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1.5万条红军标语,是此人带錾字队刻下的,他一生传奇
(左一刘瑞龙)
刘瑞龙是我们党早期的、为数不多高级知识分子,文武兼备,胆略超群。他一生戎马倥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且笔耕不辍,是一位很有传奇性的人物。
刘瑞龙是江苏南通人,是南通师范学校的高材生。在学校时秘密入团,17岁时在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中入党,随后担任党组织书记,在南通海门仇家园曾主持召开5000人的群众大会,建立南通东乡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1930年,年仅20岁的刘瑞龙以江苏省委委员,通、区特委书记的身份与何坤、李超时等人一起创建和领导了红14军。红14军活跃在江海平原,地跨通、海、如、泰等8县,达到2000人之多,奋战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他写了《农民歌》,揭露地主豪绅残酷剥削农民的本质。
最后,红14军失败。他成为红14军干部中仅存的三人之一。
1932年10月,中央征求他的意见,一是送他去苏联留学,一是调去东北工作,要他考虑。当时能出国深造,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当然很乐意去,但想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多少好同志牺牲了,国内斗争正需要人,他毅然选择了去东北。12月,红四方面军到达川北,中央又决定他去川陕工作,他立即动身西去川陕。
他先担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长,后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在西路军中,三过雪山,两过草地。
长征途中,他领导錾字队在天然岩石、房屋阶条、牌坊、石碑上篆刻下1.5万余条红军标语,负责“赤化全川”。那些简洁、明快、醒的标语,不仅激发了同志们的斗志,更令敌人闻之丧胆。不少标语至今还留存川陕地区,成为一道道红色风景。
在红军时期,刘瑞龙写下了许多启发人民觉悟、规范干部和军队行动、震慑敌人魂魄的佳作,如《藏区十要十不要》、《回区十要不要》、《冬晨过夹金》等,这些文字如军号战鼓,激励将士奋勇杀敌。
1936年10月,刘瑞龙参加西路军远征。西路军苦战三个多月,在祁连山战败,刘瑞龙也被敌人骑兵冲散,在红瓦寺附近的森林里,遇到搜山的民团被捕,最后被关押在甘肃张掖县县看守所,同时押往看守所的还有魏传统、惠子明等8名红军干部。在狱中,刘瑞龙化名李占魁,自称在家是教书先生,后在红军当连里的文书。其他人也都伪造了名字,隐瞒了身份。
1937年抗战开始,谢觉哉代表党中央驻兰州,后来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营救西路军被俘、失散人员。一次,女红军王定国获悉县监狱关押着一些红军,对国民党张掖县长马鹤年说:“我有个舅舅姓李,不知是不是关在里面?”立即向党支部作汇报。
党支部决定派王定国等4位同志去探监。
他们来到监狱时,看守高声喊道: “你们谁姓李?出来,有人探监!”
王定国并不知道监狱里有姓李的,唯恐对不上号,正在担心。化名李占魁的刘瑞龙出来了。他拖着沉重的脚镣,又黑又瘦,头发蓬乱,衣着褴褛。王定国原在西路军总政治部工作,认识刘瑞龙,想不到几个月不见,他成了这个样子,一阵辛酸,扑到窗口,大声呼喊: “舅舅!”眼泪流满了地。
她呜咽着对刘瑞龙说:“妈妈好想你,到处找你呀!”
刘瑞龙明白她的话,说:“这里共关着我们一起的8个人,大家精神都很好,就是天天吃不饱,体质很弱。你和老家联系上,我相信家里会救我们出去的。”
王定国不住地点头。从此这个“外甥女”经常去看望“舅舅”,直到刘瑞龙出狱回到延安。直到解放以后,王定国每次去看望刘瑞龙,仍亲切地叫“舅舅”。
新中国成立后,刘瑞龙担任农业部副部长,由于知识渊博,还兼任北京农业学院的教授。
“文化大革命”中,刘瑞龙遭到残酷迫害,被关押五年之久。在上海的监狱中,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对党毫无怨言,并且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著作。为此,他重新通读《资本论》,写出30多万字读书笔记。还详细写出《农业‘八字宪法’浅说》和《回忆红14军》提纲,回顾总结了建国以来农村经济建设的经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农业论著。
这些文字都是他用俊秀的小楷写在一张张破烂的烟盒纸上。
而这些烟盒纸,是他利用放风时间,从垃圾堆里捡过来的。
他出狱后,没对子女们说过一句监狱里的生活和如何过来。他的子女从他带出来的行李中,发现他的衣服裤子已经十分破旧了,但都补得平平整整,有一件衣服竟然织补了240多块补丁,然后问父亲: “这些补丁你是如何织成的吗?”
他笑着让孩子们猜。
孩子们猜不出。
他就拿出几根用鸡翅膀骨磨成的小针,针上的小眼是他用窗纱的铁丝一点一点钻出来的,告诉说。这是他把别人丢弃的破袜子拆出线来,再沿着布的纹理,一针一线把衣服、裤子上的破洞织补好。
刘瑞龙是一个认真、勤奋的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习惯于调查研究,根据大量第一手材料,确定工作方针。他的小本子之多是出名的,字迹工整,全是蝇头小楷分类记载着各种实际情况,是党内有名的知识分子。(陈冠任原创,禁止转载复制和改编)
(刘瑞龙的女儿延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