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到底有多强大?魏国称霸战国百余年未逢对手 为什么却衰落到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公元前406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华夏大地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在战国250余年历史里,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战国初期的魏国到底有多强大?魏国最后是如何沦为二流国家的?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赵、韩﹑魏三家联合灭掉了智氏,三家分晋的局面基本形成。三家中赵氏获利最多,魏氏、韩氏得到的要少一些。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等到魏文侯执政后,任用上郡守李悝实行变法。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先强大起来的国家。
韩﹑赵两家发生了矛盾,要互相争斗,两国都来拉拢魏国,让其成为自身的盟友。魏文侯劝阻了赵、韩的内斗。赵、魏、韩三国紧邻,必须要和平相处,如果内斗,就会被拖在晋这个封闭的环境里,谁都无法发展。赵、魏、韩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有出路。对于魏文侯的联合发展策略,赵献侯与韩武子都表示同意。
由于赵氏在北,发展方向是北面;而韩氏在东,发展方向是南面的郑国。魏文侯则把发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国。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筑城,建造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秦军对魏国的入侵进行反击。经过几番较量,渡河的魏军占住了少梁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秦军一面围攻少梁的魏军,一面在黄河沿岸建造防御工事,阻止更多的魏军渡河。
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荐卫人吴起,魏文侯对吴起的指挥才能很欣赏,任命吴起为魏军攻击秦国的主将。吴起上任后,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军节节胜利。公元前413年,李悝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随后,吴起直扑秦国进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秦国举国震怖。如果吴起攻破郑,进入渭河平原,就等于控制了秦国的粮袋子,渭河平原是秦国的粮食基地。渭河平原无险可守,吴起可以向西一路平推,如入无人之境,兵临秦都雍,秦国就会有灭国的危险。吴起攻秦的目的是灭秦,这让秦人十分恐惧。
秦简公一方面调集重兵防守郑,一方面派遣使者请齐、楚出兵攻击魏国,减轻秦国的压力。齐宣公和楚简王见魏国的主力集中在西线攻秦,便向魏国的几块飞地进攻,连连得手。秦简公见齐、楚得手,便命令西河防线的秦军切断吴起的退路,与驻守郑的秦军夹攻吴起。
魏文侯对于齐、楚对魏国东方飞地的进攻,没有理睬,督促吴起继续攻秦。吴起在郑与秦军展开决战,魏军大胜。魏太子击趁秦军西河守军主力围攻吴起防守空虚之际,指挥黄河东岸的魏军渡河。太子击率军攻破了秦国西河防线的军事重镇繁庞,秦国的西河防线被魏军彻底突破了,大批的魏军进入秦国。
吴起指挥渡河的魏军对秦国在西河地区的军事据点进行清除,陆续占领了临晋、王城、元里、洛阴、合阳、阴晋等城。由于秦国的政治腐败,西河的百姓对秦君很失望,反而对军纪严明的魏军很欢迎。吴起把魏国的利民便民政策带到了西河,马上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支持,魏军在西河站住了脚。西河的秦国百姓很乐于为魏军服务,吴起在西河的兵员、给养得到了就地补充。吴起派出了一大批西河人进入秦国散布秦军战败、魏军仁义的言论,秦国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国内局势更加不稳了。秦简公命令国内一级警戒,严查来历不明之人,官吏都被武装起来,准备战斗。
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魏国的领土大大扩张。吴起向北还夺取了戎狄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设置了上郡。魏国又占领了陕,控制了西方与中原交通的黄金通道。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构筑防御工事。魏文侯在洛水的东岸修筑了一条长城,南端越过渭水与阴晋相连,北端到达雕阴城以西。
魏国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使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魏国独擅关东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垄断地位控制秦国同中原的交流,从中攫取暴利,秦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国却越来越富。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魏国由盛转衰是从魏惠王开始的。魏惠王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就是攻打同为三晋的赵韩两国,令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齐国趁机崛起。不过,魏惠王的各种决策跟当时具体的形势变化息息相关。很多人若是处于魏惠王的境地,恐怕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三晋联盟的裂痕,早被魏惠王他爸魏武侯埋下
三晋联盟始于晋国六卿执政时期。当年赵襄子策反了围攻晋阳城的魏桓子、韩康子,三家联手剿灭晋卿中最强的智氏家族,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此后魏赵韩三家长期结盟,经常合伙攻击老晋国的敌人。公元前400年,魏文侯组织三晋联军南征楚国,打得楚悼王毫无脾气。魏武侯在公元前378年发起灵丘之战,给刚即位的齐威王来了个下马威。在这几十年中,齐楚秦列强都被中原三晋打败过。
魏国率先变法,以武卒称霸诸侯。赵韩两国更像是抱霸主大腿的小弟。但随着三国不断扩张,矛盾也日趋激化。三晋的地盘本来就犬牙交错,从诸侯手中夺取的新地盘,让局面变得更复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魏国高层采取了两种解决办法。一个是通过交换领地来让自己的国土变成整块,另一个办法是在赵韩扶持自己的代理人。前者是三家灭智氏以来就有的老传统,后者则由魏武侯开启。
魏武侯元年,赵国的公子朝作乱失败,逃到了魏国。魏武侯决定出兵支持公子朝,让他成为魏国在赵国的代理人。然而事与愿违,魏军本想趁乱偷袭赵都邯郸,却被新君赵敬侯派兵击退。魏赵两国由此结下梁子。尽管两国后来两次联手攻齐,还跟韩国共灭晋君,但边境关系越来越紧张。
赵敬侯三年,齐魏交战,赵国派兵大败齐人。魏国却于次年在兔台击败赵军。因为赵国想吞并卫国,而行军道路必经过魏国领土。魏武侯不悦,就转而勾结齐国把赵国新建的边城夺走了。魏国不仅在东线的中原战场跟赵国抢地盘,还在西线占领了黄河沿岸的赵国重镇蔺县。此时赵敬侯已死,其子赵成侯记下了这笔仇。
魏国差点被赵韩联军灭掉
魏武侯去世那年,赵成侯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复仇良机。魏惠王刚坐上宝座,公中缓就发动叛乱。内战让魏国朝野分裂成两个阵营。韩懿侯本来与魏国没什么恩怨,却起了趁火打劫的念头。他邀请赵国联手攻魏,赵成侯二话不说就派出了精兵良将。赵韩联军突然加入战团,在浊泽大破魏军。魏惠王被联军包围,随时会被干掉,公中缓离国君的宝座只有一步之遥。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赵成侯打算除掉魏惠王,改立公中缓为魏王,在迫使魏国割让土地后收兵回国。韩懿侯却坚决反对。在他看来,杀魏王会被天下人视为暴行,迫使魏国割地也会被诸侯视为贪婪之举,应该把魏国分割成两个国家。按照赵成侯的方案,魏惠王必死无疑,赵韩两国能直接夺走大片土地,公中缓会成一个对赵韩俯首帖耳的魏王。按照韩懿侯的方案,魏惠王能活下来,但公中缓也能做王,俩人各得一半魏国。无论哪一种方案,都会让魏国沦为宋国、卫国那样的二流国家,失去位列战国七雄的资格。
俩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韩懿侯一怒之下决定撤兵,夜里不告而别。韩军的离开让包围圈洞门大开。赵成侯判断赵军无法独自灭魏,只好立即收兵回国。魏惠王意外地逃出生天,他立即集结人马击溃了落单的公中缓叛军,巩固了自己的王位。这场战争让魏惠王对赵国和韩国恨之入骨。第二年他出兵先后打败两国。此时恰逢秦献公大举东征,魏惠王为了保住河西地,暂时在西线与韩赵两国合作。
秦军在少梁之战中击败赵魏联军,俘虏魏太子与丞相公叔痤。不料,魏国突然跟秦国讲和,又对赵韩发动浍北之战。大破赵韩联军的魏军统帅,正是刚被释放回国的魏相公叔痤。
魏国的战略重心东迁,秦国在次要打击方向
浍北之战表明,魏惠王完全不信任三晋同盟,已经动了兼并赵韩的杀心。咄咄逼人的秦献公在少梁之战后不久就去世,魏惠王趁机着手新的战略布局。他逐步把首都从河东的安邑迁徙到中原的大梁。许多人以为魏国迁都大梁是为了躲避秦国兵锋。这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魏国高层早就想把战略重心放在东线的中原战场。
魏国的疆域比较微妙,和韩国一样地跨今天的河南省与山西省,而且都被黄河分为两段。韩国的上党郡把魏国领土分割成东西两大战区。西部战区以旧都安邑为政治中心,包括河东、河西、上郡三个地区;东部战区以新都大梁为政治中心,包括梁地与河内之地。魏文侯时期曾经借道赵国吞并中山国,但中山国死灰复燃,魏国也失去了这块飞地。除了灭中山之外,魏文侯和魏武侯更多以西部战区为中心进行扩张。
到了魏惠王时,西线没有多少扩张潜力了,如果不攻秦的话,只能去抢韩赵国的地盘。再看看魏国东部新都大梁的周边环境。东面的宋地与南面的楚国淮北地区都是富庶的大平原,西面紧挨着韩国新郑首都圈,东北挨着卫国和齐国济西地区,渡过黄河一路向北则能抵达赵国邯郸首都圈。魏国东部战区面向广阔的华北平原,扩张潜力巨大。若能占据整个中原之地,就有望将霸业升格为王业。因此,魏惠王把争霸中原放在第一位,把攻秦放在第二位。他迁都大梁的最初用意,正是为吞韩并赵大计奠定基础。
吞并赵韩先后失败
如果晋国不分裂成魏赵韩三国的话,秦国一定不会崛起,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将是晋国——这个观点在不少历史学家和爱好者中颇有市场。不同于那些缅怀老晋国的空想家,魏惠王是以实际行动来整合晋国的全部遗产。魏国毕竟有霸主的底子,很快从内乱中恢复实力。赵成侯察觉了危机,连忙与燕国、齐国和宋国会盟,企图借助诸侯之力来遏制魏国。
魏惠王意识到必须加快备战的步伐,派使者访秦。当时秦孝公忙着变法,需要安定的外部环境。秦魏两国在河西会盟,魏惠王顺势在东线发动灭赵之战。赵国的地盘并不比魏国小,但首都邯郸位于整个国家的东南角,又是平原地形。因此魏上将军庞涓的8万精兵很快包围了邯郸。经过一年激战,邯郸沦陷。
由于赵国存在邯郸、晋阳、代地三个政治中心,魏国无法一鼓作气灭赵。齐国孙膑、田忌直扑大梁,以围魏救赵之计消灭8万魏军。秦国也趁机袭击旧都安邑。魏国只好跟齐秦讲和,极不情愿地把邯郸归还赵国。大梁地势平坦,易攻难守,跟邯郸隔着黄河且相距较远。无论如何复盘,灭赵大计最终都会落入齐人的圈套。魏国君臣只好放弃灭赵,转而准备灭韩。
韩国开始了申不害变法,又与秦国结盟。魏惠王决定在韩国羽翼未丰时动手,发动了灭韩之战。新郑离大梁很近,就算齐军再来大梁,魏军主力也能迅速回援。魏国君臣满以为可以破解围魏救赵之计,结果丧师10万。从此以后,魏国再也没过一统三晋的念头。耐人寻味的是,赵国称霸后也没有尝试吞魏灭韩。就连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也只是在合纵抗秦时与两国结盟。
秦国比赵韩两国更难打
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很容易陷入两面受敌的窘境。魏惠王四处挑起战事,把地缘上的先天不足暴露无遗。但平心而论,他并非对此毫无察觉,所有的攻势都集中在东线,在西线一直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策略。这也恰好被秦孝公和商鞅充分利用,一打一个准。魏国若是集中力量先摆平秦国,将秦川沃野与关陇牛马尽数收入囊中,就能获得稳定的西部大后方,全力以赴地争霸中原了。魏惠王无视灭秦之利未必是短视,而是更现实的理由——畏难。
自从兵家亚圣吴起离魏后,魏军难以再西进一步。秦献公迁都栎阳,在边境修筑了多座城邑。魏国如果不拿出全力,无法跨越洛河灭秦。可这样一来,又与魏国东争中原的方针相悖。为此,魏惠王在大梁整军经武,伺机攻灭赵韩,同时又在河西与韩、赵结盟。他打算以三晋联军之力击溃秦国。不巧的是,长期客居魏国的秦献公熟悉魏军战法。
秦国总体上比魏国弱,但在关中战线有局部优势。秦献公三次跟三晋联军交锋,皆大获全胜,连魏太子和丞相都沦为俘虏……没有齐国援助,赵韩两国已经被魏国灭了。但无论是魏韩联军还是魏赵联军都没打赢过秦国。由此可见,秦国比赵韩更加难打。
总之,魏惠王不是没努力过,但他实在啃不动秦国。接二连三的失败让魏国朝野失去了灭秦的信心和耐心。魏河西军彻底转入战略守势,回避与秦军正面交锋。魏惠王干脆把西线的精锐都抽调到东线,企图先全力灭赵韩两国。他若统一了三晋,绝不会忘记报秦国三箭之仇。但事与愿违,劳而无功的灭国大战耗尽了魏国的精兵良将。魏惠王最终玩脱了,处处挨打,两头落空,魏国也从此沦为二流国家。
- 上一篇:历史悬念:成吉思汗被王妃咬掉生殖器而死?
- 下一篇:徐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