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外国人如何称呼中国的?由当时国家水平决定
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光辉灿烂的文明,随着中外交流的开展,外国人也不断接受着中国的文明。然而中国一词,它的本意并不是指代我们今天的这个国家,而是指古代的中原地区。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英文名字是“China”,同时也是表示“瓷器”的单词。那你知道是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或者说为什么叫中国“China”?
其实在从古至今的外国人那里,中国也不止有“China”这一个名字,其他的还有好几个。
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从古到今外国人是怎么称呼我们中国的。
China
关于“China”的来源。一种说法是:早在东汉明帝时期,我国先人就在昌南镇(也就是现在的江西景德镇)建造窑炉,烧制瓷器,经过东汉、三国两晋的发展,到了唐贞观年间,当地人根据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特点创造出青白瓷,凭借青白瓷的优良品质一时成为天下瓷都。后通过古丝绸之路,昌南瓷不断传入欧洲。当时的欧洲人还不会烧制瓷器,昌南瓷传入之后很快成为欧洲上流社会才可以拥有的奢侈品。就这样慢慢的欧洲人就以“昌南”的音译“china”作为瓷器和生产瓷器的“中国”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也就是“中国”了。
另一种说法是:明成祖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更是打通了中国向西的海上贸易线路,中国瓷器开始大批量的销往西方世界。这期间波斯商人成为中国和欧洲贸易的纽带,而波斯商人称中国的瓷器为“chini”。欧洲人从波斯商人那里买瓷器的同时也把这个词语继承过来,并把“chini”改为“china”。把生产瓷器的中国也称为了“China”。
其实不用纠结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可信。可以肯定的是:“China”指代中国与自古以来中国高超的陶瓷技艺是有直接联系的,它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之一。
支那
“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蔑称。但实际上“支那”起初并没有贬义的意思,支那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早的名字,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hina”一词,整个词在汉译佛经中很常见,音译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
据文献记载,“支那”是古代“秦”的发音,当时秦国离印度很近,有很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国力强盛,威震四方,用以表示中国一词的“支那”有敬畏,尊敬的意思。唐宋以来日本称中国“支那”同样也是带有敬畏之情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以后,“支那”一词在日本国内才逐渐变成了贬义。
震旦
一些发音不太标准的,加了波斯口音的印度人,还把中国叫做“震旦”,因为他们翻译“支那”一词的时候,加入了波斯语中的斯坦口音,也就成了“秦拿斯坦”。
梵文称中国为“Cinisthana”,在传入内地的佛经中译作“震旦”东晋翻译家帛尸黎密多罗曾指出:此名与支那皆为“秦”字的对音。《易经·说卦》解曰“震,东方也。”震旦,就是指:东方之光。相关的一些古印度佛经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就直接音译成了“震旦”,含有光明、广阔、土地广大的意思。现在除了一些佛学经典以外,中国的这一称呼在其他地方已经很少见了。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中国访问,梁启超为他取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汉名“竺震旦”,就来源于此。
契丹
契丹是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强大王朝,也是中世纪西方对中国的称呼。
由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国”(或称为“辽国”)全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了现在的东北、内蒙和新疆的部分地区,最重要的是囊括了“河西走廊”,国力的强盛使东西方贸易繁荣,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中亚、东欧地区都用“契丹”来指代遥远的东方王朝。后来,契丹一部分西迁中亚地区,又建立西辽,契丹一名因而从中亚传到俄罗斯及东欧一带,于是“契丹”一名扩大而指整个中国。
直到今天俄语中的“中国”发音也是“契丹”。
赛里斯
古希腊和古罗马称中国为“赛里斯”就是“丝国”的意思,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精美的丝织品跟瓷器一样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之后,很受西方国家的欢迎,于是中国就有了这个美丽的称呼,只不过这个叫法流传范围较小,在后世的史籍中也很少见。
唐家子/桃花石
东罗马帝国、阿拉伯诸国曾经称中国为“唐家子”或者“桃花石”。但是关于这一说法的来源却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跟唐朝有关,唐朝国力强盛,威名远播四方,中国就是“唐家子”了,这跟现在国外的“唐人”、“唐人街”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第二种说法是:唐朝的谐音就是“桃花石”所以直接翻译过来就叫“桃花石”了;还有第三种说法:南北朝时期,北朝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非常强大,占据河西走廊后对西方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而“桃花石”就是北魏皇帝“拓跋氏”的音译,所以就叫做“桃花石”。
由上可知,中国历史上出现强盛的王朝时,容易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外国人就会用这个王朝的名称指代中国。如果中国走向衰弱,本来具有褒义的词也会被赋予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