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水墨形相·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作品展研讨会纪要

2022-05-19

编者按:

水墨形相·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作品展12月3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之际,同日上午,水墨形相·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作品展开幕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和各界人士5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主持开幕式。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人物画家、研究班导师冯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张晓凌以及学员代表李也青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赵华胜、田黎明、邵大箴等专家与会,20余人分别作了发言,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高品位、纯学术的展览,对于今后30年的人物画创作具有引领作用。

导师冯远与八位同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人物画创作研究班于2008年3月29日开学以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参加的学员在当代人物画创作实践中有不凡的成绩,学员均系美术院校和专业创作机构的教授、副教授和国家级美术师职称的中青年水墨人物画家。该班在招生时一改以往的形式,采取学员选导师、导师挑学员的双向选择方式,为探索高层次教学新形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邵大箴:中国人物画的出路问题是当前中国画领域里非常关切的问题。人物画在五四以后接受西方写实油画的一些观念和技巧,补充中国画的创作,反思这段历史,有人认为中国人物画走的是西方写实的道路,缺乏中国水墨的趣味和中国画特有的感觉。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人物画二十世纪几十年确实对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反映得不够。中国现代人物画可以走多条道路,一条是继承五四之后中西融合的这条路,将西画写实的观念或者造型结合中国画传统的笔墨,做一种探索。另一方面要大胆地探索,吸收文人画的新手法,吸收不用素描造型的方法。

今天这个班隐含的内在主张是人物画还是要关注造型,但关注造型不是机械地写实,而是把中国画古代的传统、文人画的传统用在创作里面,我觉得这个班所探索的写实面貌是这样的,方向十分正确。我想我们中国人物画大有发展前途,因为从这八位青年画家我们看到中国人物画的未来。

陈传席:看了这个画展,感到很震惊,鸿篇巨制,气势磅礴,小画也很耐人寻味。

我把绘画分为三种:民间画、文人画、画家画。民间绘画表现一种精神的寄托,文人画表现文学性,而画家画需要的是悟性,要有严格的造型基础,对笔墨、各种主义都要了解,能画重大题材,拿到国外去人家也能承认。很多画家的基础是画家画的基础,要坚持基础。

我坚持中西合璧的道路,鲁迅也讲过拿来主义。我觉得中国画要坚持这个传统,中国人是内在的,中国画的发展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方向,这是教学的方向,也是美术的方向,发展下去中国画会走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冯远:张晓凌老师非常重视这个展览,因为人物画是一个大课题,也是非常沉重的课题。我们这个班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同学们选我,我也选学生,所以很严格。挑几个年轻人试一下,看他们能否在现有的状态上再提升一点。具象写实这条路,从现有的美术学院培养体系出来的年轻人都经过整齐的基础训练方法,这就注定了他们整个发展的大趋势是基本相似的,然后在这中间走出不同的道路来。

[page]

关于教学,我在这个班提出来三条意见,第一条:关注中国当代人物画的造型形式意味的问题。写实有写实造型的形式意味,写意有写意的形式意味。其次,是放开你的笔墨。回头看,这些学生较多地关注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关注水墨技巧与当代人物画表现二者关系中间的一种空间的开拓和兼容。第三,当代人物画作为绘画形式之一的视觉样式的研究。毫无疑问中国传统绘画留下了非常多的经典作品,但今天来看,还不够丰富,今天的年轻人有可能为当代人物画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郭怡孮:看了展览以后很受感动,首先对冯远先生、张晓凌先生带出了这么好的一个班表示敬意。我也带过这种班,深知其中的艰辛,因为这种班的教学,主要是教创作规律,是教一个组合训练,要把所有的包括意境、立意、造型、笔墨、色彩、风格等全方位地关照,这是一个难题。我感觉冯远老师是非常全面地关照了,所以一年半的时间拿出了这么大的一个展览,从立意到构图,再到笔墨,包括个人风格,很整齐,很有水平,也很壮观。

对于人物画来说,我感觉难度确实是特殊的,首先,人物画造型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写实的造型,写意的造型,怎么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另外是画面意识、结构的培养。中国画要吸取营养,包括现代绘画、现代建筑、现代设计这些东西。同学们很多画都表现了图像的意识,表现了笔墨的独立精神,下一步能不能在构图、笔墨较为熟练的情况下,把精神高扬起来,形象更加概括、笔墨更加提炼。

刘国辉:这个班是我目前见到的许多许多班当中,相对讲比较严肃,比较有思想,比较有理论指导的一个班,所以成绩也是很显著。这是因为他们的导师和他们个人的能量决定了的。晓凌是理论家,冯远很有建树,他在教学上有很多见解和经验,而这些画家涵盖了当今中国优秀的一部分,所以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谈到人物画的问题,我们讲样式已经讲了很长时间,多样化,包括传统性,传统的笔墨表现,已经很多了,但我们仍然完成得不尽人意。这个班有些人注意到素描的转换,转换得不错。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恐怕要几代人的努力,看着都是写实的人物画,但一代一代很不一样。这是时代是学养是当代生命意识影响造就的,所以我们顺其自然,按我们的眼光引领他们的发展,冯远这个班其实就是做了这么一个事情,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林木:冯远这个班跟别的一些班确实不一样。我觉得人物画在表现大场面和宏大主题方面确实没法跟油画比,但作为传统绘画不能不向这个方向发展,冯远先生这个班朝这个方向非常困难而又非常迫切地做了努力,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第二个问题,我们写实人物画怎么能既写实又保证我们的笔墨意味。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叫《写生与笔墨》,我们要改变一下思维样式,以笔墨思维来决定我们的写实性。如果我们从笔墨反过来推造型,又从造型影响刚才我说的这几个大方面,在几个轮回之中我们可能就会既解决造型问题,又把笔墨的问题考虑进去了。

吕品田:这个展览非常震撼,我觉得这个工作室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具有一种示范的意义。同时,冯老师提出的教学上的一些想法,实际上也为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提出了很多问题。我想谈一点,就是人物画和艺术家情怀的问题。要把握人物画的表达,写实技巧功力是最基本的东西,这个解决之后,我们需要的就是一种情怀。冯远老师就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艺术家,他整个的人物画创作体现了对社会人文的一种深刻关怀和思考所铸就的责任感。

现在我觉得人物画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我们这样一种笔墨语言或者艺术形式,怎么赋予它一种灵魂,这些东西需要有价值的归属。我们有那么好的技术,但我们选择表现什么,表达什么,这个问题在今天特别需要重视。

王镛:冯远工作室的展览可以说是很好地贯彻了冯远的创作理念和教学思想,有三点共性,第一点,关注现实,体恤民生;第二个是坚持写实精神与善恶之美,特别是强调写实绘画中要体现写意精神。第三个是重视造型和笔墨形式的探索和创新。这两年我比较深地思考现代艺术的特征问题,归纳出两点,一个是强化个性,一个是简化形式。谈一下个性问题,个性不完全指画面当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也可能是画家更本真的内在个性。

[page]

冯远工作室的八位同学经过一年半的深造,个性更加强化,一个就是李也青,他造型的个性是吸收了立体派,特别是莱热工业题材的表现手法,还有墨西哥壁画时空交错的东西;再一点,他笔墨的个性很突出,他从汉代石刻艺术资源当中发掘创造了水墨石刻人物的技法,在表现农民工系列当中非常突出,这个比较独特。李锛造型的个性非常严谨,注重捕捉人物的动态,而且强调笔墨本身的韵味。王珂的写实功力非常深厚,面部很写实的刻画,笔墨又是抽象的结构,两者吻合得很好。邹立颖的画有一种雕塑感和纪念碑性,这来自于断塔式的构图,以及笔墨的光影效果。谭乃麟在笔墨上强调面部的细腻描绘和服饰写意的统一。李连志的造型个性是朴野粗犷,块面造型,笔墨个性是墨色特别厚重。范志斌强化个性,简化形式,特别是他把平面的背景和墨色的写实人物组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很强的简化的形式感。杨晓刚的造型个性是人物表情细腻,也注重形式的简化,笔墨上特别注意渲染。

刘巨德:我看了这个画展以后非常感动,两位理论艺术界并重的导师,在一年半的时间内集中人力,集中问题,集中某个方向,来专攻创作的研究,我觉得这种学术团队的研究方式给教学做出了某种示范,这八位同学有很大的潜力。第二,他们这一组的研究有一个特色非常明确,就是对现实主义写实的研究,有一种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感的艺术思考。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在做一些突破,尤其是语言、绘画和传统上的突破,所以他们对永恒和流变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特别是空间人物的造型、游观式的绘画和体验方式。第三,他们在一个方向或者某个问题上做的探索很集中,但又各自保留了不同的个性和才能,这都是可贵的。

梁江:这个展览让人一振,在当今人物画坛中以这样的姿态推出,会引起我们对20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的很多思考和对现状的审视。中国人物画如何走,是当前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中国画坛里一个共同的问题是精神含量淡化,制作性、小品画风行,在这样的时候推出这样的展览有一种非凡的意义。

这个展览给予当今中国人物画有两个意义:第一,它在人物画精神含量方面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第二,这些作品在当今画坛上体现了一种担当意识,也在艺术语言、艺术形式方面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现实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怎么推动中国人物画跟当今的语境结合,这批学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就是可以吸取很多元素,可以融进自己的个性,可以进行各种艺术的探求。这个经验对当今画坛是非常重要的。

苗再新:看了这个展览以后确实挺震撼的,尤其是这么大的创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次推出,这本身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另外,他们每个人的画都拥有自己的面貌,而且基本功都比较扎实,在这个基础上又探索一些新的表现形式,一些新的方法,包括新的材料,看了以后非常受启发。这个展览对现在人物画的发展,有推动的意义,也有借鉴的意义,非常成功。

陈钰铭:今天来看这个展览感触比较深。从我们上高研班的时候,冯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多关注社会,要有忧患意识,冯老师这个班更能体现出这几年提倡的写实主义绘画的新发展。我也是画人物画的,不难体会八位画家的甘苦,画人物画需要写生、构思,非常非常艰苦。这八位画家能推出这一批现实主义画作,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意义非常大,它不仅仅是一个展览,而且教我们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如何面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年代。

李一:这确实是一个成功的展览,为中国画教学提供了一个很成功的范例。冯远先生是一个个人操守比较严谨的艺术家,在选人方面也非常注重人品和艺品。而且这个班的特点是创作和理念结合,冯先生是非常有思考的画家。晓凌是研究美术方面的专家,并且侧重于当代美术,能指导学生如何往后发展。另外,这个班是带着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班,具体的要求就是对造型的形式意味的把握,包括水墨如何表现当代人物,怎么构建当代人物画的样式。通过这个展览可以看到这八个学员的作品无论是技巧上还是创作思想上都成熟了,这就是这个班成功的地方。

陶咏白:这个庞大的画展是一种视觉的盛宴,给我印象就是这是一个实力派的团队,有创新意识,谨慎有余,步子不是太大。冯远工作室都是一些教授,是一批青年才俊,画都很完善、相当有功力,所以这是一个能够在艺术的本体当中去探索的学术团队。

百年来的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徐悲鸿走出了一步,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基本在这个路线上发展、完善,成了一个很坚强的学派。

[page]

在当今,写实依然是主流,怎么走出这个困境?八大金刚做了许多努力。在整个过程中,王珂画得那么完美,步子老练,而且醇厚;谭乃麟的虚实构成非常好;李锛的灵动;杨晓刚处理黑白的简练;范志斌充满青春的气息;邹立颖突破了造型,造成了画面的神秘感。这里面走的步子大的是李也青,他画的有点邪门,木雕、石刻,画的人物都是机器人那种,但的确是走出了一个传统笔墨的样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李连志把墨用到极致,用色很大胆,感情的节奏感非常强。一谈到中国画当然是传统,但我们必须向前走,怎么走?我们必须参照各种各样的艺术,放开眼界,向世界优秀的艺术学习,吸收精华来发展我们自己。

郑工: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一百年,我更关注的是当代的60年。这个班的学术性、研究性恰恰在思考怎么在前30年的基础上往前走一步,落实到了具体的三个要求,第一是造型的形式意味,突出造型观念;第二是水墨技巧与当代的人物画表现,突出笔墨问题。第三是视觉样式。如果把造型和笔墨作为前30年的问题,那么视觉样式其实就是后30年的主要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展览是很有说服力的结果,就像画展的名称——水墨形相,我的理解是用水墨的方式解决当代的视觉形相,是通过具体的笔墨样式传达出来的事物的属性问题。

这个展览有两个方面的倾向,一个是轮廓处理方面都非常用心,第二个就是结构。比如说轮廓,李也青的作品,范志斌的作品,那些留白、切割、拼贴使轮廓的边缘出现了,又跟肌理结合在一起,完全突破了过去中国画人物表达的趣味范围。在结构上,一个是笔墨的构架问题,一个是笔墨的造型问题,比较突出的有邹立颖、杨晓刚;还有两者穿插融合的,比如李连志的作品。所以这个展览对于具象中国人物画的探索可能会成为一个范例。

丁宁:我说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很短,这个画展作为一个案例可以说在中国画当代创作的建设当中应该是最不容易的,同时也是成就最大的。这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加深这样一种印象。第二,我想艺术家在很多时候是不是也被批评的观念所误导。我个人觉得中国处在东方,对东方包括对印度对东南亚的了解,在文化的意义上是不深入的。当代中国所有中国画、人物画的画家,视野还不开阔,走的步子还不大。我相信今天的中国从文化的角度来关注的话,要吸引世界的目光,一定要走出去,这需要批评家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

赵立忠:冯远应该是我们当代画坛中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思考和深层思维的画家之一,他把这种思维带到这个班里来了,所以这个展览引出很多学术课题。从展览到大家的发言都在争造型和笔墨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画家群体。千百年来,画家画和文人画像一对夫妻一样,在互相挑剔和互相融合中前进,互相在吸取,有的偏重。以国家画院为例,从李可染到叶浅予到黄胄、再到赵卫,都是以画家画为主的画家。同样我也认为今天的展览基本上是以画家画为主体的作品。

黄河清:这个展览确实是名师和高徒强强联合的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冯远老师把自己的创作思想贯彻在创作当中和学生的交流当中。这个画展的八个学员,风格跨度非常大。像王珂的画,基本功非常扎实,有光影的印象,轮廓线的勾线也非常好。杨晓刚在古典里有高雅,构图非常讲究。谭乃麟是古典一路的。另外,像李也青,很有想法,他的画中有西方立体派的东西,也有带轮廓的虚虚的东西,这点探索可以肯定。范志斌的画,当代水墨人物画的东西运用得非常好。李连志的画非常厚重。邹立颖有很写意的东西。还有李锛有官僚小品笔墨的韵味。这8个人在各自的风格里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近一百年,中国的人物画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怎样不完全被素描所拘束,冯老师强调素描造型要有形式意味,刘国辉老师讲素描转换,学了素描,怎么解决造型和写意的关系。写意应该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另外,今天的画展里面展现了很大的画,这体现了公共性,也是中国人物画走向未来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张道兴:参加这个展览听到很多理论家的讲话,很受教育。中国的艺术不好跟西方比,西方是按照分析思维走过来的,理性化、实验性走过来的,现在西方还走这条路,从具象到解剖一直到纯抽象。中国人一直走在意象性上,走在中间的状态,恐怕今后还得这么走下去。高研班,全国办了很多,我认为这个班的这个展览是有分量的。

[page]

李松:中国人物画在当代发展中是最有成就的。刘国辉先生和冯远先生的高研班都是攻坚的,会在当代美术发展中留下印迹的。办这个班有几个难点,一个是解决水墨语言的问题,写意画怎么走向现代,包括绘画语言的现代化、题材的深刻性。还有一个问题是解决形象的问题。我觉得刘国辉五四那幅画,在形象上很好,感觉是我们身边的人,感觉是五四时代的人。当代人物画在形象的处理上,有很多做得很好,也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发展。

陈绶祥:第一,我觉得冯远先生和张晓凌先生做了一件非常好的工作,如果我们按照过去所谓的写实主义的绘画来改变人物画,那必将是死路一条,你们使它绝处求生。第二,中国画的发展和画种没有关系,只不过人物画更明显一点。第三,这个展览我看到了很多同学在创作空间的历程,我更喜欢他们按各自意味画的某些小品,这更能看到他们本质的个性。同时,我想说,中国画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通过事和物来表现的,视事看物是完成中国画的基本要求;第二重是传神表情,这就涉及到内外的互相沟通;第三重是意和趣,这是对中国画更高一个级别的要求。我们大部分停在第一个层次上,所以通过姿势要表现神情意趣很难,要往上走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当代有很多人物画天才值得我们学,比如叶浅予、齐白石,比如关良、韩羽;新文人画中也有一些,比如徐乐乐,比如王孟奇。拦住我们前进的往往不是我们未知的,而多数是我们已知的。20世纪我们没有真正把中国基本的要素传统系统地学习,所以就没有传统的桎梏,拦住我们的反而是冯远要求打破的那个,我觉得这次打破得非常好,具有重要的意义。

罗世平:我谈两点,一个是对画展的,一个是对画的。画展的印象是,这是带着明确方向和问题的学术展。工作室的导师,是站在一个对中国人物画的前途和命运有忧患意识的高度上考虑问题的,同时又在创作当中有深切体会,将这样的思想贯穿到教学中,这个画展就体现出这个特点了。对于画展,我想到的问题有两个,一个问题是人物画风的风格化和样式化,风格化和人物画实际上是存在矛盾的,过早的风格化会与我们深入地体会人物的精神、把握人的本性和时代的特征相矛盾。第二个问题是造型能力和笔墨格调的问题。笔墨格调是中国画当中一个非常精彩的东西,不是有了造型能力,画就一定能达到一个高度,如果笔墨格调上不去,就不能达到中国画的高峰。我们现在的画走到这一步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