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对宋朝是好还是坏?
宋朝是历史上强盛的朝代之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一路顺利走向皇位,坐上了皇帝,但是在乱世之中,他觉得军队如果不在自己手中会很危险,于是便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
杯酒释兵权是宋朝重文轻武国策的开头,宋朝在杯酒释兵权之后又实施了一些重文轻武的国策。宋朝之所以重文轻武,是因为有五代十国的前车之鉴,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在那个年代,武将很容易作乱,只要有兵马,就可以称皇帝。一些高级将领在军队中非常有威望,如果国家出现什么偶然情况,那么这些武将就有可能叛乱,或者是他们的部下怂恿他们作乱。
赵匡胤自己也是通过兵变当上皇帝的,因此他考虑到前车之鉴,心里没有底,很是担心。于是赵匡胤以喝酒聚会的名义邀请自己的老部下在一块聚聚,在酒会上,赵匡胤说出了自己的苦恼,他说自己怕再出现陈桥兵变的情况。赵匡胤曾开导众武将说:“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嫌猜,可以两全。”
那话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了,只要众将放下武器,不掌兵权,不再对他赵匡胤的皇位构成威胁,那么,其他一切都好说,想要什么都行。他的老部下都很懂事,听到皇帝这么说,本来他们都没有想背叛皇上的意思,何况皇上许给了他们高官厚䘵和许多特权,就自动辞职回家养老去了。赵匡胤的这个方法很有效果。这些大将有着名誉上的官职与封爵,但是他们已经脱离了军队,不再掌控军队,因此已经不具备造反的实力。
宋太祖赵匡胤在实施完杯酒释兵权的事情后,又改革全国军队。并且实行将军和士兵轮换的制度,使得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同时军队里没有了有威望的大人物,就变得安定多了。
杯酒释兵权有好的影响,促成了宋朝初年的安定局面。但在实际上,赵匡胤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国家或民族利益的角度来看,应该说,赵匡胤聪明反被聪明误,“杯酒释兵权”完全是他的一大政治败笔,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政治错误。这里,且不说“杯酒释兵权”将一帮能征善战的武将手中军权剥夺了,让他们靠边站,对大宋帝国来说,无异于是自断己臂,自残己足,作茧自缚。宋朝后来的饱受外族欺凌与蹂躏完全与此有关,单就“杯酒释兵权”所开的一代风气而言,其后果就真的是很严重。
“杯酒释兵权”其实是宋太祖赵匡胤与整个武将集团的一场政治博弈,既然是博弈,作为博弈双方的任何一方自然都不可能无本生利,不付代价。在这场政治博弈中,武将集团所付出的代价是从此失去了手中的“兵权”,而这“兵权”当然不是白白失去的,它所换来的则是皇帝赵匡胤金口许诺与赏赐的奢侈与享乐。“杯酒释兵权”,不啻是赵匡胤给整个武将集团颁发了一张“腐败许可证”。由于有了皇帝亲自颁发的这张“腐败许可证”为庇护,所以,从那之后,武将们都“理直气壮”地进行腐败。
太祖时期的一些武将在内心中,起码在最早的时候其实并不想贪污腐败,但因为害怕过于洁身自好被赵匡胤怀疑有不臣之心,于是便只好“作秀”,故意装得自轻自贱,自甘堕落的样子。久而久之,由于人性中普遍所潜在的诸如纵欲享乐等劣根性作祟,便习惯成自然,对贪污腐败渐渐习以为常了。由于自己有言在先,对于武将们的贪墨腐败,赵匡胤是尽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到能不说的不说,能不管的不管。有时,有的武将在这方面做得实在是太过分了,在必须要处理时,他也尽量高抬贵手,手下留情。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
首先军事体制改革第一,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其次内外相维政策。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了内变。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而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样皇帝也就可以保证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了。等于说皇帝手上有实权,而不是名义大于实际。
兵将分离政策。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天下事往往有一利则必有一弊。赵匡胤“以腐败换兵权”对于大宋帝国来说,无异于自毁长城,慢性自杀。仔细算一算账,人们就会发觉,这代价也真的太大了,后期宋朝的文官腐败成风,武将为财而战,深明大义者屈指可数,北宋发生靖康之耻,南宋一直遭受外族入侵,文臣不干事儿,皇帝不给武将打仗,这就是后来宋朝最好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