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陈胜的失败,都是因为这四点

2022-05-19

中国历史上陈胜起义可以说是秦末时期,较大的起义了,也是比较成功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陈胜的失败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秦朝末年,陈胜起义后,他不失时机地从义军中选拔了一批人才做将领,任命吴广为假王(意思是仅次于自己或者相当于自己的大王),任命蔡赐为上柱国(相当于丞相),任命武臣(陈县豪族里的大哥大级人物)、周巿、周文等人为将军,建立了政治和军事领导机构。然后,他又以消灭秦国为己任,兵分四路,对暴秦采取了强有力的军事行动。

看着自己精心部署的四路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既定方向进军,陈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然而,他不曾料到,尽管在“对外”上,自己做出了一统天下的大征战之举,但在“对内”上,他却失误连连,奠定了陈胜不可逆转的败局。

总结下来他失败的原因要归结于这四点:

第一、无帝王之度

若乃杀吴广,诛故人,寡恩忘旧,无帝王之度,此其所以败也。

这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中对陈胜的评价,说的是陈胜忘恩负义,最终导致了众叛亲离。

陈胜微贱之时曾经对同为佣耕的朋友承诺“苟富贵,无相忘”,但是当他的贫贱之交投奔已经贵为陈王的陈胜之时,却因为多说了几句话而被陈胜所杀,随后便出现了“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的局面。后来,陈胜的患难之交吴广被自己的部下田臧所杀,陈胜却“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我们有理由相信,吴广之死乃是陈胜所授意。从这方面来看,陈胜的确是“寡恩忘旧,无帝王之度”的人。

陈涉的“无帝王之度”在另一个方面还有体现——他有功不赏,有过必罚。

秦末大起义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但陈胜毕竟是以“揭竿为旗,斩木为兵”的农民军来对抗秦朝的虎狼之师,此时他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其中最不可忽视的便是六国的遗民。陈胜的确派很多部下在全国范围内占领据点,比如他“令陈人武臣、张耳、陈余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但是当北伐的武臣到了邯郸之时却自立为赵王,陈胜得知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

陈胜终生只把魏国之后甯陵君咎立为魏王,而没有把其他任何追随自己作战的部下封王封侯,起义是冒着莫大的风险的,在立下功劳的情况下得不到奖赏,下属们还怎么会死心塌地跟着陈胜呢?后世的刘邦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称帝之前就已经将大量功臣封王封侯。

第二、脱离群众

假使陈涉胜不骄,仍以昔之爱民者爱之……汉之为汉,未可知也。又何止成一草莽之英雄也哉——周恩来

陈胜在起义之初曾经提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口号,证明陈胜及他所领导的所有义军均已无法再忍受秦朝的暴政,但是令人痛心的是——陈胜在成为统治者之后,却又成了自己曾经所厌恶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从陈胜处理政治事务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而只是一个草莽英雄。

所以,陈胜拥兵数十万并不能代表他的强大,曾经强大的秦朝因为脱离群众而亡于陈胜之手,而陈胜最终又以同样的原因走向灭亡,实在是莫大的悲剧。

第三、失去人心

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革命队伍内部的离心倾向也在滋生蔓延。

陈胜派往各地的将领各存异心,争相称王,起义军内部公开分裂。如北征的武臣自立为赵王,蜕变为割据头目。其部将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

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虽未自立为王,却立了魏国后裔宁陵君魏咎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

与此同时,群起响应的各地英豪也不再听陈胜节制,直接孤立了作为反秦主力的陈胜“张楚”政权,给了秦军反扑的机会。秦将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即倾全力进攻陈县。

秦二世二年(前209年,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十二月,陈胜亲率农民军将士与秦军展开激战,虽奋力拼搏,终究未能挽回败局,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准备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的努力。

但没想到,竟被跟随自己数月的车夫庄贾杀害,成为千古遗恨。

第四、力量薄弱

起义军大泽乡起义后,虽然攻下几个县城,人数发展到几万人,可是这支队伍却组织不严密,没有受过真正的训练,军事素质很低。

到进攻防守力量薄弱的县、府时,靠人数优势,饶幸打一些胜仗,当遇章邯的精锐部队时迅速被击溃,实属必然。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