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日本二战满盘皆输,原因何在?是因为“日本没有毛主席”?!

2022-05-19

日本人在二战中彻底失败,原因何在?战后,不少日本军事学家认为,是因为日本没有毛泽东这样的战略大师。

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

这得从抗日战争和毛泽东本人写的一个小册子说起。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这对国共两大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都震动很大。毛泽东就亲口说过:“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针,对于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是不利的。”接着,蒋介石又把首都南京都丢了,30万军民被日军屠杀。人们对这场战争的前景陷入了迷茫之中。

毛泽东在震动之余形成了一个基本认识: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官兵英勇作战,付出巨大牺牲后节节阻止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梦幻,但中日两国的国情决定这场战争是长期的持久战;蒋介石采取硬打硬拼的单纯防御战,挺不住日军的进攻,因此正面战场是靠不住的。为此,中国共产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准备打持久战。而这个持久战,不是仅仅依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造成持久,而是要依靠党领导的敌后人民实行全面抗战而造成的持久,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深入到敌后去,以山地游击战去领导这场旷日持久的持久战。由此,中日战争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速胜、速败都是不可能的。

为了深入思考这场中日持久战的命运和如何打赢这场战争,他在延安首先成立了一个叫做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机构,接着发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小组,然后带着郭化若等一批军事人员一起读书,研讨中日战争。在读书,研究理论和思考之余,毛泽东终于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写作指导整个抗日战争的策略性著作——《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这个小册子回答了人们对抗战最关心的问题——“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文中,毛泽东批驳了党内外在抗日战争问题上的“亡国论”、“速胜论”,在对作战双方——中日两国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后,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作出了一个极为清晰的描述:

“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么,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

这就是中国抗战的“路线图”。

最后,他的结论是:“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在国民党主力兵败如山倒和大后方一派“亡国论”的悲观气氛中,毛泽东清晰地指出了中国抗战必胜的前途,指出了它是一场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持久战。这就解决了当前举国抗战最急需回答的前途问题,为迷茫的人们指出了胜利的“路线”和“前景”。

在全国众英雄豪杰和国共领袖性的顶尖人物中,蒋介石没能指出这场战争前途和过程,没能起到为人们指点方向、拨开迷雾的作用;而毛泽东在十几个通宵达旦的艰苦写作中,毛泽东却用白纸黑字把这场谁都看来中国要“亡国”要“灭种”且“不可能胜利”的战争清晰地写出了它的胜利进程、方向和最终的结局——清楚地画出了它的路线图——这一经他讲出来,首先使得“近水楼台”延安的党内高层领袖们眼前一亮。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用了近10天的时间,讲演了《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研究会的首次演讲,就使得听者们由衷信服,就连一贯喜欢在理论上好挑毛病的王明也不得不由衷地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水平高。”

毛泽东进行这次演讲后,并没打算将它公开发表,甚至没考虑要去更大范围讲。中央书记处陈云听了讲演后,觉得讲得太深刻,太精妙了,非常有说服力,专门找到毛泽东说:“是不是可以在更大一点的范围给干部们讲一讲?”

毛泽东接受了他的建议。可“在更大一点的范围”去讲,也只能到延安的抗大、鲁迅艺术学院、中央党校等学校去讲,到延安各党政机关去讲,这样做,一则毛泽东太忙,抽不出那么多时间;二则只一个人去讲,听到的人数也有限,于是洛甫等人建议,把这份讲稿在党内印发。结果,《论持久战》首先在延安油印出来,在党内开始传阅。延安的军民看后欣喜地说:“抗战有希望,要打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我们中国的!”

由于油印册子的数量有限,大家争相传看,一时之间洛阳纸贵,许多人还是看不到。特别是前线的八路军干部得到一本油印本,纷纷视之珍宝。多数人想得到一本油印册子,几乎是难上难。这些意见反映到毛泽东那里,他只好决定印成书去公开发行。周恩来说:“不光在根据地发表,也要在国统区发行。”

《论持久战》一书正式出版后,立即在党内党外产生重大影响。周恩来带着书,把它的基本精神向国民党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看后深为赞赏,认为这是抗战中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此时蒋介石已逃到重庆。在陪都,他阅看《论持久战》后,也十分赞成。在他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髓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得周恩来同意后,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白崇禧)

在日军往中国腹地一进再进之时中国怎么办、向何处去,这场战争如何打下去,蒋介石没有回答,毛泽东却拨开迷雾,不仅给全国人而且还给国民党和蒋介石指出了这场战争的前途、中国的前途,未知先觉地划出了路线图。他的预言对吗?有趣的是,最终《论持久战》中的观点一一得到兑现:中国的抗日战争历时8年,是完全的持久战;最后,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日本完全战败,“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这本薄薄的《论持久战》小册子简直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圣经》。

这本打败日本人的《论持久战》在战后引起了日本不少人的注意。他们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不得不由衷感叹:“有毛泽东这样的战略大师指导中国的战争,日本如何可能不败?日本由于没有高明的大谋略,所以在二战期间满盘皆输。”反过来,他们对毛泽东的军事战术敬佩不已。

若干年后,日本军事院校集中了相当一大批专门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学者、专家,尤其是着重研究《论持久战》。这些研究者一代带一代,培养出一大批研究人员,甚至出现好几代专门研究《论持久战》的学者,至今仍有不少人还在对这个小册子苦苦进行研究、思考,且不少人通过研究毛泽东的这部著作而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评论家,如日本的久住忠男、持田真一、伊藤皓文、新岛淳良等人,都是通过研究《论持久战》而成为世界军事理论界权威学者的。不少人感叹:“毛主席一本书,竟培养了几代日本权威军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