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灭东突厥之战是华夏军人摒弃仇怨 共同打响民族再度崛起的一战 攻灭东突厥对李世民有多重要?天可汗都只是虚名
公元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这是华夏民族历史上,又一次热血澎湃的征战,不仅仅是要战胜一个欠下累累血债的强敌,更要吹响一个民族历经苦难战乱后,再次崛起于世界的号角!
唐贞观三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大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颉利可汗带领数万人欲逃过碛口,遭到李绩军的拦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这是华夏民族历史上,又一次热血澎湃的征战,不仅仅是要战胜一个欠下累累血债的强敌,更要吹响一个民族历经苦难战乱后,再次崛起于世界的号角!这场战争的意义有多大?就要说说这个顽强凶残的敌人:东突厥!
东突厥作为一个长期骚扰中原的游牧国家,东突厥跟华夏民族之间,欠下的血债,数不清楚。甚至在苦难的隋朝农民战争起,东突厥野心勃勃的扶持了几个北方的国家政权,导致了这场惨烈内战的旷日持久。
而在之后的大唐准备统一南北地区,开始艰难的休养生息时,却又是遭到东突厥的暴烈南侵事情,给艰难复苏的中国华夏民族,再次带来了巨大的悲惨重创。
从唐高祖李渊那个时期起,唐朝的军队在各大战场上,就不停的遭受到东突厥的打杀,以步兵为主的中国华夏军队,在面对拥有强大技术和先进战法的突厥士兵,一度到了苦不堪言的挨打的地步。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来说,东突厥就意味着一种耻辱。这位年轻的皇帝尴尬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正准备施展自己的雄心抱负打造第一强国的时候,就惨遭东突厥的突袭,大唐的军队,在面对强大的突厥军队几乎溃不成军,一直被突厥兵追着打回了老家。
幸亏李世民临危不乱,在渭水河边怒斥突厥背弃盟约,又鼓励大唐将士浴血奋战,终于顶住东突厥的进攻,这才使突厥收兵,收下大唐大笔金银财宝后最后潇洒的撤军!
只要经历战争的子民不管是大臣还是百姓都很明白,东突厥的这次退兵并不是长久的办法,这只是一次短暂的休战。东突厥势必会卷土重来,东突厥的士兵就像是头狼,饿狼是喂不饱的。想要太平盛世,就得把饿狼杀掉。
在东突厥离开长安的时候,李世民望着他们的背影,就暗暗的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此刻的屈辱,就为未来某一刻的雪耻!小编认为不要小看华夏子民,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展开。
三年后,大唐军队,可以出世了。这三年里,大唐励精图治,尤其是军事装备,更是拼命的训练。贞观三年里,东突厥遭受雪灾,正是内部混乱的时机。
准备了三年的大唐军队出发了,不战胜突厥军队,大唐的边患就不可能根除,大唐百姓,不可能真正快乐生活,这一场出征,已不再是效忠于某一个人,而是为了捍卫华夏民族历经苦难,终于博得的重生机会。突厥,不能把它夺走!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军集齐众多能将。大唐王朝血战到底的内战死仇, 此时此刻这些军人,放弃了往日一切的恩怨,这次只为自己国家而战,他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消灭突厥。
之后的几场战事里面,一直被人看不起瞧不起的唐朝军队,这次,这次如电光火石一般,快速拿下阴山,酣畅淋漓吊打突厥,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悉数将突厥军队的士兵打的溃不成军,抓获突厥士兵数十万人,抓获的俘虏里面还是东突厥的统治者。昔日的强国,就是这样被惨遭碾压,乖乖接受了灭亡的命运。
一战灭其国,千百年来,中原王朝在打击北方游牧民族时从未创造过此等奇迹;“天可汗”,也是中原帝王被异族冠以的最霸气头衔。但灭东突厥,对大唐政权以及李世民本人来说,其深层意义远非仅限于此。
曾经的东突厥,给了中原大地空前的压迫感
隋朝末年,群雄割据、连年混战,曾经依附于隋王朝的突厥人强势崛起,中原王朝再一次失去了地缘政治中的话语权。值天下大乱,中国人奔之者众。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突厥人轻视华夏的底气并不是凭空而来,除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依附于突厥,大量汉人也选择投奔草原避难,甚至在中原争霸的各股势力背后,也都有突厥人的操控:
公元617年,刘武周攻陷汾阳宫,把抢来的宫女们进献给突厥始毕可汗,对方则报之以战马。其后,突厥立刘武周为定杨天子,并赐给他象征着权杖的狼头纛。有了这个靠山,刘武周迫不及待的称帝。
没过多久,鉴于投靠自己的势力过多,始毕可汗决定分而治之,他封刘武周为定杨天子、梁师都为解事天子、郭子和为平杨天子;此外,薛举、李轨、张长逊以及后来的刘黑闼等人也都或多或少向突厥人借势。中原势力成规模的向游牧民族称臣,这完全颠覆了过去千余年中“华尊夷卑”的规则。
而此时的大唐,在突厥面前几乎毫无尊严。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太原起兵时,也“卑辞厚礼”的请求突厥的支持。双方达成了盟友,李氏向突厥买马请人,协助自己西进长安。
始毕依仗着自己对李氏的恩惠,日益骄纵;突厥使者在长安也时常不守法度,横行无忌。而在突厥颉利即位后,则更变本加厉:承父兄之资,兵马强盛,有凭陵中国之志。而当时的大唐刚刚平定中原,急需休养生息,不得不对突厥处处忍让。
公元621-622年,突厥连续南侵,唐军损兵折将,定襄王李大恩也战死沙场;公元624年,颉利可汗“举国入寇”,而此时的大唐则“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朝廷及军中咸以为忧”,临危受命的李世民依靠反间计及疑兵之计,与对方达成了和亲之约,才有惊无险的度过这一关。
然而第二年七月,突厥十余万大军卷土重来,并州道行军大总管张瑾全军覆没、行军长史温彦博被俘;公元626年,颉利可汗亲率十万骑兵直抵关中,长安全城戒严。刚刚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即位的李世民亲临阵前,通过便桥之盟才使对方退兵。
可以说,唐朝初年的对北形势,与西汉初年的“白登之围”颇为相似。能否迈过这道坎,不仅关系着中原政权的安危、决定着大唐的未来发展方针,同时也决定了东方势力格局的走向。因此,当这座曾经的大山被推翻,对唐王朝的影响是多层面、全方位的。
铲除东突厥,中原王朝抢回地缘政治主导权
如文初所讲,在得知颉利可汗老巢被端后,曾经依附于突厥的“四夷君长”及时见风使舵,上表请求尊李世民为天可汗,中原王朝丢失了数十年的尊严再度回归。同时,经过这一战,大唐的对外立国之策愈发明确,那就是以攻代守、积极进取,拓宽生存空间:
公元634-635年,唐军再次出征,这次的目标是西边的吐谷浑。在老将李靖的统领下,侯君集、李道宗、薛万钧等名将共同出击,活跃了数百年的鲜卑政权吐谷浑由此被降服;公元638年,侯君集在松州城击败强盛一时的高原强权吐蕃,两国间由此维持了数十年的稳定局面。
此后,大唐一直对外保持着高强度的压力,公元639年,灭高昌国,建立安西都护府;公元641年,击败薛延陀,阻止了北方再度出现游牧民族强权;公元644-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严重削弱这一劲敌;公元647-649年,唐军继续对高句丽保持高强度压力,使其疲于奔命、无法安宁。
自李世民之后,直至安史之乱前,大唐一直保持着对外的积极开拓姿态,死活复燃的东突厥、高句丽、西突厥以及新兴的契丹、奚、靺鞨等要么被灭,要么被牢牢掌控;空前强大的吐蕃也被有效压制。
从整体而言,贞观往后的130余年间,是封建历史上中原王朝对外掌控最为有效、战略空间最为广阔的时期。而李世民君臣的灭东突厥之战,以其样板般的流程与威慑力,成了开启这一伟大时代的引子。
李氏家族打了个翻身仗,夯实了政权合法性
在太原起兵时,李渊鉴于自身力量微弱,亲自写信向曾经的敌人突厥人求助,并答应让对方“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在财物的刺激下,突厥人卖力的协助李氏政权占据长安:始毕遣其特勤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借助外敌推翻自己服务的政权,这事成了李渊本人以及李唐政权的污点之一。而突厥则依仗自己的功劳以及对李氏的轻视,不仅索求无度,并且毫无顾忌的在唐朝君臣面前颐气指使。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再加上自身空前虚弱,李渊只得忍气吞声。公元624年,面对突厥的不断袭扰,李渊甚至考虑毁掉长安、往东迁都。
另一方面,突厥人扶植的隋朝残余力量也蠢蠢欲动。颉利可汗的妻子义成公主是隋朝宗室之女;公元621年,隋炀帝的皇后萧氏以及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也被突厥迎至草原,并且专门设立了牙帐。其后,杨政道被立为隋王,北逃避难的中原人也都被安置在其麾下,并且在定襄城设置百官、沿用隋朝的年号及制度。
从理论上说,隋朝直系血缘的政权仍在,身为原隋朝官员的李渊父子却自称帝王,这在道德上颇能落人口实。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义成公主等人不断向颉利可汗施加压力:“今唐天子非文皇帝子孙,可汗宜奉杨政道以伐之,以报文皇帝之德。”
同时,唐朝廷的官员中,很大比例来自原杨广麾下,故而萧皇后和杨政道的存在,令李渊父子如芒在背。所以当突厥被灭后,意味着李氏父子打了一场翻身仗。
首先,曾经一再羞辱自家的突厥人如今俯首陈臣,“李唐靠着北夷夺权”的尴尬成为了过往;其次,义成公主被杀、萧皇后及杨政道也随同颉利一同投降,标志着隋王朝彻底覆亡,大唐王朝更加堂堂正正。不过,对于李世民个人而言,这一战还有另一层意义。
再次赢了李建成,李世民挺直腰杆、扬眉吐气
在公元624年,李渊不堪被突厥人无止境的骚扰,考虑往东迁都,他甚至已经派宇文士及前往樊、邓地区实地考察,而李建成、李元吉、裴寂等人对此也一致赞成。对于这一逃跑主义倾向的方案,李世民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
戎狄为患,自古有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籓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霍去病作为汉朝将领,尚且胸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之志,我李世民身为宗族藩王,岂能望贼而逃?”他保证在数年内灭掉匈奴,把颉利可汗抓到殿前请罪。
由于当时兄弟间的矛盾已逐渐激化,李建成对弟弟的这一霸气宣言大加嘲弄:建成曰:“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西汉初年樊哙也曾吹牛要带十万人横扫匈奴,最后什么结果?秦王你这话好耳熟啊!李世民则直接立下军令状: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小竖,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
就这样,当时已势同水火的兄弟俩,算是在大唐君臣眼前打下了一个赌。两年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李建成,虽然是出于残酷政治斗争的需要,但也因此背上了“杀兄弟夺位”的骂名。自那一刻起,他无时不刻想要证明:我就是比哥哥强,由自己带领大唐是正确的选择。
而在公元630年,得知儿子一举灭掉突厥、洗刷了自己以及大唐多年的羞辱后,多年不露面的太上皇李渊发自肺腑的感慨: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托付得人”,听到父亲说出的这四个字,李世民一定在内心长长舒了一口气。其后,李氏宗族及重臣在凌烟阁置酒庆祝,李渊更是亲自弹琵琶、李世民则起舞相和。我们相信,多年来蒙在父子间的寒冰,此刻方得以逐渐消融。
大唐盛世,始于贞观。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制度建设,为唐王朝其后一百余年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一战灭突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开创了中原王朝面对北方强敌的最辉煌战绩,更对李氏家族以及其后大唐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逐渐迎来了文治武功的最巅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