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首次整编制的围歼日军,至今其“忠魂”难回靖国神社!
1943年,日本人在一个名叫松山的地方建立了一个永久性防御要塞,其位置十分巧妙,恰好扼守住了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把滇缅公路死死的拽在手心里。
并与龙陵、腾冲遥相呼应,形成犄角之势,是中国远征军反攻滇缅的重要节点,被军事专家们形象的称呼为“东方的直布罗陀”。
日军为了能够打远征军一个措手不及、以及保证要塞构造的绝密性,他们把所有参与建造的劳工都给注射致死,扔弃在后山。
要塞建成后,日军曾用500磅的炸弹,进行抗击实验,结果要塞毫发无伤,为此日军高层断言中国军队攻克要塞将耗时六个月,付出十万人的牺牲。
1944年,中方发动滇西缅北战役,进行大反攻,但是由于情报被窃取,整个战役陷入僵局。
此时,松山成了整个战役僵局的突破口,中方统帅卫立煌,下令71军无论如何都要打下松山,并督促军长钟彬前往督战。
日方也要求守军与阵地共存亡,尽可能多的拖住中方,缓解龙陵、腾冲的压力,保证中方一辆物质汽车都开不进来。
此后,中方虽有所进展,攻下了几个前沿要塞的火力支撑点,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有参战部队均被打残,在火力装备均存优势情况下,还伤亡大于日军几倍,打了近半个月了,都还没能推进到松山主阵地,全军士气陷入了低谷。
作为远征军总统帅的卫立煌,不得不把总预备队新编第8军派往接任松山攻击的任务,这个军的军长叫何绍周,是何应钦的侄儿,可以说的上是黄埔系压箱底的部队。
何绍周接管任务后,改变了之前由攻占制高点为战略目标的进攻方式,而是调集地面火炮,进行火力压制,为步兵突进作掩护,逐级清扫要塞守敌,达到地毯式进攻的效果,防止占领制高点后,陷入日军的围攻,阵地进而复而又失,造成无谓的伤亡。
但是,在日军的顽强的抵抗下,部队推进速度极其缓慢,慢到了连蒋介石都无法忍受的地步了,他亲自从重庆发电要求在9月上旬必须攻克松山:如果违限不克,军、师、团长均以贻误战机领罪。
何绍周见此电报不敢怠慢,马上召集军官开会商量对策,卫立煌的督战队也马不停蹄的赶到了。
会后,何绍周要求各师级指挥所迁自阵地前1000米,团级500米,军指挥所也迁自主战场1000米处,以此激励将士勇猛杀敌,并命令炮火进行定点清除火力点、工兵搞定点坑道爆破,步兵使用喷火器对付顽抗之敌。
但是,由于定点爆破需要贴近作业,为此中方担任掩护任务的攻击部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面对敌人的机枪扫射,他们前赴后继的挺进着,忘却了生死。
战事进行到9月5日,中国军队终于把松山守军逼入了绝境,守军向本部发送了最后一封诀别书,并焚烧了自己的军旗。
次日他们向我军发动了最后的自杀式冲锋,随即被全部射杀!松山战役也正式结束。
此战我军击毙敌军1250人,日军第113联队整编制被歼灭,由于日军惯例,军旗被毁,意味着这个番号将彻底的消失了,是我们抗战历史上的首次。
由于骨灰也没能及时的整理,整个113联队队员“忠魂”,至今无法回到他们所向往的靖国神社。
我方自身阵亡3145人,还有近3000人不同程度负伤,丧失立刻继续作战的能力。
整场战役打了68天,可谓是一场“惨胜”,其中也暴露出了我军很大的问题。
虽然我军拥有优势的武器装备了,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欠发达,军队素质低跟日军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单兵作战能力弱,有待加强。
情报收集分析能力弱,致使很长时间里,中方对守敌一无所知,甚至停留在战前最原始的数据,而日方却对中方的部队调动了如指掌,从而做出针对性的方案。
过于依赖最高指挥官们的决策,基层军官临场战术僵硬,漏洞百出,常常让日军抓住空子偷袭,致使阵地得而复失。
点击阅读上一篇:这位将军蒙冤50年,都说他叛变了,但他却战死在淞沪最前沿!
:mikiopp
这不是严肃的学术文章,若有不妥,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