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我怕别人厌”
陈逸飞是上海油画家,他30岁以前的早期作品《攻占总统府》(与魏景山合作)、《保卫黄河》、《踱步》等,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绘画,显示了画家很高的造型能力和丰富才情,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地位。然而真正使他出名的是1985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一幅油画《家乡的回忆DD双桥》当作礼品送给邓小平。这幅画让全中国人知道了陈逸飞,也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个江南水乡周庄。今天只要去周庄,就会看到陈逸飞画双桥的那个位置上,永远有人在写生,但是陈逸飞只有一个。
陈逸飞是完美主义者,办事认真,画画认真。他在上海油画雕塑院搞创作时,素描稿都画得非常扎实,用作背景的道具一定要亲自看过画下。有一次画工人搬运水泥管的劳动场面,别人劝他到工地看看,但他执意要把粗水泥管搬到画室现场,找准角度画成素描稿。为了画好一面红旗,他借来了一台鼓风机,将红旗吹起来,反反复复地看红旗飘扬的效果。为了画渔民,他去海边体验生活。由于细节观察得很具体,所以画的人物有血有肉,画面生动优美。他创作的《黄河颂》,画了一个八路军战士在长城上站岗,脚下是流动的黄河,非常抒情,很有诗意。
陈逸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从小进的是极具老上海特色的教会学校,又长时间住在外滩附近最能显现这座城市特色的地段。是上海,使他在很不正常的时代氛围中打下良好的艺术基础成为可能。上海,讲宽容,讲怀旧,讲唯美,讲平静,讲那种既高贵又平民的精神风味,讲那种来自历史又不执著历史的放松姿态。上海,使陈逸飞具有学院派的端庄,温文尔雅,宽容和平易近人,善良和荣辱不惊。他曾经对余秋雨说:“我怕别人厌,不能老一套,不能靠惯性,靠惯性总会停在荒山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因此要自己加煤,多走一点路程,多闪几次光亮。”又说:“我一直乐观,一直兴奋,遇到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就像旅游,晴天固然好,突然下雨了也别有一番风味。如果一下雨就抱怨,一路玩不好,何苦呢?”
还有一件事也非常能说明陈逸飞的为人品格。2002年春天,陈逸飞应山东新闻媒体邀请到济南演讲,题目是《视觉艺术之美》。陈逸飞认为,我们不能要求国人都是画家,但是让懂一些画的人、懂美的人渐渐多起来,这样的“准画家”基数一大,到下一代,我们国家出大画家的机会就多了。因此他提倡大美术、大视觉的概念。
因为报纸作了预告,仅能容纳千人的礼堂拥进了2000余人,陈逸飞神采飞扬地讲了两小时。结束时,汹涌的人群使他无法离开,无数本笔记要他签名。当天傍晚离开济南时,主办方将厚厚一叠“讲课费”再次送给陈逸飞,双方发生了长时间的“推搡”,弄得脸红耳赤。事实上,陈逸飞已经拒绝过一次。这次对方硬将钱款塞到了拉杆箱内。陈逸飞再次拿了出来,正色地宣布:“希望你们不要打破我做事的原则!再说,这是我首次来山东,礼仪之邦,算是我和山东结个缘吧!”看对方遗憾,陈逸飞忽然说:“这样吧,我喜欢山东的高庄大馒头,你们送我馒头,我来者不拒!”结果,对方送了他两大塑料袋的高庄馒头,褐白两色,一为高粱粉质地,一为小麦粉质地。
陈逸飞去世后,泰康路艺术街艺术总监说了一段话,耐人寻味,可以作为我介绍陈逸飞的小结。他说:陈逸飞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上海人,谦逊和善,彬彬有礼,从不轻易批评人,更不会恶意攻击别人,反而是别人常常拿他说事,而他总能从容对待,一笑置之。其实他什么事也不必做,就躲在工作室里画画好了,也够他吃一辈子了。是的,有人说他总想得很多,这是误解、曲解了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