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皇帝的用膳有什么讲究?那时候的餐具又有什么不一样?
在古代的时候皇帝是权利的象征,衣食住行都是享用最好的,在吃食方面讲究更是极多,在清朝的时候皇帝用膳都是有着哪方面的讲究呢?
皇帝吃饭是讲的排场的,也就是“摆谱”。清朝标准御膳,每餐120道菜,摆三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后来有的皇帝将120道减为64道;到了咸丰帝再减为32道。而慈禧太后掌政后,老太太又摆起了谱,每餐百余道菜。皇帝的厨房是御膳房,官厨役370人;御茶房和清茶房120多人,两处太监共一百五六十人,御茶膳房下设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和饭局。清早期,清帝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
皇帝大多是一个人吃饭,没有旨意任何人不得与皇帝共餐。皇太后及妃嫔,一般在其宫里用膳。皇帝吃不完的饭菜,会赏赐给妃嫔、皇子公主及大臣们。随时剩饭剩菜,但毕竟是皇帝吃剩下的,能得赏赐,则是莫大的荣幸。据说,乾隆爷晚年喜食鱼,据案载,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一至十月三十日十天里,就吃了豆豉鱼二次,葱椒鱼四次,红烧鱼三次,浇汁鱼一次。
1.清帝御膳管理机构:主要是内务府和光禄寺。内务府属下的“御膳房”、“御茶房”、“御茶膳房”、“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物处”管理清帝及皇室饮食。
2.日常膳事:清帝及皇太后、皇后等皇室成员的日用饮食原料各有定制,且耗费惊人。当然,历代帝王因所处历史时期及个人性格之不同在日常膳食的场面、肴馔的数量上差别也很大。例如,康熙帝和雍正帝,进膳时比较简单;而乾隆帝则喜好铺张,每次膳食菜肴都在40品至50品;至清末慈禧时铺张豪华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每餐耗银200两。
3.用膳时间:皇帝吃饭称“用膳”。清代的皇帝是一日两餐,早膳多在卯正(早六时),有时推迟到辰正(早八时),晚膳多在午、未(十二点至午后二点前后)。另外每天晚上在酉时(晚六点)前后还要进一次“晚点”(小吃)。
4.进膳场所:举办筵宴一般在乾清宫、太和殿;祭祀时用膳在坤宁宫;日常膳食则一般在养心殿、重华宫等处。
5.御膳风味:清宫御膳主要是由三种地方菜系发展而成的。一是满族菜,满族菜以各种肉类及野味为主,入主中原后,有所改良。二是山东菜,清宫廷饮食也沿袭了明代的宫廷饮食特色,以山东风味为主。三是苏杭菜,乾隆帝对苏杭菜点十分欣赏,于是,苏杭菜在宫中流行起来。
清代各帝王都有自己的饮食喜好。例如:乾隆帝喜食东北的山珍野味、燕窝、鸭子、苏州菜点、锅子菜和素食。此外,他还喜食杂粮、蔬菜,体现了乾隆帝的饮食粗细搭配、粮菜互补的合理膳食。
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大量的清代宫廷饮食器皿,其中以清晚期为多。包括火锅、火碗、一品锅、壶、盘、碗、水囤、碟、酒杯、刀、叉子、箸、茶船、食盒等;材质多样,有金、银、玉、水晶、瓷、珐琅、翡翠以及玛瑙等;制造地也分清宫造办处制造、民间银楼制造、外省当地制造进贡等。
另外,根据餐具的功能、使用者的身份、使用的场合,用到的餐具也各不相同。皇帝日常进膳会用到各式的盘碗;冬天时增设热锅、暖碗,大宴时的御用宴上大多用玉盘碗;万寿宴时用特制的铜胎镀金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盘碗;皇后、妃、嫔等有搭配其地位使用的盘碗,即皇后及皇太后用黄釉盘碗,贵妃、妃用黄地绿龙盘碗,嫔用蓝地黄龙盘碗,贵人用绿地紫龙盘碗,常在用五彩红龙盘碗……
清宫中之所以有大量的餐具遗留下来,与清宫中各种筵宴、祝寿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帝后日常的饮膳、年节的饮宴、“千叟宴”等内容。其中,千叟宴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筵宴,赴宴者都必须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千叟宴始于康熙朝,盛行于乾隆朝,嘉庆朝以后便在清宫中消迹了。
光绪朝的餐具较之前朝有所发展,主要在于西餐具的引进。慈禧太后在饮宴上豪奢至极,因此每年都需要在宫中增添大批精致而贵重的餐具,这就使得光绪朝的御膳房餐具,尤其是金、银、玉质餐具较之前朝更为丰富且质、量兼优。
这些活动并不轻松,它们具有礼仪隆重、规格高的特点,是饮食中“礼”文化的生动体现,同时更是宫廷美食、美味、美器之集大成者。在这些盛大的宴会活动所使用的餐具,均可反映出宫廷器物的奢华、繁琐和精致。
光绪皇帝喜食海味菜,在有关记载他用膳的档案中,用鱼翅、海参、海蜇、海带等原料烹制的菜肴每餐必备。
慈禧喜食的菜肴有清炖肥鸭、烧猪肉皮、樱桃肉、清炖鸭舌和鸭掌、西瓜盅等,还喜食小窝头、炸三角等点心。溥仪逊位后,仍居紫禁城后半部,他此时对西餐非常感兴趣,在紫禁城的丽景轩设置了西餐饭房。
- 上一篇:女皇武则天和李世民睡过吗
- 下一篇:难以想象,志愿军炮兵在朝鲜战场竟如此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