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位时有什么作为?学者:军事才能比孙承宗袁崇焕还要强!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帝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位时有什么作为?学者:军事才能比孙承宗袁崇焕还要强!
公元1620年,对于大明王朝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就换了两回皇帝,先是万历皇帝驾崩,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不到一个月却暴毙身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时年十六岁的朱由校被东林党匆匆推上了皇位。
都说他酷爱木匠活?有没有人想过一位皇孙,是如何接触到这些?原因是他的爷爷万历皇帝一直都是想让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做太子,他爸为了明哲保身不让他学习,以此来减少因为文字方面的祸端。为了打发生活上的无聊,朱由校接触了木工活,并迷恋上了这门技术活;但是也埋下了祸端,结果就是后来登上皇位但是却在文化上面一直不过关。
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朱由校不是傻子,道理还是懂得。他爸爸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暴毙,正直壮年突然横死,除了几个替罪羊被处死,到最后连一个官方的调查结果都没有,竟成了一桩迷案。他从这件事明白了一个道理,根本没有人关心皇帝死活,朝廷那群大臣只需要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而已,其余都不重要。这也是明末皇权削弱的一个重要表现,假想你是朱由校,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像父亲一样不明不白的死去?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能活下去!
朱由校在位期间正值明末动乱。满洲女真在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不断进犯辽东,在与明朝的战争中节节胜利。在朝廷内部党争日益激烈,由于在朱由校登基上立下大功的东林党声势日涨,逐步掌握朝廷大权,但随着在辽东的失利,一股不满东林党的势力逐渐聚拢在宦官魏忠贤周围与东林党展开激烈的斗争。
当时的辽东地区,后金已经对明朝虎视眈眈了。这时候的朱由校没有坐以待毙,与大臣们商议应对策略。袁崇焕上了一份奏折,认为只要在辽东大兴屯田筑城就可以打败后金。面对这样的奏折朱由校是非常谨慎的。
当时朱由校给袁崇焕回复的奏折中,出现了六个问题:“但向后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这六个问题都是朱由校必须面对的。袁崇焕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就不一样了。后金多次进犯辽西走廊,破坏屯田,抢夺粮食,袁崇焕的这个想法极有可能是为后金进行了囤粮。以后的事实证明,朱由校的看法没有一点错误。
其次,当时朝廷内部魏忠贤和叶向高的冲突逐渐白热化。面对东林党,魏忠贤的能力不足以应对。如何处理魏忠贤与叶向高的关系,朱由校必须要拿捏好,否则明朝就会出现大问题。面对魏忠贤的势力不断扩大,叶向高向朱由校举报魏忠贤,结果朱由校回复叶向高:“举朝轰然,殊非国体,卿与廷臣不同,宜急调剂,释诸臣之疑。”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叶向高的职责是调解大臣与司礼监的矛盾,不是要弹劾魏忠贤。这时候的魏忠贤平安无事,这就让党争之间得到了平衡。
朱由校作为一位皇帝,也许称不上文治武功。如果把他看作一个普通人,他身上其实也有许多闪光点,比如他在木工和建筑都颇有研究,他造出来的东西都精妙绝伦,若是放在现在,也许也可被叫做一代大师。即使作为一位皇帝看待,他重用魏忠贤,尽管人们多议论其昏庸,但不得不说,魏忠贤确实与东林党形成了制衡,有利于制约东林党的势力;他还提拔重用登莱抚臣袁可立等将领来抵御后金的侵略。尽管朱由校自己比较优柔寡断,东林党也一直对朝政指手画脚,但在对外战争方面还算比较强硬。
天启四年,毛文龙发来一份情报,声称后金和蒙古勾结,存在绕过蓟镇攻入关内的可能,希望朝廷严加防范。对此,朱由校高度重视,立即做了详细安排。
《明实录·明熹宗宝训》:朕思奴酋所谋,其志不小,更甚于昔也,倘以假道长驱,为害非浅,是以朕不无东顾之忧。卿等传示兵部,作速马上差人前去传与枢辅,总督镇巡,当详计塘报,作何料理?作何策应?筹度周全,务保无虞。
20岁的朱由检,对努尔哈赤认识非常深刻,“其志不小,更甚于昔也”,认为他很可能绕道攻入关内。所以,立即命令兵部传讯各部总督镇巡,而且还有“作何料理?作何策应?筹度周全,务保无虞”,显示出朱由校较高的军事水平。
除此之外,朱由检还要求沿途东征将士,“俱要仔细防御”,防守隘口的将官“昼夜不时防守”,以及防止“奸细夹带情形”。最后,朱由校还要求确保辽东军饷、毛文龙东江镇的后勤补给充足,“详确毛帅,如果缺粮乏器真情,并拨船及应用器械,一并速发解去军前应用,不得迟滞,有误军机,责有所归”。
可以说,朱由校对局势认识很清楚,安排的非常仔细,可谓滴水不漏。如果后来崇祯能够这么安排,又岂有清军五次绕过蓟镇入关劫掠?
然而,孙承宗的回答却是“奴狡而计稳,必不出此”,认为努尔哈赤狡猾但求稳,肯定不会绕过蓟镇攻入关内。两相对照来看,朱由校军事嗅觉的确要高于孙承宗。
天启六年,袁崇焕上书声称,依靠关外修城屯田,就足以让后金不战而降,即便后金不降,我也必然会擒获努尔哈赤。《明熹宗实录》记载:“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
这里就看出天启皇帝与崇祯皇帝的区别了,崇祯皇帝会相信袁崇焕,但天启皇帝却提出一系列质疑,怼的袁崇焕哑口无言。
《明熹宗实录》:向以防守方殷,故着从容议行。但向后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这本内说,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诸臣诸不乐闻。 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按照袁崇焕修城屯田之策,朱由校提出六个问题,指出“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就是别轻谈说空话,而要拿出具体的处置办法出来。最关键的是,朱由校脑袋非常清醒,认为“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努尔哈赤不会投降,而且想要取胜就必须战斗,“胜无轻谈也”,因此要“蹈实而做,需时而动”。事实证明天启是正确的,筑成推进的结果有目共睹。
学者杜车别认为:在军事问题上,天启的见识比袁崇焕和孙承宗要高明。虽然这一结论未必100%正确,但从以上三段记载来看,未必没有道理。可见,天启二年之后,努尔哈赤势力不断退缩,既非朱由校运气好,也非魏忠贤“英明”,其中应该有不少朱由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