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高粱河之战是北宋畏辽情绪的开始 北宋的军事行动从战略进攻转为被动防御高粱河之战的惨败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2-05-19

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光义成功的消灭了北汉政权,正式结束了五代十国时代。赵光义在灭亡北汉之后,不顾众多大臣的强烈发对,强令转兵东进,企图乘势一举夺占幽州,收复被辽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北宋军队初期进展顺利,最后在高梁河被辽军击败。高粱河惨败后,整个宋朝300多年,居然没有一次像样的主动出击。

北宋的心病:幽云十六州

北宋禁军,其本源可追自后周世宗柴荣。柴荣登基以后,鉴于原禁军侍卫亲军旧势力盘根错节,不听号令,于是着手组建新军,即殿前司禁军。负责组建这支禁军的武将,就是未来的大宋官家,当时的柴荣心腹赵匡胤。赵匡胤也是靠着这支军队,最终建立了北宋。这支军队在北宋初年是极为骄傲的,可以说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在太宗赵光义登基时,这支军队已经平灭了后蜀、南唐、荆南、南汉等南方诸国,整个中华传统势力范围内,只有两个地方还未被这支军队征服:盘踞太原的北汉和被契丹辽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

北汉是“五代”中后汉的残余势力,虽然占据表里山河的山西大地,但是对于中原王朝来讲,早已是囊中之物。而幽云十六州,自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将其割给辽国已经近40余年,后晋、后周都曾经尝试收复燕云,但是并未成功。幽云十六州,以太行山为界,分山前和山后,如同一把利剑悬在河北平原之上。幽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和辽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原王朝失去了这一战略要地,辽国骑兵就可以长驱直入河北平原,突击无险可守的帝都开封。而辽国得到燕云后,从此与以往的匈奴、柔然等北方政权有了本质的区别,即解决了游牧民族最弱的一环:无固定的粮食、金银来源的问题。辽国从此成为了一个集游牧、渔猎、农耕三位一体的强大文明,再也不是一个一场暴风雪就能让人畜损失过半、可能消失在浩瀚历史中的草原文明了。

顶着巨大压力登基的新皇宋太宗赵光义是个有野心的皇帝。这里多说一句,赵光义登基,压力有多大呢?一上来就封三弟赵廷美为齐王兼开封府尹,太祖的长子德昭为武功郡王,并且下诏太祖子、齐王赵廷美子均称为“皇子”。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太祖的子孙、齐王赵廷美的子孙也是可以继承皇位的。可以说,赵光义登基伊始,能给宗族的都给了出去,这也侧面反映出赵光义得位之后的心虚。这样的皇帝,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威望。怎样得威望呢?平灭北汉,收复燕云。

乘势北伐,围困幽州

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宋太宗开动战争机器,先以名将潘美、崔彦进为大帅,后御驾亲征率领北宋禁军直扑太原,仅五个月就灭掉北汉。正当众将高高兴兴准备受赏班师回朝之时,众人却发现皇帝陛下准备移镇北上,非但没有奖赏平灭北汉之功,反而流露出要驱疲敝之师直接夺回燕云的意图。此时太原重兵云集,之前灭汉的主要将领潘美、崔彦进等俱在,他们远比文人皇帝赵光义更懂兵。

大战过后,赏银未至,怎么可以再开战端呢?这时候毕竟是北宋初年,五代遗风严重,军人打仗,为的是钱。但这些将领大多是太祖时候的旧人,因此不敢开口直言进谏。这时候,殿前司禁军的三把手,殿前司都虞侯崔翰站出来说:“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崔翰此言,甚合赵光义之意,太宗大喜,下令枢密使曹彬继续调集众军北上,杀向幽云十六州,军队不下于20万。

赵光义此举,一是在平灭北汉过程中,曾经围点打援,野战击败了辽国援军,因此心理上觉得辽国不过如此,产生轻蔑之心。二是,他认为辽国肯定不会料到,宋军会不顾疲惫直接杀向燕云,这不就是兵书上所说的“攻其不备”吗?但是,太宗皇帝不知道的事,早在他围攻太原之时,辽国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早已经率领部分骑兵驻守燕云,防止宋军北上了。但是,这是支自后周以来百战百胜的军队,大军翻越太行山进入燕云地区,仅用了十天,就突击到了幽州城南附近。一路上,易州、涿州的辽军望风而降。幽州之战正式开始。

此时,辽南京幽州城守将是未来的辽国第一权臣,汉人韩德让。其家族虽为汉人,但是对辽国确是肱股之家,社稷之臣。宋军先锋傅潜在幽州城北巡哨,正遇上驻守城北的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大宋骄傲的禁军怎会放过这股辽军,直接杀了上去,野战战胜辽军,光生擒就达五百余人。耶律奚底率残部逃跑,遇上了前来增援的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耶律斜轸也不敢挑战大宋禁军,只能收拢北院残兵,与宋军对峙于青沙河。

此时,宋军无论是人数,还是士气都占绝对优势。太宗看出城外辽军人数不多,只能自保,于是留出部分军队与耶律斜轸对峙,率大军包围幽州城,开始了攻城战。宋军实在是太庞大了,四面围城猛攻。强将尽出,定国节度使宋偓与尚食使侯昭愿,领兵万余攻城东南面。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与内供奉官江守钧,率兵万余攻西北面。彰信节度使刘遇率军攻东北面。定武节度使孟玄喆攻西南面。但太宗赵光义不知道,“围城必缺”的道理。那缺出的一角,才是击溃城内守军的根本。现在四下围城,只会让辽军做困兽之斗。这是赵光义的第一个失误。

城内的辽军在韩德让的指挥下,从容应对,但是宋军太强大了,辽军中有的汉人军官率军出城投降,还好城外辽军耶律学古一部拼死突入城内,与韩德让共同守城,城内辽军得知有援军,才逐渐安定下来。幽州是重镇,燕云首府,城墙高大,一时拿不下来,太宗于是挥军攻击防守在青沙河的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军,辽军大败,但是仍旧据险而守。没有彻底解决耶律斜轸,为宋军围攻幽州留下了巨大隐患。这是赵光义指挥的第二个失误。

此后,眼看吃不下耶律斜轸,于是太宗没有强攻,率军回到幽州城下,又亲自督军攻城。虽然城没拿下来,但是杀声震天,使得幽州周围的小城顺州、蓟州的辽军守将相继投降宋军。

高粱河功亏一篑,仓皇败退

到目前为止,估计连韩德让都没觉得自己会守住幽州。但此时,宋军由于连续作战,已成强弩之末,屯兵坚城之下,又连日不克,连续攻城二十余日,士气开始下降。没办法,为鼓舞士气,太宗只得亲自巡视战场,以天子之气镇之,并且将殿前都虞侯崔翰的预备队全部投入攻城。这是赵光义犯得第三个错误,屯兵坚城之下,又没有击溃辽国援兵,却将预备队提前出动,过于冒险。宋朝失去了最后一支可以应对战场变化的军队。

辽景宗知道南、北院大王的援军都受阻,急忙派出南院宰相耶律沙率军增援。这时,一位官员主动请缨代替北院大王率军解幽州之围。这就是辽国史上一代名将,大宋名将们的一生之敌,耶律休哥。辽景宗欣喜,让其赶赴战场,接替北院大王指挥援军。

太平兴国四年七月初六,耶律沙援军至幽州,赵光义撤去围城部队,与辽军战于高粱河。宋军再次获胜,但是此时,宋军已经围攻幽州二十多天了,人困马乏,所以没有歼灭辽军,从中午到傍晚只追了十余里就停下了。这时,趁着暮色,一直埋伏不出的耶律休哥率领万余人马出其不意冲击宋军大阵。耶律休哥让每人手持火把,宋军本来就疲惫,夜幕下只看到火把不知道辽军底细,于是胆怯,不敢野战,想要拒守高粱河。注意,一直保持攻势的宋军,此时终于支持不住,开始防守了。

耶律休哥敏锐的察觉到宋军的胆怯,与一直龟缩防守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联手,分别率领骑兵冲击宋军两翼,企图从两翼包抄。幽州城中的韩德让、耶律学古看到城外杀声震天,也开城门率军出战。一时间,包围了辽军一个月的宋军被反包围了。但是,要知道,这是北宋开国的精锐禁军,一只自成立之日起还没打过败仗的骄傲之军。辽国的军队中有一句话,叫“宋军结阵则不战”,也就是说哪怕是野战,也不要轻易冲击已经布好阵的宋军。可见北宋初年,宋军的实力非同小可。整整一夜,北宋禁军没有乱,在三方冲击下,依旧结阵自保,力战不退。

对于辽国来说,这可能是最煎熬的一夜,也是决定辽国命运的一夜。如果天亮了,让宋军看到辽军实际上没有多少兵力,也许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宋军就不会再结阵自保了,而是拼杀出去,那时候对于辽军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是,耶律休哥战神附体,孤注一掷,指挥军队突向了大宋皇帝赵光义的大阵。太宗皇帝哪里见识过这种场面,顿时惊慌失措,丢下大军,仓皇逃离了高粱河战场。

传说,太宗皇帝大腿中箭,坐了一辆驴车逃跑。而耶律休哥也身受重伤,但是让左右用车载着他追击宋军。太宗逃跑后,宋军终于苦战不支,随即崩溃,纷纷退去。辽军追到了涿州城下才退兵。轰轰烈烈的北宋伐辽第一战,高粱河之战,就这样落下了帷幕,以失败告终。

战后影响深远,尤其是心理上的影响巨大

此次溃败,宋军损失万余人,按说没有伤筋动骨。辽军毕竟人数少,也是险胜,凭当时辽军的实力是无法完全吃掉北宋禁军的。但是这次失败,却成了北宋君臣的一个大污点,影响极其深远。

首先,太宗赵光义猜忌心越来越重。赵光义驴车奔回涿州后,没有进城,一直到了大宋境内才停止逃跑。太宗左等右等等不到宋军归来,于是派使者回到涿州打探消息,才发现宋军逐渐退到涿州后重新恢复了元气,此时此刻依然在据守涿州。这也说明,北宋初年的禁军素质是极高的,幽州大战并没有让军队遭受多大损失。因为,除了皇帝陛下本人外,将军、重臣一个受伤的都没有。这时,一件事传到了太宗耳朵里,让太宗皇帝无比郁闷。

原来,宋朝将帅、随军的文武宰执大臣在涿州等不到太宗,都以为太宗已经光荣了。于是决定拥立武功郡王、太祖赵光义之子赵德昭为新皇帝。前文已述,此时,赵德昭的身份可不是皇侄,而是皇子,是有继承权的。而军队,是太祖皇帝一手留下的。当年,太祖于军中黄袍加身,现在如果太宗光荣了,那么太祖的儿子,也在军中继位了。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

此事被太宗记下了。班师回朝后,太宗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众将,而非自己的指挥失误。但是,平灭北汉众将是有功的,不能连奖赏都没有吧?武功郡王赵德昭为诸将请灭北汉的赏赐,本就心情不爽的太宗讥讽道:”待汝自为天子,赏未晚也!”。德昭看到太宗猜忌自己,自杀身亡。德昭虽死,但此事依旧是太宗心结,此后他牢牢掌控军队,授予阵图,告诫诸将按阵图行事,直接剥夺了宋朝大将的军事便宜权。

之后,辽国报复,入侵河北,要不是皇帝的大舅子,号称北宋“第一名将”,配享太庙的李继隆临危抗命,改变阵型,宋朝恐要大败。此后的战斗,太宗更是对宋军将帅多番掣肘。第二次北伐,也就是决定北宋国运的“雍熙北伐”,随处可见宋太宗对军事的胡乱干预。

其次,这次大败,是因为一路大军屯兵坚城之下,久攻不克导致的。但是太宗没有正确的吸收消化这次战役,导致后来第二次“雍熙北伐”采取了三路大军协同作战的进攻策略。在古代的通讯条件下,协同作战是很难的。更何况是三路大军协同作战。“高粱河之战”时,宋军一路大军十天就到达了幽州城下,可第二次北伐之时,宋太宗却要求宋军东路大将曹彬携20万大军持重缓行,等其他大军拿下山后诸州后,汇合幽州,一起与辽国决战。这种过于机械的战术,很明显是“高粱河之战”一路大军直下幽州失败的后遗症。结果就是,无论山后诸军进展多么顺利,“持重缓行”的主力军在华北平原上缓慢的移动,虽有威慑作用,但是却自缚手脚,在平原上一旦被辽国击溃,北伐就失败了。

最后,“高粱河之战”开启了北宋禁军的“畏辽”情绪。无论之前北宋禁军赢了多少回,只输了这一次,这支骄傲的军队士气就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打击。之后的宋军,只有李继隆等少数将领敢于和辽军野战,大部分宋军只会结阵自保。

第二次“雍熙北伐”中,东路军主帅曹彬,携20万之众,却不敢与辽国野战,在行军两侧挖壕沟,边防守边前进。最后被辽军围困之时,20万大军不敢做困兽之斗,主帅们只身突围而去。从此,大宋禁军再也不是那支后周世宗、北宋太祖年间的虎狼精锐了。可以说,战场上的溃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一支军队“心理”上出现了问题,才是真正的大问题。