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到底有何高明?兵不血刃解决国内最大隐患 汉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诸侯为什么没有人能起来进行抵制?

2022-05-19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在封建社会的王朝里,权力都是伴随着阴谋诡计的,为了夺取政权,可以父子相残,兄弟相杀,而其中更是阴谋不断,但是有时候,阴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反而是阳谋,更直接明了的将问题给解决掉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推恩令这件事了。

当年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就开始了分封赏地,于是,在各地就有了一个个的藩王势力,严重的影响了皇帝的权力的集中。对此,之后的几个皇帝都在想着如何将那些人的权力再一次收回来。可以封赏容易收回难,虽然是皇帝,但是藩王那么多,如果一下子突然动了他们,很可能会使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甚至是引起造反。汉景帝时期,就是因为削藩,直接就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最后平定了,可是削藩也没有成功,还白白损耗了国力。

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达到了很严重的地步,诸侯势力不仅土地面积极为辽阔,而且实力雄厚,往往不听从朝廷的调遣。于是,主父偃就为汉武帝想到了一个计谋,那就是命令诸侯不再仅仅传位于嫡长子,对于那些次子、庶子等也要进行分封,不论几个儿子都要有封地,美其名曰“推恩令”。推恩令的理念其实是贾谊《治安策》思想的翻版。

结果当这个消息出来以后,举国欢腾!因为那些庶子数量相比于嫡长子来说可就太多了,虽然家族势力庞大,可是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只能干瞪眼,推恩令一下来,他们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庶子竟然也可以有封地了,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皇帝真是英明啊!

而诸侯王们却懵了,朝廷的目的他们再明白不过了,可是他们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这一点上,如果不同意,那些次子、庶子就会联合闹起来,把自己搞掉。如果同意了,自己的妻妾那么多,生出来的儿子就更多,那自己的土地就要被分割成几十块,这就相当于把一个拳头分为了几跟手指一样,不仅是权力被分开了,实力更是瞬间跌落。而这还没完,因为他们还会继续生儿子,然后再继续分下去。

就这样,推恩令实施后那些诸侯国开始不断变小在变小,形成了无数个小国,分到最后,他们的实力终于难以翻起大浪,都老老实实的了,权力再一次回到了皇帝的手里。这个计谋有多么可怕,我们都知道刘备,也是皇族后裔,可是就是因为这个推恩令,到他这里只能以卖草鞋为生了,可见它的影响有多么恐怖。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推恩令的高明之处,更好地了解其所包含的智慧并能有效借鉴。

朝廷及地方诸侯的势力比较:1、自汉高祖实行并行制以来,诸侯的势力一直都很强大。“汉初全国共计54郡,朝廷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汉初越1300余万人,王国编户180万,人口850余万”2、诸侯王拥有的实力大大强于朝廷,汉文帝时,就有淮南王的叛乱。景帝时更有七国叛乱。3、虽然景帝免掉了诸侯王的行政权,诸侯还是拥有广袤的土地,多数人口,以及拥有自己的军队。从上可以看出,其主要矛盾,即在于“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诸侯势力的内部矛盾:诸侯势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也有若干矛盾。主要集中在继承权的问题上:1、爵位的继承,只能给嫡长子。2、权力的继承,因嫡长子继承爵位,那么,所有的权力当然也由嫡长子继承,包括军队的指挥权,财政收入(租税)的分配权,王国事务的决策权。3、财产的继承,财产也是和爵位完全绑定,谁继承爵位,谁就拥有财产继承权。

而明显具有削弱诸侯目的之“推恩令”在实施时,阻力却并不大。究其原因:一,推恩令照顾了大多数没有继承权的非嫡长子的利益,能够获得他们的拥戴。二,推恩令并没有剥夺继承人的爵位,这在继承人看来,自己的蛋糕只是小了,并没有被夺走。三,在世的藩王看来,推恩令只是变动了即得利益的分配方式,对于即得利益而言,并没有减少。四,继承人的“一”变“多”,也将朝廷和地方间的矛盾,成功的转换成了各诸侯自己的家庭矛盾,朝廷成功“借势”。

朝廷通过推恩令达到的目的:而朝廷政权通过推恩令,并没有收回些什么,但却成功的将诸侯们“分势”,完成了由强变弱的转变,已达成了解决主要矛盾的目的。推恩令并不实际削藩,它是削藩的前奏。后来汉武帝用各种手段大幅削减了已经势单力薄的诸侯们的土地,比如刘备先祖的“酎金失侯”。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归纳出推恩令包含如下智慧:一、尽可能地兼顾各方面势力的利益,减少可能遇到的阻力。二、将一个大目标分成多阶段实施,有先有后。先“推恩”,当诸侯的势力削弱到一定程度时,再采用各种手段削藩。如果各诸侯的实力还是十分强大,就不能像汉武帝那样仅因为“酎金”品质不佳就削去百余人的侯位。三、能够分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问题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

终上所述,推恩令的妙处就在于:一旦下达了推恩令,各诸侯王执行不执行,这个诸侯国都要分裂或内乱,执行了推恩令老国王死后王国就分裂了,不执行推恩令,嫡长子高兴但也长久不了,因为老国王死后,其他的儿子们就会内斗自相残杀,搞不好最后这一系就会绝了,王国就被朝廷收回了,如果想后代安稳只有执行推恩令!任你割据一方,朝廷一纸“推恩令”,你的势力“大变小、小变无”你的小儿子们还得感激我,心甘情愿的帮助我的政策实施,真是妙到了极点!

让人疑惑的是,任何人都能看出汉武帝法令的真实目的,却没有人敢站出来进行反对。这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其实,汉武帝敢于宣布推恩令,就是吃准了当时的诸侯们已经不敢反抗他的长安朝廷。否则,颁布类似的措施就等于逼着诸侯发动一次类似七国之乱的叛变。而且因为推恩令是针对天下所有诸侯的,所以可能闹的更大而难以收场。但汉武帝时期的地方诸侯,实在已经没有了汉初的实力。

自刘邦建立汉朝,新帝国就一直在西周模式和大秦模式之间来回摇摆。一方面是秦朝的灭亡过程,让刘邦不能无视当时还有很大影响力的先秦地方贵族残余。另一方面则是他和他的继承人都希望在权力上,向秦始皇的理想靠拢。所以,就有了汉初的奇怪格局。一个占据帝国半壁江山的皇帝直属区域,一大片相加起来等于另外半个帝国的众多诸侯封地。其中既有最后的先秦诸侯后裔,也有跟随刘邦建功立业的老臣,以及越来越多的刘氏子孙。

当然,这种平衡要维持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七国之乱的爆发,就是汉朝中央势力对地方诸侯势力挤压的结果。而且这次叛乱的七个诸侯,实际上都是刘邦那代人的直系子孙。至于连家族成员都不是异姓王,早就在刘邦和吕后的不断清洗下灭绝。这又让原本的地方势力,都开始寻找刘姓王爷来做自己的利益总代理,间接激化了长安与关东各诸侯的矛盾。

不过,从七国之乱的进程也可以看出,诸侯国至少在汉景帝的时代就已经不再具有联手抗衡长安方面的能力。当时最具实力的诸侯,除了带头作乱的吴国外,就是同属于中央王室的梁王。而就是这个作为中央与地方势力缓冲的梁国,也在汉武帝时代被彻底取消吞并。所以诸侯们自然是愈发削弱,而汉武帝手里的资源是日益增多。

此外,汉朝皇帝在自己的直属区域内推行秦制,所以往往依靠压榨百姓、商人和地主,获得远高于诸侯在各自封国内所能汲取的税赋比例。这也让皇帝可以供养更多的精锐部队,并从各地抽调精干的士兵到自己的直属部队里服役。诸侯王显然不可能在越来越小的土地内做到这些。在七国之乱后,双方的军事实力差距就进一步拉大了。

最后,汉武帝时代的诸侯国内部,已经不再由诸侯王自己所控制。从七国之乱后开始,汉朝中央就逐步派遣流官到地方上任职。他们取代了原本的诸侯王和地方派大族代表,成为地方封国里的实际管理者和控制人。所以,汉武帝要搞推恩令就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可言。诸侯王本身也只是一个挂职的封国所有者,对领地内的军政事物已没有太大的话语权可言。

但很多人受历史教科书的影响,认为汉朝压制和瓦解地方封国是靠汉武帝的推恩令才做到的。殊不知在汉武帝之前的几代人,都在做着真正的基础性工作。否则,根本没有汉武帝舒舒服服发布此类法令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