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他说了五个字,主考官大吃一惊,便让72岁的他高中状元

2022-05-19

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开创了阶层的晋升途径,也让天下读书人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拼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更重要的是,它为历朝历代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大大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学而优则仕,孔子的这句话,不管理解为学习有余力就可做官,还是学业优良就可做官,都像至理名言一样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

自隋炀帝开创科举制以来,科举考试成为历代统治者从读书人中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历经隋末战乱后,唐代成为科举的发展和革新期,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从考场中鱼贯而出时,曾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唐代,有名有姓的状元共一百四十一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当属尹枢。在科举的道路上,尹枢不折不挠的精神可与清代屡试不第的蒲松龄相媲美,蒲松龄考了一辈子,到七十二岁时才勉强混了个岁贡生;同蒲松龄相比,尹枢的命运要好得多,七十二岁时中得状元。

尹枢是四川阆中人,生于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状元。尹枢能高中状元,与当时的主考官杜黄裳有很大关系。杜黄裳是个“有王佐大略”的良臣,德宗时担任侍御史、礼部侍郎,因受到奸臣兼权臣裴延龄排挤打压,十年没有升迁。于公于私,杜黄裳对祸国殃民的奸臣恨之入骨。

贞元七年(791)辛未科,杜黄裳有幸成为主考官,五百名举人参加科举考试。经过贴经、诗赋、试策三轮考试,尹枢、令狐楚、林藻等三十人入围进士。由于杜黄裳是第一次主考,既无经验,又很紧张,在对三十名进士进行最后排名时犯了难。尽管他苦想“选才公允之策”,一时半会儿仍理不出头绪来。

既能不负重托,又能选拔良材,既要对得起良心,又要对得起考生,这四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为了没有瑕疵、不留遗憾地完成主考任务,杜黄裳想到了集思广益。为此,杜黄裳说,“俾为社稷求栋梁,诸学士皆一时英俊,奈无人相救”,言外之意是众考生都很优秀,想请大家帮着确定此次科考的最终名次。

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胆想法!为了堂堂正正地选拔优秀人才,身为主考官的杜黄裳豁出去了,众考生也听得目瞪口呆,“时人策五百余人,相顾而已”,没人敢跳出来吃这个螃蟹。现场沉默良久,鸦雀无声,这时尹枢站了出来,表示可以做这件事。瞬间,这位七十二岁的资深考生成了焦点人物。

杜黄裳对尹枢早有耳闻,知道他是个真才实学之人,考试前曾微服私访过他,当问及参加科考的众考生时,尹枢回答得头头是道,且很恭敬谨慎,给杜黄裳留下了很好很深刻的印象。此时,尹枢主动出来帮忙,正合杜黄裳之意。

排名工作进行地很顺利,自始至终,尹枢如行云流水,非常从容,“因命卷帘,授以纸笔,枢援豪斯须而就。每扎一人,则抗声斥其姓名”,尹枢根据各位考生答卷的文采、观点、思想、建议,逐一分析点评,然后确定名次,宣布姓名。众考生无不心悦诚服,都认为这个老头办事很公道,纷纷点赞。

三十名进士,从第三十名到第二名,均已确定,唯独“状头”的位置还空着。谁有资格做状元?尹枢毫无愧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杜黄裳大吃一惊,然而细想,尹枢能把众考生的答卷点评得头头是道,其才华决不在众人之下,而且有胆识,有担当,有自信,有魄力,第一名非他莫属。就这样,通过毛遂自荐,尹枢成为辛未科状元。尹枢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状元。

此事一出,朝野轰动,皇帝表示认可。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也专门作诗《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兰。宝器金罍重,清音玉佩寒。贡文齐受宠,献礼两承欢。鞍马并汾地,争迎陆与潘。”尹枢的事迹,《唐摭言》《太平广记》《闽川名士传》均有记载。二十二年后,尹枢之弟尹极在元和八年(813年)癸巳科也高中状元,兄弟二人成就佳话。(刘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