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加不加税?——崇祯皇帝的治理难题

2022-05-19

从历史上看,一个朝廷要是混过了百年,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绩优股”,无论是合法性还是正统性都急剧飙升,这会要想把自己折腾没了,普遍得从三个方面上去找原因。

一是经济基础不中了,具体来说就是王朝承平日久,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甚至形成了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老百姓越过越苦,哪怕为了自己的肚子,也不好继续投朝廷的赞成票,长此以往自然是要出问题的。

二是国家治理能力下降,具体来说就是朝廷治理天下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效果却越来越差了。比如明初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能把数百万山西老百姓搬来搬去,留下了“大槐树”的故事;他儿子明成祖朱棣也能组织五次蒙古大漠观光团和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不过,等到崇祯这个倒霉蛋登基时,朝廷已经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了,而且也搞不到钱,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公司既没啥营销业绩,也没法取得融资,不倒闭还等啥呢?

三是外部对手竞争,具体来说就是“敌国外患”,比如明朝边上有个建州女真,后来做大做强,成功入关,把明王朝朱家董事会成员都搞光了。

通过复盘,我们大概可以看到,明王朝运转到万历后期,确实已经出现了以上三个问题,至于解决办法,我们不妨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入手,设想一下,权当娱乐。

首先是经济基础的问题。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就是地主豪绅,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你让由地主豪绅组成的官僚集团去打土豪、分田地,怎么可能?不过办法也不是没有,比如万历前中期土地兼并也很剧烈,可老百姓活得还不错,至少过得下去,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已经在不自觉中进入了全球贸易、金融体系,前者如西方殖民者的“马尼拉帆船贸易”,后者如明朝内部的“一条鞭法”改革,外界货币资源的输入使明朝国内经济呈现出“过热”现象,老百姓们借这个东风,搞搞副业、混口饭吃还是不成问题的。

但自17世纪初起,美洲白银产量不断下降,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明王朝也不例外,尽管当时的士大夫还未必能察觉到海外变化,但也敏感地意识到白银价格正在上涨,而这对需要用铜钱兑换银两再交税的老百姓来说,是极不友好的。那明朝皇帝能不能用金融手段平抑市价?当然不能,大明宝钞都被玩坏了,只能硬扛通缩,结果就没扛过去,你说这能怪万历、崇祯吗?

综上所述,王朝灭亡本质是个治理问题,而如果拨开治理问题的外壳,露出的是财政问题,这两大问题都是秦皇汉武复生也搞不定的,能怪万历和崇祯吗?他们也算是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