是他愿意用生命去捍卫的边疆。姜维虽然是汉室的坚定的支持者,但很难被蜀汉第二代的诸葛瞻所接纳,他们生长的土壤不一样,他们的世界观不一样。

而姜维则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英勇战士,是被诸葛亮欣赏过的男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从九伐中原就能看出他复兴汉室的心有多迫切。但凡是物极必反,过多的征战消耗了蜀国的实力,反而给了敌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绝佳战机。姜维本来是魏国的人,但当时的天水太守“疑维等皆有疑心”,姜维投诚于蜀国;连年征战,蜀国朝中人疑他拥兵自重,他会选择明哲保身;后主投降,他很快投诚于钟会,虽然他有妙计想暗助蜀国。这一切说明他是一个审时度势的人,而旁人很难理解他真正的立场。

最后,他们的出身使得两个人处境不同,矛盾深重。当历史的车轮再次向前的时候,那留在背后的故事似被尘封,但永不凋零。在寥寥数笔之中,我们去体会曾经的爱恨纠葛,当三国的大幕即将落下的时候,当蜀汉的王朝的余晖即将落入地平线的时刻,蜀汉最后的守卫者诸葛世家在绵竹一战,令人动容。

对于诸葛瞻。其实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中,还曾给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写信,担心诸葛瞻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气候,同时也在这一年诸葛亮去世了。此时的诸葛瞻年仅八岁,在诸葛亮死前,留给了诸葛瞻著名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便出自于此,后来诸葛瞻娶了刘禅的女儿,升任骑都尉。之后刘禅宠信宦官,在政治上诸葛瞻没有指出这一点,却在姜维北伐失败后,诸葛瞻等人联名削去姜维军权。宦官黄皓专政,蛊惑刘禅,刘禅自此不理朝政,同时黄皓结交党羽,右将军阎宇便是他的走狗,同时黄皓陷害忠良,使得姜维等人被排挤,蜀汉政局可以说是乌烟瘴气,诸葛瞻没有像董允那样及时制止。导致了蜀国内部朝政混乱。

军事上诸葛瞻放着险要的地形不守,放弃了地利优势选择和邓艾进行平原决战可谓是失策,这个错误犯的太不应该了。邓艾孤军深入,又是从阴平小道偷入,如果诸葛瞻坚守险地,以逸待劳,和邓艾进行消耗战,挫伤邓艾军的锐气,最后等到魏军疲惫不堪的时候发起攻击,邓艾肯定有来无回。

姜维因为失去了北伐的支持者,独自领兵屯聚沓中,使得蜀国国防力量衰弱,内部民不聊生,北伐带来的后果表露无遗,使得邓艾在攻蜀时很轻易的便打进来了,要是诸葛瞻能够制约姜维,使得他能够死守蜀中,也许不会灭亡的那么容易。其实他希望姜维不是那样常年征战,以至于内防空虚,被邓艾帅军乘虚而入,而不是真的杀了姜维。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厦将倾的蜀国,此时此刻的诸葛瞻是悲愤的,他相信若姜维没在蜀国,也许蜀国还能再坚持,他后悔自己没能阻止姜维,没能做一个力挽狂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