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为什么这些人都喜欢跟嫂子偷情?历史上都有谁有盗嫂的污点?

2022-05-19

历史上好美色的人很多,喜欢别人妻子的也很多的,但是还有一种不仅好美色喜人妻,他是连自己的嫂子都不放过的人。这种有违人伦的事情都干得出来,为什么这些人都喜欢跟嫂子偷情?历史上都有谁有盗嫂的污点?

东汉末年,曹操在著名的《求贤令》中称:“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这里的“盗嫂受金”说的就是汉初宰相陈平。从此之后,陈平即成为那些品行有污点,但却怀有旷世奇才者的代名词。以至世人在不知陈平有何事功、对历史有何贡献时,倒先了解到陈平“盗嫂受金”的“丑行”。

陈平受到刘邦重用,引起军中诸将的不满,谗言也便接踵而来。据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记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踢,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这是迄今流传下来的关于陈平“盗嫂受金”的最早、最权威的记载。后于司马迁100多年的班固,在其所撰《汉书·陈平传》中记载此事与《史记·陈丞相世家》略同。

当刘邦听到绛侯、灌婴的议论而对陈平的德行提出疑问时,《史记·陈丞相世家》和《汉书·陈平传》只记载了其苹苹大端:即陈平解释了事魏、事楚不终的主要原因,对“受金”问题也直言不讳,“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唯独对“盗嫂”之诬,未置辩解之词。这便给后人留下了一桩悬案。对此悬案,或许可以作出以下几种推测。第一种推测,陈平认为纯属诬蔑不实之词,毋须辩解。第二种推测,陈平也许就此进行过辩解,但司马迁、班固认为本系谗言,不攻自破,故辩解之词毋须记载。第三种推测,刘邦认为“盗嫂”之行,无关宏旨,根本没有问及。第四种推测,刘邦确实问及“盗嫂”问题,陈平确实存在这一丑行,所以默认。

因偷情引发的一起灭国事件:如果不是因为和嫂子偷情,北凉国主沮渠牧犍不会落到“面缚请降”(《资治通鉴》)的尴尬境地,北凉的灭亡也不至于来得那么快。历史就是这样残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偶然事件,却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北凉国主沮渠牧犍向南朝宋国和北朝魏国均称臣,同时,送其妹兴平公主于魏国,被拓跋焘纳为右昭仪,魏国也加册他为“河西王”。南朝宋文帝也厚报其使,也加封他为“河西王”。沮渠牧犍自小左右多儒生,深知臣藩之礼,同时孝敬南北两朝。继位之初,也谦恭下士,留心朝政。但这小伙子匈奴人体格,荷尔蒙分泌旺盛,好色喜淫,恰恰是这么一个君王“小节”,导致了北凉最终的灭亡。北魏太武帝为巩固邦交,出于好心,把妹妹武威公主嫁给沮渠牧犍。惧于强势,牧犍只得把发妻、从前西凉国主李暠之女安置于酒泉,以拓跋氏为正妻。估计拓跋焘的妹妹长相一般,牧犍娶回来,只当“菩萨”一样礼敬着,天天与他貌美如花的寡嫂李氏奸通,大乱人伦。

盗嫂这事其实唐太宗也干过。

醇酒妇人温柔乡——这些人生庸常的快乐,是历史伟人极少幸免的缺憾。李世民晚年,暴露出了形形色色的动物性,尤其对少女、美色贪得无厌。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年36岁的长孙皇后死了,李世民去了一根“贤内助”,他愈发表现出贪恋酒色的本性。他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搜罗美人,充塞内庭。后来的武则天也是这个时期进宫,当时,小姑娘仅仅14岁,由于貌美乖巧,很快变成了“才人”——皇帝末流的小老婆。为满足欲望,李世民连弟妹都不放过,弟弟齐王元吉死后,弟妹杨氏迅速成为李世民的枕边人。庐江王被杀后,他的爱姬也被迫钻进了皇帝的被窝儿……肆无忌惮的性生活,掏空了皇帝的身体,这加剧了他健康状况的恶化。

李世民闹得太出格儿了,游猎巡幸,花天酒地,坊间民怨渐起。贞观十五年,羽林军哗变,卫兵们“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他们天真地希望李世民别再游幸了。最终,这些卫兵获“大逆罪”,处死。但是,也能从侧面看到,这位著名的贞观天子,已经堕落到了什么地步。

唐朝是修史最活跃的时期,《南史》《北史》《隋书》,相继完成。李世民太在乎生前身后名了,他不但关心“兴替之鉴”,还干涉史官的独立性。按说,皇帝日常的鸡零狗碎都有专人记述,以备将来编入国史。因为婆婆少,没顾及,这些记录一般较为客观。皇帝后妃,谁也不好意思打听记录的细节和倾向性,历来的传统和潜规则也不允许皇权干涉。李世民偏偏要打破常规,不但过问史官记述的内容,还暗示他们“秉笔直书”。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极为跌份儿。司马光痛斥这件坏事,他认为,心虚的李世民强索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恶劣的先例。这种举动,连小老婆武则天都撇嘴。

李世民晚年,醉心于“延年之药”。每个人都有长生不老的梦想,何况皇帝?可惜,他太虚弱了,病情不断恶化。649年孟春时节,终于不治身亡,享年52岁。在盛唐的钟声里,一个时代悄然谢幕。

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可惜,晚年坏得太厉害,甚至到了荒淫的境地。当然,这只是伟大人物“灰色的一面”,并不防碍李世民的贤明、德政,也不会抹杀他的历史贡献。人,就是这样是是非非,一人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