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大小金川之役征集数十万大军 耗费近亿两白银 清朝时大小金川之役为什么那么难打?后人们对大小金川之役的评价是如何的呢?

2022-05-19

大、小金川之役是清朝中期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与乾隆其他八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清政府对大小金川之战为什么这么难打?

金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最东部,今天四川省西北部,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面积小,自然环境恶劣,也不能给朝廷提供丰富的物质贡献和财政收入。但是,这一带西通藏区、东邻汶茂、北枕青海、南接雅安,是清朝确保治理西藏的门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两次金川之役的惊人之处在于,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朝,用了近三十年,投入军队十多万,花费帑银近九千万两,才荡平拥兵几千的小小金川。为何泱泱大清国以强于对方四十倍的兵力却难以取胜?

一战川边,大清折戟

天高皇帝远的西南各地,自明朝起就设置土司,头人世袭,名义上归属朝廷。这其中就包括金川地区。清朝将金川分为大小金川。大金川在小金川西边,双方以金川河为界。清朝采取的主要策略还是「以番治番」,希望藏东地区各土司相互牵制,势均力敌。

当地地势艰险,土民生计艰难、民风剽悍,社会发展也落后,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各个土司就是最大的奴隶主,他们经常互相掠夺攻杀,侵占地盘以扩张发展。

乾隆年间,大金川的土司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清廷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治机关,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战争的种子就此埋下。第一次金川战役的直接导火索是「阿扣事件」,大致就是大金川土司为了抢夺一个女子,与其他土司发生了械斗。清廷借机出兵平息战乱,企图压制大金川土司的发展。

第一次战役清军的领军人物是川陕总督张广泗。1747年3月,张广泗带领清兵六万,兵分六路强攻大金川,企图速战速决。可是,土司所居住的官寨大多分布于要隘之处,周边环聚高达二十层的战碉,另还有民寨依附,实则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情形。

张广泗错误的战略方针,使得清军很快就陷入持久战中并损失惨重,就连自己的副将都丧了命。乾隆看张广泗难于取胜,便改派大学士讷亲出任经略。讷亲自恃是皇帝的宠臣,初来金川前线,不习敌情便发动进攻。

张广泗与讷亲这对搭档并不和谐,于是袖手旁观一句话也不说,一些勇敢的谋士提出异议就被讷亲军法处置。新任经略盲目进,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清军迅速损失了两万多。

讷亲见此十分害怕,就向乾隆建议在土司官寨外扎营,打持久战。乾隆闻报大怒,遂将二人处死。皇帝改派富察皇后的兄弟——富恒再战金川。富恒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来了不着急打,仔细地研究了地势以及攻打土司官寨的方法。

随后他给乾隆上奏说,官寨地处高险,周边沟壑丛生,我军目前并没有好的攻寨武器,相反敌军的石器石炮给清军造成巨大损失。敌军虽然少,但是他们倚靠地势占据赢面,强攻没有胜算。总之意思就是这个仗奴才打不了。

乾隆看后虽然生气,但发觉再打下去国库亏空,粮价飞涨,万一导致农民起义,就难以收场。再看大金川土司一直祈求言和,于是借坡下驴接受了投降。第一次金川战役,实际上以清军战败收兵告终。

再打金川,虽胜犹辱

投降归投降,但大金川几乎没有实质损失。大金川土司从此恃强自傲,不断袭掠临近土司,还拉拢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入伙。乾隆心思忧虑,一日他竟梦见了高山沟壑、雾气浓浓的景象,大臣解梦说,这奇怪的梦可能寓意大金川有龙气。这句话说到乾隆心坎上了,清廷与大小金川土司开战在所难免。

为了对付金川的险要工事,乾隆在京城组建了健锐云梯营,钻研出了专攻官寨的火炮及其他火器。1771年,定边将军温福领兵十二万,第二次进军金川。温福集兵力于一处,不日就攻破了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弃寨而逃。温福越发勇猛一路前进,乾隆担心土司奸诈杀回马枪,曾下十道谕旨警惕后方部署。温福不以为意。

结果,番兵抢占木果木,截断清军后路,温福也被打死。这是弘历执政以来用兵的一次大溃败,各级将领损失一百余员,士兵死伤数千,夺去米粮、银两、火药无数,小金川得而复失,残军狼狈从木果木撤离。

乾隆面对败局,并不气馁,派遣定西将军阿桂率军增援。阿桂认识到清军的优势在政治大势上。于是联合其他土司再次攻下小金川,又对大金川形成包围之势,切断其供给。围堵日久,大金川内部民心动摇,土司索诺木年迈病重,大势已去。

1776年初,清军攻破大金川最后据点,索诺木等人投降。战争结束后,清廷在金川设镇驻兵,彻底废除金川土司的世袭制,修建衙门官署汉官当职,加强了对金川的管辖。

得失成败,在于政治

金川之役旷日持久,除了当地地势险要,还依赖金川军民对土司的政治忠诚。大金川土司索诺木恃强好战,要求士兵抵死相抗,大量宰杀牛羊,分而食之。当地土民信奉的是被清廷视为邪教的苯教,为维护自己的宗教信仰,群众也武装起来积极参战。当地土民佯装汉民,送染有毒药的西瓜毒死了千名清军,史称「西瓜闹」。

面对劲敌,强盛无比的大清国却暴露了内部问题。清军首领贪功冒进,专断横行。遇挫相互推诿,贻误战机,导致清军屡屡受挫。清军本身也暴露出很大问题,绿营兵作为清军主力,腐化堕落。由于缺乏训练,严重丧失战斗力,「一遇贼徒,各鸟兽散,将领皆所不顾,习为固然,全无纪律」。木果木惨败,就与绿营兵畏敌溃逃有直接关系。

对百姓而言,金川之战的代价是惨痛的。为土司头目服役打仗的番民死伤惨重;川省及周边地区的百姓为战争输送万斤粮食、枪炮机械,山路崎岖骡马难行,全靠川民肩扛背驮,百姓也已经疲累不堪。清军将卒、差夫死亡的最低估计不下十万人。此后清朝财政日益空虚, 国力渐衰,与大小金川战役有分不开的关系。

清政府对大小金川之战为什么难打?

第一,清军的战斗力在乾隆时期确实是退化很多了,毕竟承平日久,这是封建王朝都会发生的弊病,这个症状在围攻大小金川的时候就明显暴露。就在乾隆十三年攻打拉底山的时候,就发生了“十余贼噪而下,我兵三千皆溃”的糗事,这已经无法和入关前的清军相提并论了。

第二,不管是张广泗和讷亲都有可杀之道。张广泗在用兵过程中,信任的良尔吉、王秋和阿扣皆为莎罗奔派来的奸细,以至于他们“专为莎罗奔耳目,军中动息辄报贼为备,所向扞格”。而讷亲之过,据傅恒所奏,到军之日“惟严切督战,任举败没,锐挫气索,晏起偷安,将士不得一见,不听人言,不恤士卒,军无斗志,一以军务委张广泗”,为将者,三军之司命也!军队核心出了问题,这仗还打什么?

第三,就是地理环境的问题。大小金川位于我国西南,环境多山,这些山道本就险峻,大小金川之人设碉据守,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样的碉楼而且数量众多,不啻攻坚之战。傅恒在其奏疏中写道:“即臣所驻卡撒左右,山顶即有三百余碉,计半年旬日得一碉,非数年不能尽。”地理之难可想而知。

第四,再从天时上看,其地雾气偏多,烟雨亦多,在第二次征讨金川的时候,就发生过“连雨数旬,兵未能进”的情况,想必第一次征讨金川数年之间也是遇到过这种情况的。

第五,金川之地人心坚固,众志成城,战斗意志非常顽强。正所谓“且人心坚固,至死不移,碉尽碎而不去,炮方过而人起”。大小金川之地人皆骁勇善战,可见一斑。

大小金川之役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战争,在乾隆的一生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这是乾隆的十大功绩之一。当时因为大小金川之间冲突和矛盾总是不断,还对周围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乾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先后两次发动了战争,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人们在说起对大小金川之役的评价的时候会觉得过程非常的艰苦,那么后人们对大小金川之役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首先来说大小金川之役清朝虽然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是在作战过程中却损失了三万以上的兵力,而且还耗费了高达七千万两的资金,对清朝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损失。然而大小金川本来就是清朝的领土,所以说起来这次战争对于清朝来说有些得不偿失。

另外一方面人们对大小金川之役的评价也是比较崇高的,这是清朝时期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对保持大清领土和政权的完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边疆其他民族的稳定和良好发展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并且这次战役也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封建国家,大小金川战役保证了国家的安宁。尽管在战争时期对大小金川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也让人们一度处于痛苦之中,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乾隆也做出了非常有益的举措,对于这些地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