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千古功过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他是卖国贼民族罪人?

2022-05-19

说起李鸿章,古今中外有很多不同的评价,赞扬他的如梁启超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人物”,贬低他的则多以“卖国贼”三字以蔽之。其实,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无奈,远远不是这些评价可以概括的。

作为晚清的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有人用八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但是,上层的把控,中层的执行不力,下层的根本不明所以,洋务运动根本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根基,对当时的中国而言,简单的师夷长技里的表面技术的学习,并不足以改变整个国家的颓势。洋务运动举办的轰轰烈烈,在军事和经济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改革的不彻底终究还是导致了洋务运动最终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一时把李鸿章推上了风口浪尖,质疑他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是,真正使李鸿章名声扫地的却是甲午战败,并且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这种莫名其妙的溃败方式,让李鸿章比谁都苦涩,比谁都委屈,也比谁都愤懑。他的朋友吴汝纶曾经回忆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战败的清政府不得已接受日本的不平等条约,表示要清政府赔款和承认朝鲜独立,而且要求割地。慈禧气急败坏,满朝的王公大臣也是义愤填膺,但是谈到具体要怎么做,谁去和日本谈判,却全都顾左右而言他。谁都知道这件事不容易解决,都不想背上“卖国贼”的名声遗臭万年。关键时候,还是只有李鸿章挺身而出,带着满身的屈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果然,国人声讨:“卖国贼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签订马关条约以后的李鸿章,话变得越来越少,时常望着白云苍狗叹气,后来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再次失败,李鸿章得知这一消息,老泪纵横,说:“内乱如何得止?如何得止?”向来冷静铁血的李鸿章失态了,但是慈禧的一纸任命:“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经过谈判,李鸿章和联军签订了“议和大纲”,但是联军还是咄咄逼人,必须把赔款数目定下来,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是身心俱疲,但还是尽量撑着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 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再一次签订了丧权辱国《辛丑条约》的李鸿章,悲痛欲绝,站都站不稳,回来后大口大口的吐血,生命走到了尽头,

他一生致力于富国图强,到了生命的边缘阶段,接受的却是屈辱丧国的割地赔款,临终前的李鸿章,估计是一腔悲愤无人说。

很多人把李鸿章是卖国贼,诚然,他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一次一次的把中国的尊严放在列强脚底下踩,但是,我们以公正的眼光来看,在当时败局已定无可避免的情况下,能够站出来担当这个卖国的名声并且努力将赔偿尽可能的减至最低的李鸿章,虽然有过,但是不是至少也比那些既无救国之举也无担当勇气,只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有担当的多?

还珠订阅小d杂谈,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文/小d :小d杂谈

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