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他为何陷入舆论谴责漩涡?从“丁忧”和“夺情”看古人之孝道

2022-05-19

明朝万历年间的张居正,位居首辅要职——相当于宰相。因皇帝朱翊钧年纪小,张居正就是掌握朝廷实权第一人。

张居正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天才,少年时就被认为是将来的国之栋梁。进入官场后他善于察言观色,浸淫内阁多年积累经验,终于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于是他雄心勃勃决心大展拳脚,力挽狂澜解救日益颓败的大明。

但是1577年,张居正却遭遇了一场大风波。

老父亲张文明去世了!悲伤之余,张居正犯了难。明朝有明文规定“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也就是说,他虽然位居高官,也要回乡为父“丁忧”: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守制二十七个月。

张居正当然深知“丁忧”的重要性。但他的改革大幕刚刚拉开,很多政策措施急需重拳推行。如果此时离开——而且是两年多时间,那么显而易见改革措施必然失败流产。

于是,张居正与宫廷内颇有实权,而又于己关系密切的宦官冯保商议后,由冯保向皇帝建议使张居正“夺情”。

何为“夺情”?自然是与“丁忧”相反的词儿——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守丧。

小皇帝朱翊钧最初只是安慰了一下,并没有建议张居正“夺情”。但是,听了冯保一番言辞觉得十分在理。于是立即传旨:张居正可以夺情。

但是,夺情这件事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传统礼教的卫道士们——其中包括张居正的朋友,以及对张居正心怀不满的政敌,立即借此向他发起了猛烈攻击。人们义正言辞的理由是: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乃万民表率,自应带头丁忧守制,父死不奔丧的悖礼之举,是严重的道德瑕疵和人格污点。说难听点就是丧尽天良禽兽不如。这种品质恶劣的人担任首辅,岂不给天下人做了极坏的榜样?

小皇帝努力压制舆论,但那些“据理力争”的群臣一波又一波轮番“死谏”。小皇帝不得已只好动用了“廷杖”刑法,许多人被打得皮开肉绽终身残疾。

虽然这场风波被强压下去了,但是张居正在官场和民间的口碑大打折扣。他死后被皇帝以及大臣们清算,恐怕这场论战及杖罚也是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丁忧”与“夺情”在古代是非同小可之事,关系到官场名誉及身家性命。

从民国到如今,因为确实不合时宜,“丁忧”这种制度已不复存在。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依然代代相传。宣传敬老爱老是必须的,但不必过于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