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果没死 大清的命运可能会因他而改变 只可惜天妒英才被慈禧坑杀
咸丰期间,有一个人他敢于去慈禧叫板,敢于反抗,是清朝的开国勋臣,25岁官拜户部尚书,30岁出头官升二品,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改革家。如果他没有死,说不定大清的命运会有改变,但是这么能干的大臣,满廷内部为何要合力起来杀他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他就是爱新觉罗·肃顺,满洲镶蓝旗人,晚清宗室、权臣,字雨亭,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自道光中期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深为咸丰帝信用,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时。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前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
肃顺为人刚硬不谄媚,性格酷似王安石,是以咸丰说可以托六尺之孤,足以寄百里之命,任命其为顾命大臣。但是肃顺脾气不好,喜欢直来直往,虽说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但是经常不给人面子,得罪了不少人。肃顺当权时以铁血手段整顿吏治,清肃官场作风,处理过''戊午科场案''、''户部铸钱局案''、''户部银库贪盗案'',让上百名官员人头落地,得罪了一大批同僚。更为神奇的是,肃顺虽然是满清宗室子弟,但是却讨厌满族人,认为满人因为政策优势,整天吃喝玩乐,因此,肃顺常常鄙视满人,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与此相反的是,肃顺十分看重汉族人才,认为与汉族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常任命汉族人才为官员,诸如在太平天国动乱时,推举曾国藩、还曾救了左宗棠的命。他这种行为,得罪了一大批满族贵族,可谓是全满公敌!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来犯京师,肃顺随咸丰帝“北狩”,在热河,咸丰帝更加信任肃顺,“文宗最喜肃顺,言无不尽”,肃顺政治地位日隆。被授为授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统领行在一切事务。咸丰帝到了热河之后,京师大臣多次奏请咸丰帝回蜜京师。肃顺认为“敌情巨测”。”不宜回京”。时京城开始传闻咸丰帝身体不适,肃顺开始提拔重用亲信人员。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帝病重,传谕:“皇长子御名现立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赞襄,本意是协助、帮助出谋划策与具体办理, 史称“顾命八大臣”。不久之后,咸丰帝驾崩。
肃顺与慈禧有很深的矛盾。咸丰在位的时候,对肃顺很是看中,肃顺权倾朝野。在出逃热河时,慈禧因为乘的骡子旧车,不堪山路重负,想要让肃顺换辆马车,肃顺没放在心上,连说两次之后,肃顺不耐烦地说:“这个时候,有个车都不错了,没有空闲功夫换车”,压根儿不把慈禧放眼里。不久,咸丰病重,其子只有六岁,身为皇子的母亲懿贵妃,也就是慈禧,在咸丰病重之时参与朝政,手段非常强势。清朝当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因此,慈禧干政显得非常出格,咸丰也担心出现后妃干政的局面。咸丰就问自己的心腹大臣肃顺:这事儿该怎么办呢?肃顺非常果断的说:效仿汉武帝“钩弋故事”。钩弋夫人就是汉武帝太子刘弗陵的母亲,由于刘弗陵年幼,为了防止太后专权,外戚干政,汉武帝赐死太子刘弗陵的母亲。肃顺的主意也就是说赐死懿贵妃,就万事大吉了。
肃顺在中俄《瑷珲条约》谈判过程中毫不惧怕俄国人的威胁,维护了民族尊严。咸丰八年(1858年),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趁英、法发动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出兵侵占黑龙江要地瑷珲,随后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其签署了中俄《瑷珲条约》。咸丰九年(1859年),俄国派遣“东方专家”伊格那提耶夫来到北京换约,敦促清廷按约尽快划定两国边界。清廷命肃顺、刑部尚书瑞常负责办理交涉事宜。
谈判伊始,伊格那提耶夫使出一贯伎俩,威胁肃顺道:“中俄相邻,俄国比其他任何海上强国都更容易随时随地对中国进行打击。”肃顺对俄人恫吓并不畏惧,而强调奕山“既无全权证书,又无正式关防”,不能代表清政府,因此《瑷珲条约》无效。伊格那提耶夫随即以“俄人较英法友善”相诱,指出,“本国从东至西一万余里,与中国相交一百余年,虽有大事,并未一次交锋;若英吉利等十余年之间,常至争斗,已经交锋三次,然逾万里地尚且如此,况离此相近乎?”并作出承诺,如顺利换约,“我国能保不论何国,永不准侵占此地,如此中国东界亦可平安。”肃顺则一语道破其真实意图“贵大臣所云恐有他国侵占,为我国防守起见,固属贵国美意,断非藉此侵占我国地方。然若有别国占据,我国自有办法。”
其后肃顺发现伊氏所带条约文本中有错误若干。伊格那提耶夫提出,“此等大事,万不可有误,请将贵国原本送交与我。”肃顺以“谕旨原文存于大内,不便检阅”为由断然拒绝。伊格那提耶夫见谈判毫无进展,决定强行讹诈,抛出“不然,焉能得免侵占”之论。肃顺则以暴制暴,将《瑷珲条约》扔在桌上,怒道:“此无非一纸空文!”伊氏见谈判不成,随即退出会场。次日,伊格那提耶夫向清廷发出最后通牒,限三日内更换肃顺。清廷答复:“肃顺乃我大皇帝亲信大臣,断难更换。”伊氏宣布谈判破裂,随后离京转赴沪港。伊格那提耶夫到上海后,积极与英法联军接洽,强调必须加大打击力度才能使清廷就范。谈话中,他仍不忘对肃顺的耿耿于怀,对英法统帅说,“有权势的肃顺是与欧洲为敌的头号坏蛋,他已不止一次地公开宣称,必须将全部欧洲蛮夷赶出中国”。
和历史上大多知名人物一样,肃顺能于做事,敢于做事,但谙于做人,结果往往死于非命。杀人是需要理由的,肃顺一生正直,没有涉嫌贪污纳贿,慈禧太后就从其他方面搜罗了肃顺的三条罪状:其一,造作赞襄政务之名,诸事擅自主持,且抗拒垂帘建议,目无君上;这一条纯粹是扣到肃顺头上的屎盆子,造作之说根本不成立。其二,肃顺擅坐皇帝的御位,擅用行宫内御用器物;这一条更是无从证实,人证物证都没有。其三,把持一切事务,于传取应用物件,抗违不遵。这条虽说有些牵强,但是确实有其事,那时英法联军攻北京城,在逃难期间肃顺不让慈安和慈禧两位娘娘吃好饭,“不得食,唯以豆乳充”。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充当铁证,实属可笑!这大概就是“天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的步骤吧。
咸丰十一年(1861年)深秋,满清顾命大臣肃顺被押往北京菜市口刑场,游街时,围观的人群都用石头瓦块砸他,刑场上,铁尺敲断了他的双腿,头颅被一刀斩下,终年四十五岁。
据史料记载,临刑之前,肃顺留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绝笔。这“二乔”也不知道是否说的是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因为咸丰临死前曾赐慈禧和慈安一人一枚金印,交代凡是军中事务盖上两枚金印才有效,这是为了防止肃顺滥用权利,想要以此制衡。估计咸丰千防万防,也没想到后妃干政的事情有一天成为了现实。
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26岁的少妇慈禧与恭亲王奕䜣一同发动辛酉政变,开始“垂帘听政”。慈禧太后执掌天下,一场政治权利的大洗牌,彻底成功。
可叹肃顺一生,能和慈禧争高下,能与洋人拍桌子,敢称八旗为混蛋的开国勋臣,就这么完了。有人说,如果肃顺死的没那么早,或许大清的命运就要改写了,肃顺的死是清朝无力回天的一个信号。其实,过于绝对了,大清已是强弓之弩,内部机制已经衰败,不是一个肃顺的存在就能挽救的,大清该灭亡还是得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