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传奇的一生,为什么不能成功,最大的悲剧在于后继无人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谋士,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诸葛亮传奇的一生,为何不能成功,最大的悲剧在于后继无人。
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聪明与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四书五经,无所不晓。47岁时,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上《出师表》,表明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心迹。
诸葛亮用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诚。 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为 后人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尽职尽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我们成长和成功的基本要素。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样需要企业忠诚, 企业忠诚是指员工认可企业文化、环境,相信企业将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应得的物质回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去。而想要实现这些,企业家就必须具备超强的学习力和领导力,这样才能引领企业更好的发展。
东汉末,曹操自知一下吞并孙刘很难。于是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除鲁肃外都主张降曹自保,鲁肃特请诸葛亮当说客,诸葛亮至吴,一番话说得谋士张昭哑口无言,之后,东吴谋士都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好口才决定企业家的未来,也决定企业的未来 ,纵观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如,马云、董明珠、李嘉诚、乔布斯等,他们个个都是演说的天才,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舌战群儒,不仅是因为他有好的口才, 他还有好的思想和观点,相信通过此次研学,大家一定会收获更多的东西。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如何实现家庭、事业双丰收,这是每个企业都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一直是令父母最头痛的问题,但通过学习诸葛亮,或许我们就能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帮助孩子快乐成长,最终实现,家庭和谐,事业顺心,全面发展。
诸葛亮的《诫子书》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宁静致远。“静以修身”、“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这些都在规劝后人,为人处世要学会放空心绪。心境平静是修身和学习的基础,只有让灵魂安静下来,才能够让自己的心境有所升华,这时做事情才能想的更远,看的更透彻!
做人要学会节俭养德,“俭以养德”。节俭就是珍惜,要活在当下。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世人纷纷扰扰,崇尚物质大于一切,这时强调节俭养德尤为重要;在完全商业化的今天,所有人都热衷于高消费,甚者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更要引以为戒。诸葛亮说“俭以养德”,也许是对我们当代人是一个响当当的警示!
做人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这一点所有成功人士都非常认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尤其如此。信息更新非常迅速,一个人的知识丰富与否,直接决定他在社会中的成就。这里的 “才须学也”是指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东西!
志向和兴趣是内在驱动力。“非志无以成学”。我们常说,有志者立大志,无志者常立志;兴趣是前提,志向是恒久的动力。因此,建立一个合适的志向,将会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成为我们奋斗路上的恒久推动力。
杜甫一生为孔明做诗,至今遗存十二首;陆游一生为孔明做诗,至今遗存十四首。其中杜甫之《蜀相》《咏怀古迹》,陆游之《书愤》,亦是千年以下吟咏孔明的不朽名篇。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实,自星陨五丈原千载之下,诸葛丞相的铁杆粉丝又岂止这两位大诗人?以下可以开列一个长长的名单,那些生平功业文章不显的人,甚至都难以跻身其中。
在蜀汉政权的数十年历史上,从后主以下,、、、等诸重臣到各大小臣僚,可说无一人不是孔明粉丝;“丞相”这个词在蜀汉便是孔明的专属称呼,论政者言必称之,代表着和“先帝”等同的最高政治正确。
哪怕是与他为敌的、对他施政有非议的廖立,在流放地一听说孔明死讯,便彻底绝望而死。因为他们皆知道,唯有孔明才有足够的心胸和豁达来赦免他们,令他们重新回到政治舞台。
自古以来,能让政敌真心实意为其流泪、悲伤的政治家,能有几人?这正是孔明的过人魅力所致。
诸葛亮最大的悲剧在于后继无人。俗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谓一语道尽了诸葛亮身后的凄凉境况。
遥想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胸怀凌云壮志,手下猛将如云,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其情势至今犹动人心魄。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人才匮乏的问题已经开始暴露了,蜀国灭亡的先兆也开始显露。
三国后期, “五虎大将”已相继去世,等到廖化出台,诸葛亮治下的西蜀已如强弩之末,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将领了。诸葛亮一生追随刘备,可谓言听计从,无所不依,但从207年隆中决策,到234年病逝五丈原,其问长达二十七年,居然没有找到、也没有培养出一个接班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直到临死的那天夜里,他才哀叹自己平生所学的兵书,遍观诸人,无可传授者,于是退而求其次,勉勉强强地传给了姜维。
然而,姜维其德可嘉,其才却远不如诸葛亮。虽有丞相之心,却无丞相之才,再加上此一时彼一时,正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姜维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至于最后试图以假降来保全西蜀,实在是让人感喟莫名了。
其实,廖化并不是个一无是处的平庸将领,相对于姜维,他颇有些务实的态度。对于姜维的三番五次的无效进攻,他有着清醒的认识: “兵不战必自焚,说的就是姜伯约(姜维)这种情况啊!智谋压不过敌人而力量又小于敌人,还要频繁出战,怎会不败呢?”廖化的评断,不仅指出了姜维的弱点,也映衬出了诸葛亮的不足。
诸葛亮的务虚不务实,早就在许多地方表现出来了。刘备临终之前特意告诉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他偏偏和马谡这样的人谈得来,其结果是失了街亭,葬送了一次东征,马谡也因此丢了性命。可是,诸葛亮在“挥泪”之时,只是自责用人不当,何尝对自己的性格作过深层的反思?
当其隆中“三分天下”之时,何其雄阔。然而,当其五丈原上遍视左右,无人可托时,又是何等的凄凉!诸葛亮秋巡五丈原,自觉凉风刺骨,不久于人世,不自觉地发出“悠悠苍天,曷其此极”的慨叹时,他可曾想到这一点?
对于诸葛亮,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往往是大相径庭。崔浩在《典论》中这样评价道:在九州鼎沸之际,英雄奋发之时,诸葛亮与刘备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人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鄙之间。只可以说他像汉朝偏安一隅的赵佗,怎能与汉初的丞相萧何、曹参相比呢?
杜甫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功臣。”对诸葛亮表现出了毫无保留的赞扬与同情。然而,当我们用道德的眼光来评价一切的时候,哪里还看得到历史呢?实际上,这种评价标准的背后,就隐藏着深刻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