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猛虎万里扑长安 刘裕一战灭后秦 东晋王朝短暂收复了西晋旧都长安 堪称南朝北伐典范

2022-05-19

公元416年,东晋太尉刘裕,统率10多万大军北征后秦;后秦以10多万大军迎击,双方展开激战。晋将王镇恶率水军沿黄河、渭水直逼后秦京师长安,姚泓率领百官出降晋军,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后秦遂告灭亡。

公元417年8月,长安城下,一支军容整肃的汉人军队列阵而立:前排是手持齐身高的旁牌,手持环刀,身披扎甲和筩袖甲的重甲步军,这些铠甲是以汉代百炼钢的技法制造的,头戴颜色各异,区分等级的屋山帻,后排是手持弓弩,穿着两档铠,头顶皮制的帢的弓弩手;全军的后方,有一队手持长槊,头系辫发的鲜卑长槊手,他们高鼻凹目,皮肤白皙,尖长的脸型,深陷的眼窝,射出凌冽的凶光。

全军的两翼,是身披组装式马甲,马背后有寄生马饰,身披明光铠,脖颈上斜跨长弓的具装骑马武士;还有一些鲜卑骑士,骑着绘有虎纹的连体式马甲,头顶圆锥形铁盔,手持长弓,他们就是虎斑具装突骑,这些人是从南燕王国归降东晋的降兵。他们的仆从们头戴平巾帻,穿着大口裤,正牵着备马等待着军令。

轻裘马,寒光剑,旌旗展,楼船列。蔽日满天,王师还中原。他们已经走了几千里,从山清水秀的吴江山水,到疆土板荡的中原大地,到天高地深的关中沃土,他们已经过关斩将,打通了长江,淮河,汴河,黄河等大河水道,水陆并进,击败了无数对手,终于看到了长安的魏阙和楼宇。这是江东子弟们期待已久的日子,那是他们魂牵梦绕的旧都;望着头戴毡帽,吹奏羌笛,用羊头祭祀的羌人后秦军队缓缓出城,在城下从容列阵,一线排开。敌人闪闪发光的铁胄上翻舞着漂亮的缨饰,他们早就跃跃欲试,希望恢复先祖的故都,澄清关中,荡涤胡尘,归衣冠于庙堂之上。

在隆隆的进军鼓声中,弓弩手先对羌人的军阵进行了抛射,羌兵也弯弓搭箭,予以还击,“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些羌兵大都是从潼关和武关前线退下来的败军,装备不齐,士气低落,经过晋军弩手一番密集的射击,阵型已经出现了松动;而在晋军步兵从正面的冲击和骑兵在两翼的包抄之下,羌人被迫放弃山地民族机动的战术,与晋军近距离接战。这些病死不医治,以战死为吉利的猛士,在两汉时代就十分有名,“平土人脆弱,来众皆羌胡”,而在迁入关中,过上了定居农耕的生活后,他们也开始学习列阵而战的步兵战术,和胡夏的匈奴,北魏的鲜卑人不太一样,这样的战法,让晋人感到了棋逢对手的压力。

江东勇士们纷纷持短兵与对手短兵相接,进行最血腥的肉搏厮杀,“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在东吴时代,善于近战的丹阳刀盾手和山越勇士,就给魏国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在铠甲上没有优势,但是羌兵凭借着出色的体能和身材优势,依旧在与对手作垂死搏斗。久而久之,这些有血性但是甲胄单薄不整的军队出现了松动,开始不断地有人弃阵逃跑,留下同袍和对手死斗......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的诗句说的,是刘裕北伐南燕和后秦,横扫半个中国的丰功功绩。和北伐南燕相比,北伐后秦是在强敌在侧的情况下,一反以往的气候规律进行的反季节作战,战斗中综合了南方军队的各种优势:步兵,水师,袭营等等,取得的一场气势如虹的北伐胜利。

在中国古代的南北战争中,南方与北方的对峙如同历史的二重奏,在辩证的矛盾运动中,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在楼船对车骑,烈马对战船的对抗中,两方军队的倚重点非常不一样:北方因为气候和地理原因,靠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牧场地带,所以在组织战车和骑兵部队上非常有利;南方由于多山多河,地形破碎,湿润的气候和地形不利于形成庞大的牧场和畜牧区,所以南方军的步兵和水师,以及弓弩有较大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兵种是江河上的水师。

作为交通运输手段,对于南方立国的诸政权,江南水乡的居民生活多依赖舟楫,而且南方地区不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牛马场地,所以南方军队在北伐中,也更多借助河流进行后勤运输,甚至是作战部队的进军也依靠舰船:春秋末年吴军以水师沿着江淮河道逆流而上,给楚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公元前279-278年,秦军沿着汉水和长江南下,攻略楚国江汉平原上的郢都,造成了楚国政治重心的毁灭性破坏。三国时代东吴构建了严密的长江防线防御北方和蜀汉,赤壁之战,白衣渡江,东吴和曹魏在淮泗流域的争夺,都是吴魏和吴蜀围绕着长江防线开展的。

在你进我退的格局之中,历经了战国时代和三国时代,到了南北乱世,中国南北政权的对抗,大致围绕着三条战线开展:上游的川北汉中和秦巴山区,汉水流域的襄阳盆地和长江流域的江汉平原,以及下游的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水网地带。南北朝时代的南北对阵,基本上就是在这三个战场开展的。

从中国地区的水文条件来看,南朝的军队北伐都要自长江进入淮河,再从淮河流域北上进入黄河。春秋末期吴国就开凿了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水系,用于吴王夫差实现北上争霸的王业。在东晋南北朝时,这条江淮运河一直可以使用,南军舰队自江入淮,都是循这条河道。进入淮河后再溯泗水到彭城,有两条河道通向黄河:向西偏北是汴水,通往黄河荥阳段的石门水口;向正北方溯泗水而上,可辗转进入济水,驶入黄河。中国南北大河的涨水期大都位于多雨的夏季,而且南方人不怕热而怕冬季的寒冷,北人畏惧南方的夏季酷暑,所以从气温和水文的角度看,从春秋时代开始,南军军队的北伐尽量集中在夏季,避开严冬。

与水运相关的是南北战争的季节问题。到冬季,北方河流封冻无法航行。北方降雨量较少,且集中在夏季。只有在雨季涨水时,北方河流才能保证航运所需的水量。所以南方军队的北伐多选择在夏季进行,且即使在雨季,也往往需要采取人工手段,如修筑堰坝,使自然河流改道等来提高航道中的水位,保障通航。除了水运,南军选择夏季北伐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南方人多不适应北方冬季的严寒;北方河流封冻之后,也不能用作防范北军骑兵的天然屏障,所以匈奴草黄马正肥,北方人南下一般是在冬季。

公元416年正月,后秦君主姚兴去世,姚泓继位。此时后秦的北部边境有新崛起的赫连勃勃的骚扰,内有宗室成员的叛乱。但北魏和后秦皇室有联姻之好,所以北魏坚决支持姚泓政权。姚兴死去的消息传到东晋,为了继续立功异域,满足自己对绝对权力的渴望。刘裕迅速做出伐秦决定,收付三辅,光复秦汉王朝的故地,可以极大地提高他在江东士族门阀中的声望,取得无上的荣耀。二到三月间,他操纵晋安帝将自己任命为“中外大都督”,东晋举国上下戒严,进行全面军事动员。四月,刘裕正式宣布伐秦战役的开始,但经过各种准备后,战事直到秋季八月才正式开始。

羌氐人的后秦核心区为关中,并占据着河南地区的西半部。秦晋间的边境线很长且曲折参互。在刘裕攻灭南燕之后,双方西段边界在南阳盆地北缘和秦岭;中段边界在淮河北侧;东段则在泗水西侧。黄河以北是北魏疆域,但北魏又占据着黄河南岸的滑台等地,所以秦、晋、魏三方形成鼎峙格局。从地理上看,后秦不同于之前蜷缩在山东一隅的南燕,后秦的疆域范围较大,核心区关中有周秦汉的龙兴之地------关中的四塞之险。

刘裕吸取了354年桓温伐前秦失败的教训:当时江汉流域水系和渭水水系有山地阻隔,所以桓温大军无法将水师船队开入关中,被迫弃船登陆,步行前往关中收取正在收获季节的小麦,但是前秦已经坚壁清野,所以晋军一路上饥肠辘辘,一无所得,最后被迫无法野战的情况下退回南方。可见从陆路翻山北上进入关中,后勤线的风险过大。所以这次刘裕计划先占河南,再攻关中。河南不是后秦的核心区,所以不会发生太惨烈的战事,但只有占领河南,晋军才能开通自淮入黄的航道,溯黄河前往关中。

和过去东晋,以及此后南朝的历次北伐都不同的是,没有选择夏季进行战争。晋军在三、四月已进行动员,完全可以在夏初展开攻势。但刘裕这次打破惯例:这样的“反季节作战”虽然让很多人在短期内不适应,但南方士兵们在向北进军的过程中逐步适应北方的寒冷天气,可见刘裕志不在小,想为未来长期统治北方打基础。待到来年春天已经稳定占据了河南,开通入黄航道,晋军主力舰队驶入黄河,诸军乘春夏季涨水之机,再进攻关中。

所以,伐秦之战的第一阶段的目标,首先是占领河南地区,以攻占洛阳为第一阶段目的;其次是开通自彭城进入黄河的两条航道:汴水—石门航道和泗水—黄河航道,先占据天下之中的洛阳。在第一阶段中,各路军的具体进攻计划是:中线的沈林子、刘遵考从彭城出发,溯汴水向西北,负责攻占汴水沿线,并掘开石门水口。但从彭城去往洛阳,走汴水航道更近,且可以避开北魏控制的河段,最为便捷。所以刘裕对沈林子等开通石门的任务寄予厚望。

在东线,王仲德率东线晋军,自南燕故地西进,开通巨野泽一带的桓公渎故道,那是桓温北伐时开辟的水路,沟通泗水和黄河,但截至这次军事行动时,已经荒废近五十年;同时,东线晋军兵分两路向黄河南岸的北魏据点进逼。一支由朱超石率领,前往山东聊城,另一支由王仲德率领,进向河南滑县,目的是保障泗水、黄河航道的畅通,拔除北魏在黄河南岸的据点,防止魏军趁秦晋鏖战之际窜扰东晋后方。

在西线,檀道济、王镇恶北上进攻许昌、洛阳,以陆地行军作战为主。按照刘裕的计划,在以上几路人马攻克洛阳之后,都要集结在洛阳待命,等他亲自带领的主力舰队开到洛阳后,再一起沿着黄河逆流而上,从黄河向潼关进发,进军关中。

第一阶段中,战场上晋人打得十分顺利,但是清理水道确实给晋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其实耽误了晋军的进程。在东线战场上,王仲德部陆路循黄河西进,首先攻克魏军的凉城,王仲德立即占领滑台,肃清了北魏在河南的驻军。北魏皇帝拓跋嗣不了解晋军意图,派叔孙建率兵渡河至滑台城下探寻晋军北上的目的。王仲德派使者向魏军转达:晋军此行是为西征姚秦、光复洛阳,需要溯黄河进军,所以要向北魏暂借这段河道。北魏得到王仲德这个保证后,表示不反对晋军西征,只是希望晋军应早日归还滑台。

但开泗黄航道的工作并不顺利。直到10月份,航道都是堵塞的。而在接下来的冬天里此时是严冬季节,受土地封冻影响,工程难度更大,且黄河结冰之后,北魏军队随时可以侵袭河南地区,所以王仲德部承受着巨大压力挖掘渠道,并警戒滑台一带的黄河边界。

中路沈林子、刘遵考所部沿汴河故道西上。但是黄河和汴河的泥沙量较大,汴水上游的石门水口已经堵塞了多年,水量小到了无法保障航行,所以沈林子、刘遵考所部无法乘船,而只能从陆路进军。汴水中游的谯郡、梁郡,这里是秦、晋势力都较薄弱的边界地带,有一些独立的汉人武装,固守在坞堡之中割据,他们现在选择加入沈林子部随后,晋军进占仓垣。

沈林子乘胜进占石门。但开通石门水口的工作也不顺利。刘遵考指挥士兵们投入开渠工作,一度开凿出黄河入汴水的渠道,但渠道长期生长树木和植物,发生崩塌,再度出现了堵塞的问题。

王镇恶、檀道济沿颖水向西北,一路攻克秦军城垒,洛阳外围关隘最终都被晋军控制。姚泓派出骑兵三千、步兵一万增援洛阳。当援军未赶到时,姚洸分兵防守洛阳城东的巩县和柏谷坞,巩县守军未与晋军交战即逃回城中,柏谷秦军一千余人与晋军激战,在精锐的晋军部队的冲杀下,几乎全部被歼。

此时增援骑兵已进至洛阳西不足百里的新安县,步兵进抵三百里外的湖城。得知洛阳陷落,这两支增援秦军改为原地驻防固守,阻止晋军西进长安。

到416年十月,晋军已完成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占领河南地区,但两处开凿航道的工作仍未能完成。三路北伐晋军分别驻扎滑台、石门和洛阳,等刘裕主力到来;而在此之后,晋军就要远离熟悉的水文地理区域,进入陌生区域作战了。

在416年冬,泗黄航道和汴水航道都没有如约开通,刘裕主力舰队依旧停泊在彭城,战事进入与原规划不同的新阶段。虽然诸将领擅自行动,但是取得了不错的战果。416年底,晋军刚刚进占河南之后,后秦内部发生动荡和内战,到417年正月,叛乱被击败。此时,河南的晋军将领看到后秦受叛乱削弱,为了争立头功,于是主动向西发起攻击。

最先擅自西进的是猛将王镇恶。他从洛阳出发,沿着洛水西上宜阳,从南方迂回占领渑池,然后向潼关进军。檀道济、沈林子看王镇恶一马当先,不甘灭秦之功被他独占,也不甘示弱,率部西进。到达陕县的三门峡之后,檀、沈认为秦军重兵在潼关阻击王镇恶,黄河北岸疏于防范,遂北渡黄河试图从蒲坂进入关中。但秦军严密防守潼关、蒲坂,三支大军都受到了阻击,迟滞不前。

417年1月,王仲德部打通了泗黄航道,而汴水航道一直未能开通。刘裕舰队只得溯泗水而上,准备入黄河开赴洛阳。由于汴河-石门的航道一直没有开通,这条航道比汴水迂回,且要魏军在北岸监视晋军,但此时已经别无退路。

刘裕舰队在泗水—济水航道中行驶两个月后,在417年三月进入黄河,靠民夫纤绳拖曳逆流而上。北魏军队在黄河北岸严密监视,晋军舰船因风波漂流至北岸者,都被岸上的魏军杀死劫掠。刘裕遂遣朱超石、胡藩等在北岸登陆,与魏军骑兵展开激战。晋军采用在临朐之战抗击南燕骑兵的战术,用辎重车辆联结为车城与北魏骑兵激战。

为了保障水军行船的安全,刘裕派遣精锐军队出击去稳固舰队右翼。于是刘裕的部下在黄河北岸上布置著名阵型----却月阵,对付北魏的铁骑。在布置阵形的过程中,刘裕采取了逐步成型的方式。首先派遣兵车出击,确定据点。等战术据点稳固以后,魏军还在围观晋军,不确定晋人的战略意图,于是刘裕利用敌军还不掌握晋军布阵意图的机会,再派遣主力部队2000人进行补完。除分派更多的士兵到战车之外,还用大型盾牌挂在车厢上,对车辆进行了加强。

晋军安排弓弩手进入临时预设阵地的阵地。他们在车辕上挂上盾牌,便于弩手上弦时获得掩护,在激战中进行集中射击,使敌人避无可避,并利用旁牌做掩护,弩手轮流上弦射击“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

北魏以轻骑兵和骑射手为前导前来试探晋军的火力,骑射手后排,是大队甲胄整饬的具装甲骑士,他们的铠甲漆黑,闪烁着甲胄幽冷的寒气,面具中两只眼睛如同恶鸟枭般盯着对手,虽然一言不发,但是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前进道百步的位置上时,他们在晋军箭雨的射杀下缓慢减速,魏军派遣数万骑对不到3000人的晋军进行围攻的时候,晋军“百弩俱发,又选善射者丛箭之”,让精兵充当狙击手的角色,但还是由于鲜卑骑兵还是凭着绝对的数量优势一层层的压了上来,甚至开始步行持矛,冲击晋军的车营,于是朱超石采用了最后的措施。他将随身带来的长矛1000支,截断成 小段,然后让士兵持这种短矛用铁锤去敲击,如同用锤子去敲击凿子一般,去打穿鲜卑骑士的重甲,对于这样的战法,鲜卑人毫无准备和心理预防,所以比较吃惊。结果在一番激战之后,魏国的骑兵受了很严重的损失,最终被击溃。北魏人再也不敢干涉晋军的行动了。

在刘裕先期部署中,王镇恶等前锋将领必须等到主力舰队行至洛阳,然后再对关中进军。这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后勤保障,因为主力舰队能为陆军提供足够的粮秣供应。所以三路前锋擅自推进的恶果就是:军粮供应的问题。新占领的河南地区人少而且贫困,与潼关还有山地阻隔,难以通过陆路向战场运送军粮。而王、檀、沈三将没有船只,无法从水路得到后勤的补给。所以三军只能靠与秦军作战缴获粮食,以及从战场附近的民户中征集。在这几个月里晋军一度非常紧张。

王镇恶在西进途中曾大量接管后秦郡县组织,以便筹措粮秣。他本是关中人,曾在渑池大户李方家当食客,熟悉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所以进军作战、筹措粮饷都比较顺利。攻占渑池县之后,他任命故人李方为县令。随后,他又让被俘获的后秦官员为晋军提供补给。沈林子、檀道济所部从洛阳西进之初,是渡过黄河在北岸作战。这里难以得到百姓支持,所以只能靠缴获敌军兵粮,后来着两路大军又转与王镇恶部会师,一起进攻潼关。这使前线三支晋军兵力集中,粮食更难以为继。

后秦调集数倍于晋军的人马固守潼关,使其难以前进。此时已至三月,后方的刘裕舰队已从泗水驶入黄河,三将派人到下游求援,希望主力大军为前方提供粮援。此时主力舰队正在与北岸魏军苦战,因此刘裕对三将擅自西进十分不满,他打开战舰的窗户,指着北岸的魏军对信使说:“我告诫你们不要擅自行动,快速前进,现在岸上都是魏军,我怎么快得起来呢?”

后秦了解晋军的困难,秦军占据险阻之处和要塞之地,以防御工事限制晋军的行动,使其逐渐陷入饥荒。得知后援无望,王镇恶遂留沈、檀与秦军相持,自己到战线之后的弘农郡筹措军粮,甚至深入僻远的豫西深山之中。王镇恶四处征粮之时,前线晋军一度发生动摇,有人甚至主张撤退回洛阳,与主力舰队汇合后再做打算,但是最终被前线将士否定,沈林子率部冲击秦军营垒,缴获了一些粮食。随着王镇恶征集的粮食逐渐运到,晋军才免于断粮崩溃。

4月,刘裕舰队驶出了北魏军队威胁之下的河段,与潼关战场建立联系,主力舰队调出部分战 舰和军队增援前方,去年负责开通泗黄航道的严纲、竺灵秀所部受命乘舰船溯黄河而上,为潼关运送兵力和粮食。而前线的战斗也在围绕补给线进行。姚绍先派出姚赞所部绕出沈林子等后方,试图切断黄河航道,但这支秦军被沈林子击溃。三万秦军与晋军争夺黄河航道,又被沈林子击败。这时后方船队赶到,晋军获得来自主力部队的粮援。至此,秦军干扰晋军的最后行动计划失败。而晋军在努力运作之下,将水运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的地步。

刘裕主力舰队于四月驶入洛阳,停留至七月。其实历史上山东六国和秦国交战时,主要的攻击关中的路线是两条:南部的武关之路,和东面的函谷-潼关之路。晋军这次破秦,也是走的类似的路线,只是东晋很久没有接触关中,所以对于关中的地理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

刘裕命令荆襄和汉中一带的部队,越秦岭进军关中。其中沈田子、傅弘之所部从武关蓝田路线前往关中。这支晋军数量较少,沈田子的军队不过千人。到了七月,刘裕得知开辟洛水航道已经难以如约完工,于是指挥着舰队驶出洛阳,前往潼关。他还密令潼关前线的沈林子率万余兵力向西南方迂回,秘密翻越秦岭接应沈田子所部。

已在潼关苦战半年的王镇恶,也在寻求攻入关中之策。他的神来之笔最后改变了战争结果:他决心从黄河中行船入渭水,绕过潼关的秦军驶向长安。他带部下“伐木为舟”,打造轻快小艇,羌人看到南军精致的蒙冲小船不见有人划船,但却能逆流而上,看的不目瞪口呆,以为神明,趁七月雨季,渭河涨水之机,王镇恶所部晋军乘船而上,驶向长安。而守卫潼关秦军只能在岸上徒步追赶,累的精疲力尽。

秦巴山区地形图和晋军的推进路线

八月初,当王镇恶航行于渭水之上时,沈田子、傅弘之也翻山越岭,按时抵达蓝田。秦帝姚泓带数万军队前往阻击敌人,这些人中有相当的成分是定居的牧民和汉人农夫,不是职业军人,被沈田子部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击溃,皇帝姚泓逃回长安。在近战中,南朝重骑兵虽然数目不多,但是非常精锐,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及其重大的作用,以少胜多。

此时刘裕的舰队也抵达潼关附近。秦前线的守军因为腹背受敌,于是主动放弃阵地,一路向西逃奔,希望在王镇恶舰队之前赶回长安,集中军力防守。刘裕的主力紧追其后入关,潼关天险被晋军完全突破。长安现在完全暴露在晋军面前。

正在集结做最后死守的后秦军队

八月二十三日清晨,王镇恶的大军来到长安郊外,士兵弃舟登岸,与数万秦兵列阵决战。历史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情况似乎重演了,这是晋军十分期待的日子。面对数量居绝对优势的秦军,晋军的阵法一如文章开头的描述,长牌步兵在前,弓弩手在后,铁骑大张于两翼,沈田子“所领江东勇士,便习短兵”,径直冲入秦军阵中将其击溃。

在战斗中,刘裕从南燕俘虏来的鲜卑军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长槊步兵在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皆长刀矛鋋,精甲曜日”,秦军再度被击败。王镇恶乘胜占领长安。姚赞等秦军赶到后,见都城已经沦陷,纷纷瓦解溃散。数日后,逃亡在外的姚泓向晋军投降,后秦灭亡,晋军全部占领关中地区。

如同1个世纪后,东罗马军队在贝利撒留的领导下夺取了罗马一般,东晋军队在刘裕北伐之后再次进入了汉时的故都。金铺玉户的未央宫,金碧御街,昼夜光明的建章宫,玉树葱茏的甘泉宫,方三百里,林麓薮泽连环的甘泉苑,人不得固,车不得旋的长安九市,以往都存在于典籍的记载和祖先的传说中;而今天江东子弟们看到的,是狐兔筑巢的丘墟,和生满黍稷的断臂残垣。“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心中摇摇”,“天下之富,什有其六”的关中,和西周末年一样,再次成为了戎骑驰骋之地。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的铜骆驼,和承露台上高举铜盘的仙人,早就不见了踪影,当年的辉煌仅仅存在于神话之中,供后人凭吊了。

和拜占庭帝国昙花一现的恢复类似,按照刘裕的计划,此后晋军将对北魏展开进攻,重新统一中国。但因为主持后方政务的刘穆之病死,刘裕主力匆忙返回江南,刘裕在留下他的儿子驻守关中之后,赫连勃勃迅速南下,将守城的晋军俘虏,安置在“吴儿城”里,南朝武功的绝唱就此结束,之后的下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变成了令人叹息扼腕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东晋偏安的百年里,军权由士把持,这些士族大都懦弱不武,尽作风雅盘桓,视军队为自己的财产,不愿为北伐中原而努力。而刘裕的军人集团在短短二十年间崛起,这些低等士族和北方流民后裔们,以破旧立新的锐气一鼓作气,连续攻灭了天师道叛军、桓玄伪政权、谯纵起义、南燕政权、后秦政权,在内部铲除了刘毅、司马休之等离心势力,其武力堪称三百年间南方政权的顶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沸腾的热血终究归于冷静。清丽的西曲吴歌,如江水般淘洗着英雄的功业。虽然吴侬软语温婉悦耳,但是这些“吴越之君,皆好用剑,轻死易发”的吴越后裔,和喜好风雅的江东之士,也曾经对着气势如龙的北方山河,发出响彻千古的如虎一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