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宁可动摇国本也要修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对当时的隋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2-05-19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说起京杭大运河,大家肯定是熟悉的,该运河至今为止是世界上工程最大、里程最长的古代运河,这个运河南起杭州,连通了浙江、江苏、河北、山东、北京、天津。贯通了黄河、海河、长江、钱塘江、淮河水系。起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到了隋朝之后,隋炀帝对其又进行了扩充复修,也是人类劳动的奇迹之一。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有人说是为了征高丽,显然是乱说。倘若出于这一目的,他就应该和明清大运河一样,一条直线联通扬州和北京,何必拐个大弯,经过洛阳连接两地呢?更何况,他首先修通的,是洛阳与扬州的交通线。这与隋朝的全国经济地图有直接关系。这样的局面,到唐朝也没有大的改变。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全国大致分为五大经济板块。第一大板块,是当今的陕、甘、宁三省区,经过西周、秦汉以来的发展建设,自是富庶繁荣。第二大板块,是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苏北和皖北一带,地处中原,千里平川,更是人文荟萃,富甲天下。这一板块,无论是人口,还是物资产出,均在全国所占比重最大,处于控股状态,所以,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言。

第三大板块,是东南江浙、安徽、江西。自三国东吴以来,尤其是因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东晋建立后,持续数百年来的发展,到隋朝统一中国时,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隋书·地理下》:丹阳旧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厘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故俗颇相类。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其人本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然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厖,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豫章之俗,颇同吴中,其君子善居室,小人勤耕稼。衣冠之人,多有数妇,暴面市廛,竞分铢以给其夫。……俗少争讼,而尚歌舞。一年蚕四五熟,勤于纺绩,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

大意是:1、南方高度文明,人文荟萃,百姓皆如君子,尚礼、少争讼,而尚歌舞。2、农业发达,百姓富裕,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其中“一年蚕四五熟”,足以显示出南方农业和纺织业的优越性。3、工商业繁荣,城市众多,尤其是丹阳,五方商贾云集,可与长安、洛阳媲美。4、百姓尚武,尤其是京口一带的男子,“号为天下精兵”。5、风俗开放,许多妇女以经商为业,供丈夫读书。

南北朝时期,南朝人士往往自傲,颇瞧不起北朝士绅,认为他们是土包子、没文化;北朝人士也老实承认这一点,同时也想方设法证明自己还是有点文化的。所以,隋朝虽然是胜利者,但是面对南朝文人,态度谦虚得很。而且,隋炀帝本人也十分崇拜南朝文化。直到唐朝建立之后,江南人士很受唐朝官宦尊重。江南衣冠的后裔,确实也不辱祖宗,人才辈出。

第四大版块,则是四川。《隋书·地理上》: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昔刘备资之,以成三分之业。……其人敏慧轻急,貌多蕞陋,颇慕文学,时有斐然,多溺于逸乐,少从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邑。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贫家不务储蓄,富室专于趋利。其处家室,则女勤作业,而士多自闲,聚会宴饮,尤足意钱之戏。大意是:这里因为四面环山,绝少战乱,长期社会安定,而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号称天府之国;人人心灵手巧,工商业极其发达。百姓富裕,文化繁荣,人们生活休闲,士人们甚至懒得去做官。

第五大板块,则是今湖北、湖南、贵州、两广、越南北部一带,大致相当于今中南地区。《隋书·地理下》: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尚书》:“荆及衡阳惟荆州。”……其风俗物产,颇同扬州。其人率多劲悍决烈,盖亦天性然也。……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自晋氏南迁之后,南郡、襄阳,皆为重镇,四方凑会,故益多衣冠之绪,稍尚礼义经籍焉。

可见,与江南、中原相比,这广大地区的经济文化落后不少。但是,岭南的南海、交趾商业颇为繁荣,而湖北的南郡、襄阳,经济文化都挺发达。岭南远离中原,经济文化落后可以理解。而位于四川与江南之间,且紧邻中原的湖南湖北,反而如此落后,原因何在呢?因为,如今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在当时,许多地方还是茫茫的“云梦泽”,即湖区,因此,此地人烟相对稀少。我曾据《元丰九域志》做过大致统计,江汉平原尚不足40万户,即北宋时这里的人口少于300万,赶不上当今三个县的人口。博学多才,而且曾经亲自带兵进入江南的隋炀帝,自然非常清楚这样一幅全国经济人文地图。

对照上面经济板块图,我们就能发现,隋朝大运河,是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的产物。水运,是当时世界最先进、便捷的修通手段。修建大运河,有两大目的:其一,是建设一条洛阳直达丹阳的高速公路,通过快捷的经济、文化交流,将全国最富裕的中原与江南地区融为一体,同时,带动四川和中南地区的发展。其二,将政治中心迁到洛阳,同时掌控扬州。古代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军事力量的中心。

据《史记·货殖列传》: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汉武帝时,关中开垦出来的土地占全国三分之一,人口占十分之三,拥有的财富占十分之六,以长安为首都,自然没问题,也是应该的。但此时,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以关中之力,远不足以临御天下。隋炀帝有战略家的智慧,而无政治家的策略。他用自己的脑袋,留下了一个造福后世的大运河。

随着大运河的修通,在中国,船只可以通达任何区域的战略和经济中心城市。经过后世的不断疏浚、扩建、改良,大运河为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直到清朝中叶,中国依旧是全世界交通最为发达的国家。早在唐朝,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给予高度评价: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李吉甫说,自从大运河修通之后,江南、四川、湖南湖北,乃至岭南、福建,无论公家的漕运船,还是商人、旅行者的船舶,进入中原畅通无阻。大运河里,船舶穿梭往来不绝。他感叹道,隋朝栽树受累,后世乘凉受益啊。

最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隋炀帝对扬州的钟爱,绝非简单地贪图享受。大运河开通之后,扬州变成了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这就是说,切断扬州,便堵塞了南北的交通。深通军事的隋炀帝,在筹建大运河时,便扩建扬州城。从此,扬州便成为四方辐辏、商旅云集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后世的宋、明、清,这里始终繁荣无比,同时,战乱之时,这也被祸深重。

唐朝政府自然知道扬州的地位。扬州成为唐朝重镇,镇守这里的官员均为备受皇帝信任的大臣。唐德宗任命《杜亚淮南节度使制》说:淮海奥区,一方都会,兼水陆漕挽之利,有泽渔山伐之饶。俗具五方,地绵千里,聿求良牧,岂易其才。……自非刚柔适中,文武兼备,其何以副我忧属,惠绥南方。正议大夫行尚书刑部侍郎、上柱国、扶风县开国男杜亚,……可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充淮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诏书说,淮海地区,太重要了!扬州不仅是大都会和交通要道,而且商旅繁华,人丁兴旺,土地肥沃,还可就海煮盐,因湖捕鱼,富甲天下。如此宝地,不安排一个文武兼备的治国良才任职,我怎么放心啊!杜亚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就让他去吧。

清末,扬州学者倪在田在《扬州御寇录》写到:扬之民奢侈如故习,都人士女,服饰都丽。又,地绾南北轴,富商大贾、轺使寓公,鳞次栉比,金玉、环宝、钟鼎、图籍、米粟、缯纩,累千万计……这是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占扬州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真可谓中国最为繁华的温柔乡。今天游览扬州,仍可窥见昔日之繁华。此后,随着铁路的修通,扬州的地位逐渐下降。

废了这么大的劲挖下来的运河,在隋朝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运河非常有利于隋朝中央对沿河周边及江南一带势力财力的控制,更加强化了地方与中央的密切联系。而且运河也把当时的中心城市连接了起来,尤其是江南长江一带和北方关中一带,更加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呢,隋炀帝挖运河还为了做好战略军事准备,想要入侵高丽,本来挖运河之时百姓就被压榨着,再一打仗,百姓就更受不了了,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就到处都有了起义,最后各种兵变,隋炀帝就被杀于江都。

不得不说的是,隋炀帝这一举措为后世人做了很大的贡献。这个运河尤其在唐朝的时候最为繁荣。运河是一个非常便利的交通,有助于沟通南北两地的经济文化等的交流,尤其是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繁荣,更加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对隋炀帝开凿运河额评价,从客观来说,他能在最有利的时机兴建了这一雄伟的工程,有利于中华名族的繁荣兴旺,造福了不少子孙后代,虽然他也曾荒淫暴虐,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不少的灾难。但总的来说,还是功大于过的。

隋炀帝最终葬于扬州,也算死得其所。扬州人真应该善待他。在古代,大运河的价值,可以说,等于当今京广铁路、津浦铁路、京珠高速、京沪高速等铁路、高速公路之和,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更加便捷的手段,全面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