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赵孟俯的“富贵”与“风流”

2022-05-19

忽必烈问鼎中原后,对南方知识分子而言,怎样处理与元王朝的关系,分化成了三种类型:第一种对故宋忠心耿耿,坚决反对入仕作为异族政权的新朝,最出名的包括诗人郑思肖和“吴兴八俊”之一的画家钱选,他们一生留在南方,隐居不出;第二种的态度相对和缓,他们曾在元政府中任职,但目睹官场之黑暗,即辞官归隐,如著名画家黄公望、王冕;第三种人在元政府中官运亨通,但为数甚少。原为大宋皇孙的赵孟俯属于第三种,他“被遇五朝,官居一品”,是第三种知识分子中官当得最大、最负名望的一个。但赵孟俯的宦途绝非一帆风顺。官场本多倾轧,更何况其身份如此特殊。

赵孟俯在官场上的第一个现实威胁来自权相桑哥。桑哥对下属官员大施淫威,钟初鸣即坐在自己官衙里办公,官员后至者一律打板子,赵孟俯偶然迟到了一次,眼看也要受到这种处罚,他向右丞相叶李投诉,叶李大怒,对桑哥说:“古人之所以刑不上大夫,就是为了让读书人知廉耻明节义,你要打官员板子就等于侮辱朝廷。”桑哥感到理亏,向赵孟俯表示安慰,从此桑哥的板子只打小吏。与权相的冲突,赵孟俯未落下风,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心理上的阴影始终存在。所幸不久,桑哥得罪了忽必烈,被诛除。赵孟俯意识到了官场的险恶,“力请外补”,即申请到地方上任职,以求脱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正月,进朝列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到山东做官,官阶为从四品。

从1287年他从江南进京,被授从五品官职,到1292年升为从四品,官升一品就花了整整五年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忽必烈对他的真实态度。虽然这位雄主赏识其风度和才华,在赵孟俯官阶卑微、经济困窘的时候,还特赐五十锭以济穷,但并未准备让其在政治上一展才华。史书上说忽必烈“谓公聪明绝人,刚直有守,敢为直言,数有意大用”,恐怕都是掩饰真相的门面话。

公元1311年,元仁宗即位,赵孟俯突然官符如火,仅用了六年时间,便从一个从四品官员升迁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成为从一品的大员。其升迁之速,即使蒙古、色目人官员中也不多见。须知,在元末农民战争爆发以前,南人官至一品姓名可考者只有两人,一为程钜夫,另一个就是赵孟俯。

赵孟俯的好运全拜元仁宗所赐。仁宗与元朝诸帝不同,他早年受过儒家教育,而且在中原长大,对于汉族传统文化兴趣甚浓,更重要的是,他特别钟情于赵孟俯独擅胜场的“绘事”,任内大力倡导文治。正是在仁宗治下,一直议而未决的科举制度得以恢复,也给许多沉沦底层的江南文士带来了机遇。作为江南文士代表,诗书画卓绝的赵孟俯,受到仁宗青睐也就顺理成章了。史料记载,元仁宗特别优礼赵孟俯,只称其字“子昂”,而不直呼其名“孟俯”。

可以认为,在仁宗朝,赵孟俯确实圣眷甚隆。但必须注意,仁宗不断给赵孟俯加官晋爵,却并未授其实权,没有让其参与重大政务。这就说明,即使是元仁宗,固然高度欣赏赵孟俯在文艺上的突出成就,但也只是把他当作文学侍从之臣,用其“博雅渊深之学”,“藻饰太平之美”。

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赵孟俯当然是感激的,但他对自己的真实地位和作用亦有比较清醒的认知。就在他升为从一品的这一年,他写了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自警》,诗曰:“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荣登一品,但他却说“一生事事总堪惭”,这种不为表面的繁花似锦所迷惑的冷静殊为难得。“唯余笔砚情犹在”一语,则表示他已经认识到,自己不太可能在政治上有什么创获,只有“笔砚”才真正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不能不说,赵孟俯对自己的定位是准确的,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他虽然享受着“朝端之富贵”,但一直向往着“林下之风流”,他深深地知道,只有江南,只有在艺术领域,他才可能成为王者,恢复自由的心灵。在他的诗中,作为故乡的江南吴兴,已经成为一个代表自由心灵的意象,“五年京国误蒙恩,乍到江南似梦魂。……”“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况逢秋?鲈鱼莼菜供无恙,鸿雁稻粮非所求。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无一不是对心灵自由的呼唤。

赵孟俯在仕途奔走,家人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他的长子是在其赴京上任不久,受寒而逝的,幼女也是因为跟着他在各地奔波,身体虚弱而死。因此赵虽在官场屡获升迁,而退隐之念却越来越强。当公元1318年冬,志同道合的妻子管道升在京脚气病发作时,他再也不恋高位了,坚决要求辞官。不幸的是,管道升次年即卒于他们离京返乡的旅途中。

返乡后,赵孟俯终日呼朋唤友诗酒流连,磋商艺事,成为当之无愧的文艺领袖。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六月,赵孟俯在故乡逝世。他死之前,犹在家里观书作字,谈笑如常,晚上倏然而逝,时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