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北宋初的皇位之争,太监王继恩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说王继恩帮赵匡胤保住了江山?

2022-05-19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之后,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继承了皇位。赵光义并不是赵匡胤的子嗣,加之当时宋太祖是有血脉在的,而且还不止一个。所以两人之间的皇位更替,一直都受到大家的质疑。宋太宗赵光义继承皇位,太监王继恩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王继恩是真的改写了大宋历史,还是背了黑锅?

自古宦官弄权都是很可怕的,操纵皇权,辉煌的大唐王朝几乎就是亡在太监之手,干预政事,插足军队,所以那个黄巢遗孽朱温,进入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尽杀太监,很大快人心的。然而,历朝历代,都少不了太监,因为皇帝需要女人,这后宫就需要太监,总也不能整一堆小鲜肉吧。话说这五代时期,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当了皇帝,还是一个十分仁慈开明的皇帝。但老赵也需要女人,也需要后宫,自然也需要太监来帮他管理后宫。

然而北宋时期的太监,不仅生活在后宫,还走上前台参政带兵,比如早期的秦翰,后期的童贯,都是宦握有兵权,带兵打仗的。今天我要说的这个太监,比秦翰与童贯还要牛,竟然影响了北宋王朝皇位继承的走向,成了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这个太监姓王名继恩,据说自小被一家姓张的大户收养为假子,姓姓张,名德均,于后周世宗皇帝柴荣时入宫成了太监,据说他聪明又善于察言观色,知道那边风大,颇有点军事才能,赵匡胤打仗习惯于带着他,并且建立了不少功勋,老赵一高兴,就让他恢复本姓,赐名继恩。

如果说这王继恩仅仅如此,也就不值得让人过多地提起,重要的是老赵家第二位与第三位皇帝,他都参与了进去,而且角色十分重要。他一直是赵匡胤亲信的宦官,在老赵去世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能没有谁比他更清楚了。赵匡胤撒手西去,宋皇后派王继恩马上出宫去召皇子赵德芳进宫,这意图十分明显了,是让赵德芳来灵前即位。

可是王继恩没有按照宋皇后的懿旨去叫赵德芳,直接去了晋王府,并且十分蹊跷地遇到一个人在晋王府门外徘徊,这个人叫程德玄,乃赵匡胤之弟晋王赵光义手下开封府左押衙。这个程德玄从宋史《程德玄传》中得知,此人精通医术,尤善药性,是个下毒高手。在赵匡胤出事之夜在晋王府外,这肯定不是一个偶然,无论给出怎样的说法,都十分可疑。接下来的事程德玄陪着赵光义随王继恩进宫。

当宋皇帝听到有人来,满以为是赵德芳到了,问了一句:“德芳来耶?”当王继恩回答是晋王来了,宋皇后“愕然”惊慌不已,连忙就给赵光义跪下了,请求赵光义一定要善待她们孤儿寡母。虽然北宋有关赵匡胤的“实录”一改再改,这“愕然”求饶,还是暗含了一个天大的阴谋,也就是说赵匡胤属于非正常死亡,凶手是赵光义,下毒者就是这个程德玄,而王继恩是同谋也好,被胁迫也罢,参予了赵光义夺权,是内鬼,没有他,赵光义不容易得手,就是按照史料所说,他依照宋皇后的吩咐去叫赵德芳,那么,即位的不会是赵光义。

恰恰是这个王继恩,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决定了皇位的走向。赵光义如愿当了皇帝,自然奖赏他的功劳,提升为宫苑使,负责管理整个皇宫的事。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造反,赵光义就任命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率领京师禁军入川镇压,全权负责军事,可先斩后奏,可见赵光义对他的信任。当这个王继恩镇压有功,授予宣政使一职,可见十分荣光了。但这个王继恩并不及时回朝,留在成都,日夜宴饮,纵容手下剽掠子女金帛,被召还京城。

说来赵光义在立储君之事一直犹豫不决,皇长子赵元佐因不满其父赵光义对待赵廷美以及宋太祖儿子赵德昭、赵德芳,而被赵光义冷落,据说精神有点毛病,一把火烧了自己所居的王宫,被“废为庶人,送均州安置”,二子许王赵元僖猝死,迟迟没有立储。

高梁河一战赵光义受伤,健康状况越来越不好,就召知青州寇准进京商议,立三子襄王赵元侃为开封尹,改封寿王改名赵恒,立为储君,寇准也任职参知政事。

而皇后李氏,是功臣李处耘的次女,比较喜欢皇长子赵元佐。宋太宗驾崩,李皇后勾结宦官王继恩,打算拥立赵元佐。王继恩就来政事堂召见宰相吕端,商议由谁继位之事,吕端发觉其阴谋,便推说宋太宗曾经赐下墨书密诏放在书阁中,骗王继恩入内检看,趁机把王继恩锁在里面,来见李皇后。李皇后对吕端说应该立长,也就是立赵元佐为帝。吕端反驳说宋太宗已经立赵恒为储君,理应即位。

于是,赵恒即位,而反对他当皇帝的,不仅是李皇后与王继恩,还包括参知政事李昌龄、知枢密院事赵镕、知制诰胡旦以及李皇后哥哥殿前都指挥使李继隆等许多人。等稳定了下来,就以“王继恩潜怀凶慝,与李昌龄等交通请托,漏泄宫禁语言”等罪名,参知政事李昌龄贬为武忠节度行军司马,知制诰胡旦贬为安远军节度司马流放浔州,王继恩贬为右监门将军,发配均州。知枢密院事赵镕为寿州观察使,解除李继隆殿前都指挥使一职,出为镇安军节度使

王继恩到均州不久就因病死了。透过蛛丝马迹,王继恩参与的两起皇位更替的事件来看,虽然不是主谋,却是十分重要的人物,无论是阴谋弄权还是卷入事端,他的存在能左右走向,第一本来应该因宋太祖的儿子赵德芳继位,是他召来了赵光义;第二次要不是宰相吕端机敏,可能又一次让皇位旁落。王继恩能够得到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的信任,可以看出王继恩不是常人。后人认为两次皇位事件他都是替人背了黑锅,也不一定完全如此。历史是一幕持续上演的活剧,多少真实随着岁月尘封在时光里。

为何说宋朝这个宦官王继恩帮赵匡胤保住了江山?

第一,在三个候选人之中,只有弟弟赵光义才是保住赵匡胤江山的最好选择。

首先,赵匡胤驾崩时五十岁,大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二儿子赵德芳也已十八岁。儿子早已成年,但赵匡胤却迟迟没有立太子。说明父皇眼中,两位皇子确实还没有能力接替自己的位子而治理好国家;其次,赵光义跟随哥哥赵匡胤南征北战多年,帮助其拿下了江山。在宋朝政治和军事体系中,赵光义有着自己的关系网,政治军事基础和资源都十分雄厚。

再次,赵匡胤继位后“杯酒释军权”,已将篡位的威胁铲平,而赵光义仍大权在握,也能说明赵匡胤并没有把弟弟排除在继位者之列;最后,“兄终弟及”也是有前车之鉴的,也不完全违背当时的伦理道德,殷商时代三十次继位就有十四次。所以,宋太宗赵光义与两位皇子相比,无论是从先帝意志、政治军事实力还是伦理道德上分析,都是保住宋太祖赵匡胤江山最好的选择。

第二,如果没有这个宦官王继恩,宋太宗赵光义肯定当不上皇帝。

首先,赵匡胤在位时期的宋朝局面是十分稳定的,政治上中央高度集权,军事上逐渐统一了中原。赵匡胤驾崩时,宋皇后和两位成年皇子身边有一群先帝的文武忠臣。所以,即使赵光义为继位之事早已暗度陈仓,其难度也不可谓不大。如果皇子先到宫中而得众臣跪拜宣誓效忠,这继位一事也就没有赵光义什么事了。

其次,“金匮之盟”虽然确立了赵光义继位,暂且不谈真假,告知于天下也是赵光义继位五年之后。赵光义继位第一年就修改了年号,急切为自己正名。可推测如果赵光义得知“金匮之盟”,定将第一时间公布于众。说明即使此事为真,赵光义也是五年后才知道的。所以即便真有此事,如果当初皇子继位,五年之后“父终子及”也早已成为事实而无法更改。

第三,王继恩并非必须通知赵光义,他是有选择的空间的。

有分析者认为王继恩是被赵光义收买或与赵光义串通好的,但从两方面分析就可得知王继恩在“先通知谁”的问题上是有选择的空间的。首先,对于宦官王继恩来说,只要他通知的人可以成功继位,对他就是有利的。这一点从赵光义上位后为王继恩加官进爵也可看出来。如果他遵照宋皇后的指示通知了赵德芳,起码赵德芳上位问题是不大的,可能会有波折。但是,如赵德芳第一时间继位,赵光义若谋反也不一定会肯定成功,道义上就很难过关。赵德芳继位,自然也不会亏待王继恩。其次,即使王继恩与赵光义早有勾结,难道王继恩可以违背宋太后,为什么就不能违背赵光义呢?一位皇后和两位皇子,再加上先皇的政治军事遗产,也不会比皇帝的一个弟弟弱。

总之,创业难,守业更难。虽然赵光义的治国能力肯定比不上赵匡胤,但在当时赵光义确实是最好的选择。在宋朝第一任皇帝赵匡胤驾崩时,这个叫王继恩的宦官帮赵匡胤保住了大宋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