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大明首辅杨士奇是明朝五朝元老 见证了明朝走向盛世 杨士奇为什么能历经五朝 受到重用?

2022-05-19

杨士奇是明朝重臣,少时丧父,游学四方。先后历经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创造了大明王朝从政时间最长,实权最大的内阁大臣,影响了大明王朝的历史重大进程。杨士奇为何能历经五朝,受到重用?

杨士奇出生于江西凤凰台,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来继父也去世了,他便跟母亲相依为命,一边教学一边侍奉母亲。他是五朝元老,见证了明朝走向盛世,那么杨士奇历经了哪五朝呢?

朱允炆即位后,命大臣修撰《明太祖实录》,这项任务十分艰巨,需要许多有才之士相助,于是有人向朱允炆举荐了杨士奇。就这样,杨士奇进入翰林供职,成为当时的编纂官。杨士奇作为编纂官,并无机会参与朝堂政事,也因为如此,靖难之役并未波及到他。朱棣登基以后,处置了建文旧部,杨士奇便不算在内。

朱棣很是欣赏杨士奇的才华,不久就将他提拔进内阁,杨士奇也开始有机会参与机务。他很懂得为官之道,每次与朱棣商议完政事,他都不会对任何人提起,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

众所周知,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在外出征之时,就让杨士奇留下,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也是因为如此,杨士奇开始与太子结下深厚“友谊”。朱高炽欣赏杨士奇的才华,加上他本身喜爱文学,便常常请杨士奇为自己讲书。

杨士奇认为太子仁德,是未来君主的不二人选,但朱棣心中仍有犹豫。汉王和赵王不满大哥当太子,总是找机会陷害他。杨士奇知道朱棣开始生疑,便对他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后来朱棣听说汉王有夺嫡之心,他问了很多人,都不敢对他言明。只有杨士奇告诉他,大臣不敢议论汉王的事,不过汉王坚持不肯就藩,其中问题不言而明。朱棣经过考虑之后,便削除汉王两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

朱高炽一直敬重杨士奇,他即位后,晋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当朱高炽与大臣议事时,只要看见杨士奇走过来,都会先询问他的意见,再问其他人的看法。对于杨士奇的建议,朱高炽不无赞同。

每当朱高炽有错误的决定时,杨士奇总是坚持上奏,直到朱高炽反应过来为止。因此朱高炽总是说:“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于是又让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同时领三份俸禄,而杨士奇却主动辞去兵部尚书的俸禄。

朱高炽统治时期,明朝渐渐走向强盛,有大臣上书,建议歌颂太平盛世,众人皆赞同,唯独杨士奇觉得不妥。他认为经过靖难之役,很多百姓仍然存在温饱问题,如今更重要是休养生息。群臣听后皆感惭愧,朱高炽随即赐其玺书,以表彰其贤德忠贞。

朱高炽在临终前,命杨士奇为其书写遗诏,并召太子朱瞻基回来即位。朱瞻基即位后,命杨士奇修撰《明仁宗实录》。

有一天,朱瞻基对杨士奇说,太后告诉他,先帝在位时,只有杨士奇敢于直言进谏,才得以让先帝及时纠正错误。因此太后叮嘱他,也要多听杨士奇的忠言,饶恕其直言不讳。杨士奇听后倍感荣幸,但态度仍是很谦虚。

此后,朱瞻基对杨士奇更加信任,就连微服私访,都要特地去拜访杨士奇。对于杨士奇的赏赐,更是数不胜数。杨荣曾向朱瞻基揭杨士奇的短,杨士奇得知后,反而屡次替杨荣说好话。杨荣知道后很是惭愧,此后两人和睦相处,共同尽心辅佐皇帝。

朱瞻基去世时,太子朱祁镇才九岁,辅政的重任,就落到杨士奇等老臣身上。张太皇太后有令,凡事都要先经过“三杨”商议后,才能做出裁决。因此在正统初年,明朝的维护主要靠“三杨”的功劳。

正统四年,杨士奇请求致仕,可是没有得到批准。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王振视“三杨”为眼中钉。他派人诬陷杨荣,他趁机煽风点火,多亏杨士奇出面,杨荣才逃过一劫。然而没多久,杨荣就去世了,“三杨”势力有所衰减。

杨士奇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拥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即使王振想要对付他,也不是容易的事。然而他晚年却受儿子拖累,没等王振出手,名声就已经大减。

杨士奇的儿子杨稷仗势欺人,在外干出不少违法之事,御史相继弹劾杨稷。后来这些人,又把杨稷的罪名,全部加在杨士奇身上。朱祁镇知道后,下旨安慰杨士奇,还让他自行处理。杨士奇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论斩,以平息众怒。

之后,杨士奇主动告老还乡,皇帝应允。只是他失去儿子,名声又大为受损,很快便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享年八十岁。朱祁镇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贞”。

杨士奇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并且在洪熙时期成为了内阁首辅。同样是经历了靖难之役,为什么他没有像方孝孺那样,被朱棣处死呢?不仅没被处死,他还成为了内阁首辅,受到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爷孙三代人的重用。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他没有像方孝孺那样反对朱棣登基吗?当然不是。他能受到重用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学识渊博

杨士奇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的总编,后来他还主编了《文渊阁书目》,对目录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杨士奇的文学著作还有《秦对录》《历代名臣奏议》等,可见其文学造诣出类拔萃。

杨士奇的父亲去世的早,母亲就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个叫罗性的人,但罗性不喜欢杨士奇。为了改变贫寒的生活现状,杨士奇只能靠读书,来改变生活环境。寄人篱下的生活,反而使他形成了坚忍不拔、宽容严谨的品格。当年,建文帝打算修《明太祖实录》,并从社会上征集文人参加,这给了杨士奇进入仕途的机会。

由于他学问出众,翰林院编修王叔英推荐他进入了翰林院,做了编修官。不久吏部尚书张紞(dǎn)来翰林院检察编修时,发现杨士奇是个人才,便又把他提拔到了吴王府办事。朱棣登基后,把杨士奇选入了内阁,参与国家大事,并同时任命杨士奇为翰林院侍讲。一年后,朱棣又让他做了太子朱高炽的幕僚,成了太子的老师。

明仁宗时期,明仁宗提拔他成为了,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不久,他就成为了内阁首辅。明宣宗和明英宗时期,杨士奇仍然是朝廷的倚重。如若不是杨士奇学识渊博,是不可能得到几代皇帝重用的。

头脑灵活

杨士奇不仅有学问,头脑也很灵活。建文帝执政时期,杨士奇并没有参与朝廷的议事,也没有受到建文帝的重用,所以靖难之役时杨士奇并没有受到打击。朱棣登基后,想重用杨士奇,让他做了朱高炽的幕僚,但这也给杨士奇带来了麻烦。

汉王朱高煦为了和朱高炽争夺太子之位,攻击朱高炽的幕僚们,比如杨士奇、解缙等人。而解缙还被朱高煦陷害致死了。杨士奇因为头脑灵活而逃过了一劫。朱棣经常北伐蒙古,他出征时,指定太子朱高炽监国。朱棣北伐回京后,就问杨士奇朱高炽监国的情况。

杨士奇知道朱棣想了解朱高炽的治国能力,于是就说朱高炽很孝敬、很聪明、有错必改、颇有仁爱之心,不会辜负陛下的重托,朱棣听了很高兴。但汉王朱高煦却不高兴了,并在朱棣再次征伐蒙古时,进谗言挑拨朱高炽与朱棣的关系,朱棣对朱高炽产生了不满。

而当朱棣再次回京时,朱高炽迎驾晚了一点,朱棣竟然勃然大怒,把东宫的几个官员下狱了,杨士奇赶紧承担责,说都是他的错。朱棣便把杨士奇也下狱了,但不久又放了他。为什么把杨士奇放了?因为朱棣担心朱高炽心中不平而谋反。朱棣知道杨士奇是不会要朱高炽谋反的,所以就不追究他的责任了。

后来,朱棣听闻朱高煦图谋不轨,就找杨士奇问话,杨士奇说:“我们是侍奉东宫的,其他人不会和我们谈论汉王的事,汉王不愿就藩,要留守南京,请陛下要考察他的想法。”朱棣听后,就去了解情况,而且情况属实,于是削了朱高煦的兵权,要他去了乐安。

从以上几件事来看,杨士奇懂得说话的分寸,也了解皇帝一家子的心思。他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很委婉地提醒朱棣,让皇帝自己去考虑。他也没有直接批评朱棣,或者说朱高煦的不是,这就躲过了被陷害或被杀的祸事。正是因为他的头脑灵活,才保存了自己,也帮了太子朱高炽。

忠于职责

杨士奇在明仁宗时期成为了内阁首辅,很明显是他保护朱高炽有功。那么杨士奇为什么如此忠于朱高炽呢?他不是忠于朱高炽,而是忠于自己的职责。朱高炽还是太子时,杨士奇作为太子属官,帮朱高炽那是职责所在。

到了朱瞻基登基后,他便一心辅佐朱瞻基。这说明杨士奇一切从大局考虑,不管是谁做皇帝,他都尽心辅佐,因此仁宣之治也有杨士奇的功劳。明英宗登基时只有八岁,张太后还是要杨士奇辅政。这说明杨士奇工作能力强,否则不会一直被重视。

杨士奇为人正派,有文化又富有责任心,深得朝廷信赖。他辅政时期,明朝越来越强盛。后来杨士奇去世了,明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明朝前后的国力反差,也证明了杨士奇精明强干,品德卓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杨士奇自始至终都忠于自己的职责,所以才会被几代帝王重用。杨士奇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不仅办事能力强,而且还不用伤害别人。现代社会上,有一些人,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种人和杨士奇相比,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